千百年来,广州白云山名胜古迹众多,但屡经兴废遗存很少,明清的羊城八景中,白云山占其三:“蒲涧濂泉、景泰僧归、白云晚望”。清末时有白云寺、双溪寺、能仁寺、弥勒寺等古寺及白山仙馆、明珠、百花冢等名胜古迹,白云山是风水宝地,很多乡人死后安葬于此。
从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正门进入,沿着大路旁的行人登山径“千尺嶝”拾级而上,从云壑初探到白云晚望的路上,最先入眼的景点就是将军坟”。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刘泽生写过《将军父子一武一文》说此地人称“将军岭”,将军坟是清代将军刘绍基与其妻、妾及次子刘世安夫妻的墓地。刘绍基早年上京,得见皇帝并获赐字“绍世泽,振家声”。刘绍基将此作为家族,宗谱新排序,子辈为“世”字辈。刘世安字静皆,寓意“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刘世安出身武官家庭,自小聪明好学,早中秀才,光绪八年壬午科举人,以廪膳生员在官学学习。廪膳生员是当时生员的一种荣誉。其间曾上京会试未中,一边继续苦学,一边教书。光绪十三年任广州同文馆汉文总教习。
刘世安通汉文及满文,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得中探花。刘世安会试时在籍贯栏按规定填写汉军镶黄旗人。当时八旗人如入选,要求用满语回答皇帝的问话。但因刘世安写了“汉军镶黄旗人”,为广东旗人争取不少荣誉。刘世安后来担任四品文官甘肃学政,相当于甘肃教育厅长。刘世安因病逝于甘肃学政任上,归葬白云山,朝廷按文职封赠为中宪大夫。刘绍基生前为协领军官,但其为朝廷政权建设殚尽心血,服务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教子成器,按例兵部必有升赏。根据白云山现存墓碑记载,死后封赠一品建威将军。根据乾隆五十一年武职封赠统一规定,建威将军(公侯伯同)为正一品。广州将军为一品官,因此具备身后的将军待遇,所以把去世后的刘绍基视为将军或许出自此原因。
广州朝天街设有广州同文馆(今朝天路小学址),在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学习外语。这不是一所普通的书院。因在洋务运动初期急需大量翻译人才,故继同治元年(1862)创立的北京同文馆、翌年创办的上海同文馆后,根据同治帝旨意,在广州设立第三间同文馆。
北京同文馆的倡导者为恭亲王奕,广州同文馆的倡议者为李鸿章。同文馆首任提调王镇雄,首任汉文总教习吴嘉善(子登)。吴嘉善是江西南丰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光绪十三年(1887)刘世安出任广州同文馆的汉文总教习。汉文教习的束修每年480两,此外,还有纸张笔墨书籍等银项每月4两,每日饭食钱120文。虽然比不上西人教习,但以当时的物价而论,这样的收入亦颇不薄。但是刘世安志不在此,因为他还没有达到当时读书人的最大愿望――中进士。进士是科举的终点,又是做官的起点。光绪十五年(1889)刘世安辞去广州同文馆汉文总教习的职务,再次入京参加己丑科会试。“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刘世安不仅顺利通过己丑科会试,而且非常幸运,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按清制规定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刘世安便留在北京翰林院供职。按规定常以编修等去任考官。光绪十七年辛卯科乡试,刘世安任陕西乡试考官。光绪十九年癸巳恩科顺天乡试,刘世安又任考官。考官的职责乃分房阅卷,故称房官,又称房师。光绪二十年循例以编修出任甘肃学政。学政一任三年,主持当地的岁、科二试。刘世安的仕途应算顺利。不久,刘世安的母亲因时疫病重,请假归广州探视。刘家当时住惠爱街的瑞兴新街,相当于今天第三十八中学部分,为探花第。刘世安因侍奉母亲染上时疫,不幸英年早逝,葬于白云山,今日白云索道处。
刘氏大家族,本是清贫尚武,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还存留少许旧日练武所用的刀和棍棒。由于刘世安曾任广州同文馆的汉文总教习,与西文教习有过礼节性的交往,比一般士大夫对新学堂更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刘世安鼓励大家族中的青少年子弟投考广东水陆师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是当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原博学馆基础上,于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创建。刘氏有子弟两人在该学堂毕业后派往北洋水师,于1894年中日黄海之战中阵亡。另一人是笔者的祖父刘绍a,字镜泉,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毕业,因在广东水陆师学堂曾习英文,便入广州同文馆英文班学习。毕业后在海关供职,成为中国早期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英语人才。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