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刘备的人格魅力为什么会那么强大?
杀刘备的刺客为什么会不忍心下手,被刘备“语之而去”呢?
为什么陶谦一见刘备来徐州,就甘愿以徐州拱手相让(而且还是一让再让)?
反复无常的吕布夺了刘备的徐州、抓了刘备的妻子,刘备一无所有了,为什么吕布还会归还刘备的妻子,让刘备屯兵小沛,给了他安身之地,尽力讨好他?
曹操、袁绍这样名望颇高的人,为什么听说刘备势败来投,都是那么的盛情款待,曹操是“礼之愈重”⑵,表刘备为左将军,袁绍亲自出邺城二百里相迎,何等看重刘备?
像龚都这样的贼寇,都甘愿为刘备鞍前马后,尽忠报效,何其有魅力!
刘表也是“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对刘备更是没话说!
像关羽、张飞、诸葛亮这样的非常难得的人等才为什么会死心塌地跟随刘备,最后为了刘备的事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刘备的人格魅力
三国鼎立之一的汉昭烈帝刘备的成功,足以被万世景仰,因此,虽然由于晋朝因承魏而兴,故陈寿等奉魏为正朔,后代很多史家却表达了不同观念,如习凿齿、朱熹、肃常、郝经等人,均以蜀汉为正统;《三国演义》等文学著作,更是拼命抑曹尊刘,虽然在客观上“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⑷,但刘备的人格魅力实在是胜过了曹操,怪不得曹操“礼之愈重”竟如此看好刘备!
历史上的汉昭烈帝刘备,那真的是一位响当当的英雄人物,若非生在群雄并起的时代,一定可以扫平寰宇,一统江山。刘备一生颠沛流离,然而他以信义为旗帜,屡败屡兴,最终成就帝业。这在我国古代史,实为突出。刘备出生贫寒,势小力薄,却能在强手如云的三国时代争得一席之地,我以为,这与他的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关系。
人格魅力具有磁石般的作用,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吸引其他人,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人们自动地聚集在他的周围,没有任何的外来力量,没有任何的强制,心甘情愿地跟随他,服从他的意志,听从他的领导。对人格魅力的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粘合剂,是原子能。
三国鼎立之一的汉昭烈帝刘备,就是人格魅力综合写照的典范。他用自己的真诚、仁爱、胆肝相照、礼贤敬士等博得了人民的拥护,这是曹操和孙权都无法比拟的。他是一位集仁爱、德政、治国人格魅力于一体的领导者。刘备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性格宽厚、仁爱、爱民 。在刘备任职于平原相时,将府中的财物施舍给百姓以度饥荒,自己在府中和一般办事人员同席同食,无所简择。所以,大家都归附他、爱戴他,起事之初就很得人心,也给他造就了很高的威望。后来曹操攻打樊城,追击刘备于襄阳,刘备在自身都很难保的情况下,他还要带10万余百姓一起走,更可见他的爱民了。
2.重情重义、胆肝相照 。刘备是一位典型的重感情、“义”字当头之人。首先,陶谦有意将徐州托付于刘备,刘备坚辞不受,直到第三次陶谦在临终前将徐州再次交付于刘备时,刘备才肯接受。比如,关羽被孙权杀害,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兵东吴,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从这事,我们可以看出是刘备的真情真义的男儿写照。
3.尊贤礼士、用人不疑。大家都知道在刘备的身边云集了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等谋士武将,并且对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他有何智慧能让他们为此效犬马之力呢?答案是真诚。刘备三顾茅庐欲请诸葛亮,诸葛亮本不愿出山,但出于刘备的诚恳和信任,才同意出来辅佐他,并诞生了著名的“隆中对策”,协助刘备成就了一备霸业,建立了蜀汉。
刘备人格魅力的特征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真实体现。刘备小时候就十分注意自身品德的修养和历练,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而且“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一直是他的基本政治理念,铸就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人格魅力。
三、刘备的过人之处
有其过人之处的人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刘备的过人之处,主要在以下方面。
刘备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刘备起兵不仅仅是投机,也实在是有清平宇内之志。
黄巾之乱,兼以瘟疫横行,全中国的人口剧减,“十裁一二在”,不过才六、七百万,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点都不夸张。刘备称帝时,蜀国统共才二十万户,九十万人。国家当此危难,如司马徽那样的好好先生、许汜那样的求田问舍者比比皆是,连诸葛亮都不愿轻出茅庐,而刘备卒能以天下为念,崛起于寻常巷陌,以绵薄之力捐助国家,正是大好男儿所当为。而且,在被曹操收并后,虽被厚待,但由于深知曹操将不利于汉室,于是看轻个人的名声安危,接受密诏,然后又毅然与曹操决裂。取得益州后,又不遗余力进攻曹操,誓要“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
因此,千古以来,尤其是《三国演义》出现以前的文人墨客,讴歌刘备的诗篇并不少于曹操,著名的如吕温《刘郎浦》:“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辛弃疾《水龙吟》:“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等等,刘备不仅是个英雄形象,且被称作“刘郎”,其英雄的翩翩仪表,可与“周郎”同证。其雄心壮志,甚至也非项羽“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草莽人物所可比攀。
以人为本。刘备重视“人”的观念,保人意识强烈,用人水平高超,因而也就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这一点从他撤离荆州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三国演义》着重写道了百姓对他的追随,《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而实际上,追随他的又何止百姓。《资治通鉴》说到,曹操进攻荆州,荆州士子如云一般追随刘备。
刘表治下的荆州,不仅相对太平繁荣,而且由于刘表本人为清流的缘故,吸纳了大量的名士,而因刘表志大才疏,这些人大多暗恋刘备,即便是刘表本人,也对刘备推心置腹。其他如公孙瓒、袁绍、曹操、吕布等,都是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却也对刘备趋之若骛,比如吕布,明明利欲熏心袭击了刘备,却不忍心伤害刘备的家小,且最终又接纳了刘备,要换了是曹操,只怕早被剁成肉酱了。可见刘备的人格魅力实在无法抵挡。
刘备善待士卒,在入蜀之前,刘备没有一寸土地,却始终有相当实力的军队没有离散,这是他凝聚力的表现;张世平、苏双等“见而异之”,马上就能“多与之金财”用来“合徒众”,而陶谦与刘备接触未久,便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徐)州也”,都可见其人格魅力和社交能力;早年遇刺客,刺客竟然不忍刺,并“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刘琮束手,刘备“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可见其震慑力和吸引力;刘备逃出荆州,百姓扶老带幼跟随,可见其政治魅力,这是对曹操的战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的民心向背;刘备入蜀后,对刘璋旧臣不计前嫌一概录用,可见其胸襟广大……
以上罗列这么一大堆,无不是刘备的好,试问曹操、孙权得到这么多赞誉吗?而他在用人方面,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连诸葛亮都大有不如,此处不愿赘述。
刘备有大才。当时称刘备为“枭雄”,刘备的才华表现在多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战略眼光。乘势而起便是有眼光的表现,后来不断骚扰曹操后方,令操如芒刺在背,更是表现了远远超过袁绍和刘表的见识,当时也只有曹操等少数几人才能意识到他的能量。
在具体的战役中,刘备也不是等闲之辈。《三国志》明言其“善用兵”,在结识诸葛亮前,已经身经百战,并在征战中不断地壮大着自己,拥甲一直在数万以上,是各诸侯争相拉拢的对象。且诛车胄、杀蔡阳、烧博望、战赤壁、征四郡、收西川、取汉中……这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胜仗。比如取汉中,战局一直按照刘备的预谋进行。史载“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军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⑺
打了这么多胜仗,如何大家只记住了夷陵之败呢?我们对赤壁大败的曹操,没有这么苛刻吧!再说夷陵之战,史载刘备兵统共不足七万,比东吴尚少一万,且算是孤军深入,纵是败了,也象李陵那般的悲壮,比曹操之众败于寡,尚有很大距离。
刘备还勇敢机智,勇敢处如“至京见权,绸缪恩纪”⑻,抱得美人归,机智处如“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⑼,便金蝉脱壳扬长而去。刘备年轻时曾师事卢植、郑玄,虽“不甚乐读书”,想必不会一无所得,而且帝王师也并非卢植、郑玄之流,而应是姜尚、张良之俦。
刘备有性格。《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喜怒不形于色”哪里是《三国演义》里那个爱哭的刘备呢!而鞭打督邮,并非张飞,而是刘备亲自所为,为此他不得不弃官逃命,可见其性格中有不折腰的一面。其耻居人下的性格,使他在播乱蓬转之中始终信心十足,先后依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却又先后离去,虽然给人以朝秦暮楚之感,事实上却是生存能力极强的表现,其依附时是座上宾而非墀下奴,其离去时是高飞而非遁潜。因此,世人称其为“枭雄”,极言其鹰扬虎视、天纵才华。
刘备重感情。重感情一向被认为是政治家的缺陷之一,但作为英雄,往往就有着强烈的悲情色彩。项羽若非虞兮虞兮穷途末路,英雄色彩也必没有那么浓厚。刘备亦然,虽然桃园结义是虚构,关羽其实也长刘备一岁而非其义弟,但对关羽之死的怜惜,终于促成东征,虽然战败,其君臣的知己之感却实在感人,想必千古以下的士人,将无不为这样的帝王倾倒了!刘备的最大遗憾其实是其继承人阿斗,刘备不是没有有成器的儿子,但想他坚持立阿斗的缘故,有着感念共患难的原因,阿斗因是刘备的儿子,播迁辗转,早年颇为艰苦。对儿子如此,对夫人也亦然,虽然为政治需要又娶了孙权的妹妹,但其情形却与刘秀相似,到了功成名就,还是故剑清深。仔细看一下历史就明白,大凡开国皇帝,对发妻都很有感情,虽不能做到一夫一妻,却基本上可以共同始终。
四、刘备的号召力
有过人之处又有人格魅力的人就有强烈的感召力、号召力。
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人,要想在天下大乱,群雄并立之时开创江山,没有几分骁悍之气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说,像刘备这样的一个人在乱世是很有号召力的。
《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⑽这个记载证明,刘备尽管出身贫寒,缺少曹操创业前那种显赫的履历,但却具有一种天生的领袖气质,能够把很多优秀的年轻人聚拢在身边,显示出非凡的管理才能。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边界地带涿郡(今河北涿州)从事马匹贸易(这在当时是大宗贸易)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便给刘备提供了大笔资金,使刘备能够招募徒众,壮大组织。这种在事业尚未起步、只看重“团队”便给予支持的模式,不正相当于今日的“天使投资”吗?显然,张世平、苏双对刘备的投资正是以押宝团队为主的天使投资,这类投资由于没有别的收益预期依据,只能以团队能力为标准。而对团队带头人的第一要求就是:能团结团队成员,消灭内耗。历史事实证明,张世平、苏双的眼光是毒辣的,刘备团队的核心成员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的团结程度是魏、蜀、吴三大集团中最高的,这与刘备的个人性格和领导能力及号召力密不可分。
刘备性格宽厚、仁义、正直、爱民。在他当平原相时,将府中财物施舍给百姓,以度饥荒,自己在府里跟“士之以下者”即一般办事人员同席同食,无所简择。所以大家都归附他、爱戴他,起事之初就很得人心。也给他造就了很好的声望。后来曹操攻破荆州,追击刘备于当阳,刘备携民渡江,“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⑾在此安危之际,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裴注特引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评论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乱世之民渴望的就是有个宽厚爱民的好皇帝啊,刘备也就理所当然的众望所归。
刘备尊贤礼士、用人不疑。建安十二年,时为左将军领豫州牧、年已四十七岁、被视为天下大英雄的他,满怀诚意,三顾茅庐,请教年仅二十七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留下千古美谈。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⑿,并非虚言。建安十九年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⒀魏延本是义阳的地方豪强,刘备入川时他带着自己的私人武装相随,很有勇略,屡立战功,升任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准备将王府迁往成都,需要一位重要将领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以为一定是张飞,张飞心里也以为非自己莫属,结果刘备提拔了魏延,以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致使全军上下无不惊讶。“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⒁所以说,刘备在用人、待人上显得尤为心诚、情真,君臣相处的如同朋友般肝胆相照,相互信任,始终不渝,有一种同命运、共呼吸的真挚情谊。这在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可是相当难得的。
刘备对朋友有信,对属下有义,贫贱时一贯坚持此作风,富贵后不改宽厚,造就了人心对他的追逐与向往。刘备早年时,便有不少年轻人崇拜而争相归附他,连往来的马贩都觉得应该多给刘备以钱财,一助其成就大事。特别是昔日刘备颠沛流离,屡次被曹操击败,但是刘备靡下仍然愿意回归刘备,为之效力。徐州之役,刘备被曹操击溃,转投袁绍,关羽被俘,几经辗转最后归刘备,被人称之以义。后刘备到荆州,荆州当地投靠刘备愈来愈多,包括诸葛亮、徐庶、庞统、伊籍、霍峻、向朗、黄忠、魏延、蒋琬等荆州人士。甚至连庐江郡的雷绪都愿意都愿部下数万归附刘备,庐江人不愿为当地统治者(曹操)效命,也不转投同乡人(周瑜)或是孙权等江东政权,却愿意长途跋涉,向异乡人刘备投靠。刘表死后,曹操如狂风暴雨叩关,刘备在危急存亡之秋,仍吸引刘琮的左右官员及大批荆州民众追随,“比自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⒂赤壁之战后,孙权派兵占领江南郡陵城,但当地民众不愿接受曹操的统治,也不愿投效南郡太守周瑜,纷纷转投刘备,渡江之路络绎不绝,最后居然因人多而挤得刘备埋怨地方太小,不好收容,最后又向周瑜要求分地,始得宽容。荆州士民不愿就近服从周瑜,而不辞劳苦渡江投靠刘备,显然在荆州士民的心目中,刘备和周瑜仍有区别。而且刘备有其值得投靠之处。刘备入蜀,益州不少人支持刘备,包括原来效命与刘璋的法正、张松、董和、黄权及李严等人,甚至连吴壹、费观等刘璋的姻亲都愿意投降刘备而不愿为刘璋力战。除了表示刘璋之失人心,导致众叛亲离,但是可见刘备深得人心,魅力动人,刘备的感召力、号召力之大。
五、 结 语
刘备的人格魅力的特征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真实体现,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思想理念的体现。儒家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民众,赢得百姓信服。
复杂的政治斗争实际使小时候不爱读书的刘备深知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他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孕育出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品格,锻铸出刘备的人格魅力。人们也认知了刘备这个特定历史人物永恒的人格魅力和历史价值。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