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是位列李、王、张之后的第四大姓。在明朝刘姓约有四百万人,但经过四百多年繁衍,达到现在的八千万人,增速达十六倍,即中国一千人中便有五十四个刘姓人。目前刘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占刘姓总人口 36%,其次在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等省,占刘姓总人口的 26%,四川、河南二省居住的刘姓人口,分别占皆省总人口的 5.5%和 6%。
再者象我们广东等其他各省、区处处都有刘姓人,在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泰国等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我们刘姓人。连日本国的阿知王所传下的 25 个姓氏均承认是我刘姓汉献帝的子孙。刘姓起源早,望族多,分布广,赐姓、改姓、少数民族从附姓也多,更是历史上作为汉朝《国姓》时间很长,这是刘姓能成为大姓的条件和原因。
作为刘姓人应尽力了解本家族、宗脉的现状和历史,本宗族的特点、传统和风范。历史上公认:得姓之贵无过于刘,建汉王朝四百余年,至昭烈父子二十六帝,南朝宋九帝,五代汉二帝,北汉三帝,南汉三帝,还有刘渊、刘曜……
再者封王、侯何止千万,故非他姓可比也。刘汉王朝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其初创奠定之功,又绝非他朝另姓甚非李唐可比。因此,自汉朝至今已数千年,中华文明也被称作大汉文明或汉文化,中华民族的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民族,中国的语言被称为汉语,中国的文字被称为汉字。汉人、汉民族、汉字、汉语、汉文化,这一切跟刘姓开创的汉朝汉帝国分不开。所以,了解本姓本宗族的历史、传统和风范,了解本姓本宗族的祖先是圣君贤人名流贵族,固是本姓本宗族的光荣,即使先祖名不见经传,是凡人贫民,但他们均有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才能在艰苦条件下繁衍出一姓一族。
在粤东大北山南麓的揭西县,全县九十多万人口中有九分之一是刘姓人,是揭西县第一大姓氏。在揭西县西北部统称河婆地区的刘姓人已达数万之众,我们的先祖都是正统的由北向南迁徙的客家人,我们的先祖是哪里人,是如何迁徙到这大北山的南麓居住,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究。因此我们有必要沿着先祖们生活迁徙的足迹,去寻根问祖,辨脉归宗。现在,我们从刘姓的刘字说起:
在社交场合中常见介绍自已时说:“免贵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代表着华人世界数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的刘字。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当作姓氏外已别无其他意义,但根据[汉语大字典]、[辞源]、[中文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 11 种的不同字义和解释。姓氏学家认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即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战斧。斧钺是古人类生产和抵御击杀野兽的工具,也是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刘”便是原始斧钺中的最好的一种。我们中华民族先民中的某一支原始氏族,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斧钺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便用“刘”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对它顶礼膜拜,“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的血缘徽记,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刘姓——原始的刘氏族便形成了。可是,原始的刘氏族太古老太遥远,连最古老的先秦经传和甲骨金文对刘氏族的记载都语焉不详,但他们生息活动的地方—–刘、刘邑,却得于保存流传下来。
有了刘字、刘氏族,并不等于有了刘姓。在秦汉以前,姓代表血缘关系,氏代表社会关系,氏往往由某一姓衍生出来,我们的刘姓,在先秦时期以前只能说刘氏,而不能称刘姓,进入秦汉时代,随着各民族、各姓氏的大融合和大量姓氏的新生,姓与氏渐渐合而为一,至此,刘才由刘氏改为刘姓。刘姓的来源也并非纯一,而是有多达 5 支氏族:
1/帝尧苗裔,刘姓主源—–约在 4000 多年以前的尧帝,原住山西省祁县,本姓祁,其第九子源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称为祁刘,也是最古老的一支刘氏宗脉,
2/以国为姓——约在 2600 年前的周朝,周定王赐封其弟王季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偃师西南],建立姬姓的刘子国,以国为姓,称为姬刘,在周朝姬刘地位显赫,长盛不衰,出了一大批权倾一时的大人物,但至 2400 年前彻底衰落,该姬刘氏族后来因羡慕祁刘氏族的显赫地位,都加入祁刘氏族中,
3/赐姓—–在 2000 多年前我们先祖邦公建立汉朝后,八方拜服,由皇帝赐姓刘的臣民不少,如汉初齐人娄敬在洛阳向邦公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刘姓,原项氏汉初有功,封侯改刘姓,子孙因之,
4/少数民族从母姓——汉朝一统华夏后,对北方的匈奴族采用政治联姻,匈奴单于为了表示对汉朝的尊重,便将这些汉朝公主所生子女都从母姓,其后裔遂形成华匈融合的结晶,即匈奴刘氏。
5/由其他姓氏因故改为刘姓的一支,如秦末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欲杀邦公,项伯暗使樊哙入帐对舞救了邦公,邦公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东阳舞阳人王常起兵反王莾,积极支持秀公复汉,秀公赐其姓刘;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备公收为养子赐姓刘;元朝汉军都元帅、湖广左丞刘国杰,原为女真族,本姓乌古伦,入中原后改为刘姓。
那么,我们居住在揭西县河婆地区数万之众的刘姓裔孙,是属于最古老的一支刘氏宗脉—–祁刘。但在河北省唐县的先祖又是如何千里迢迢迁徙到万里之外的南方一隅?为了解开这个谜,只有沿着先祖迁徙的足迹,寻找我们的根。
据正式历史文献记载,累公是尧帝的后裔,且是源明公的传人,取名为刘累。累公有“豢龙”之术,约在 3800 多年前的夏朝第 14 代君主孔甲在位,任命累公为驯龙官,并赐“御龙氏”,并把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累公,族人由刘邑南迁到豕韦,后来因雌龙死,累公恐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一部分族人偷偷迁到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为了避免招摇,族人主动放弃御龙氏,仍尊尧帝为本族的始祖。在鲁山居住了较长时间后继续向北迁徙到达今河南省偃师县南一带定居下来。另一部分未来得及逃走的累公族人则被取消了御龙氏,并被赶回祖居旧地刘邑,他们同样奉尧帝为始祖。
到了商王朝,经过几次反复,累公族人在韦乡一带生活了几百年, 从刘氏又改为豕韦氏。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这支累公的后裔在陶唐氏旧地唐[今山西省冀城西]由豕韦氏改为唐氏。后再受灭国之灾迁徙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县]改为杜氏,又称唐杜氏。至西周晚年,即 2785 年前的周宣王四十三年,累公后裔的祁刘姓杜国被灭,隰叔公逃到晋国后受重用,官任士师,后裔由杜氏改为士氏。隰叔公生子士荐公,在晋国为官功绩显著,受封随地[今山西省介休东南],荐公族人在随地居住,又按地名得随氏。荐公另一支族人以荐公的官职—–司空为氏,称司空氏。荐公之孙士会公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被晋国君主赐领地——范[今河南省范县],族人又为范氏。
从累公受赐御龙氏到范氏,因多种原因多次改姓变氏,累公的一部分后裔成为现在唐、杜、范、随、司空、士等姓的开姓始祖。
据[左传]等经典记载:2614 年前,士会公的一部分子孙及族人在秦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正式恢复刘姓,正式恢复刘的血缘徽记,形成中华民族中的第四大姓—–刘姓。
再说这支累公的后裔复姓后,再从秦国迁到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后又受迫东迁到沛县[今江苏省徐州丰县]定居下来,荣号公便在此出生安居发展,荣号公善于治家,生财有道,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荣号公又是有名的慈善家,他乐善好施,散尽家财,后活葬于江西省太华山铜鼓村“人形脐穴”,荫佑邦公建立汉朝 24 帝四百多年刘家汉天下。
邦公创建称雄东方世界达四百多年的汉帝国刘家天下,其出身并无值得夸耀的华贵血缘。邦公出身农民,凭着其非凡才智和超人胆略,终于推翻暴秦,一统中华天下,给中华大地带来盼望已久的安定和平,邦公及他的继任者英明治理天下,中华民族空前蓬勃发展,在世界的东方展示了大汉的盛世光辉。
本宗脉的先祖邦公、恒公、启公是一统华夏的汉朝最高统治者,其后的胜公是启公的第八子,于 2159 年前的 6 月乙巳日受封中山靖王[今河北省定县],胜公的第五子贞公约在 2127 年前受封陆城亭侯[今河北省涿县],传至第 16代备公,在 1784 年前的四月于四川省成都称帝建国,经历二代 43 年后止,我刘姓为中华国姓四百多年,刘姓子孙荣耀至极。
在汉朝嫡系宗室中,我先祖中山靖王胜公所传人丁最兴旺,又因产生了鼎足天下的备公皇族而名扬天下。再后备公次子永公在蜀汉朝后徙居洛阳,后裔繁衍极为旺盛。经过魏晋六朝的艰难转折之后,在唐朝的良好政治经济中刘氏人丁、人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裔孙多了,就要外迁。在两汉王朝,我刘姓第一次大迁徙是从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而在魏晋隋唐朝刘姓第二次大迁徙,是由北向南迁徙,我先祖永公的子孙便是在这次大迁徙中,从河南光州固始经江西虔州[即今赣州]入闽。
先祖天锡公弃官奉父祥公,于唐朝末年因避黄巢之乱,从河南省光州固始沿运河南迁,先定居婺之金华[浙江婺州金华县],但战乱不断,这里只是临时战乱避难所,天锡公奉父祥公溯长江入江西省鄱阳湖,再溯赣江南下,辗转多时经江西省虔州入闽,居住福建古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其在福建省居住至开七公由闽入粤止。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即武夷山南麓的闽、赣、汀江之源,古称玉屏,唐中叶改为石壁,后又称石壁村,石壁村位于福建省宁化县西部,距宁化县城 25 公里,紧邻江西省石城县,面积二百多平方公里,是一块平坦开阔的盆地。此处水绕山环,百里平川,风光旖旎,俗称世外桃源,是避难乐土。古时,是三省交通要冲,在秦、晋、唐、宋朝,中原人为避战乱大迁徙,多数从江西石城县翻过武夷山南麓来到石壁村,在这富饶之地安家落户,石壁村成了客家人的摇篮。
客家刘氏从开基始祖祥公于唐末经五代到宋朝,人丁繁衍不旺,家族势力不强,在福建石壁只是一支很普通的宗族。但到了开七公任广东潮州总镇,由闽入粤,始在潮州程乡开基立业,这支宗族才人丁兴旺,发展蓬勃,与其它客家刘氏宗支一起,逐渐形成刘姓一支最庞大的支系--客家刘氏。在客家刘氏族谱中,均承认开七公为客家刘氏入粤大始祖。开七公生子广传公,广传公生 14 子,孙子、曾孙成群,客家刘氏至此进入最兴旺的时期。这 14 房子孙又同时汇入客家刘氏迁移高潮,各自分迁江南各省立业开基,形成刘氏第三次大迁徙,自明、清朝至今天,客家刘氏已遍布全国各省、港、澳地区和南洋、欧美等世界各国,客家刘氏人口占今日刘姓的十分之三四,成为世界刘氏最重要、最庞大的族系。
我广东省揭西县统称河婆地区的刘氏是这支客家刘氏的支系。在这大北山中和南麓,东至南山镇李屋寨村,西至龙潭镇菜仔园村,南至河婆镇河皮塘村,北至良田乡岸阳村,近百平方公里的山区里,村连村寨接寨,不间断无杂居地住着数万客家刘氏广传公的四房后裔:
1/一支是广传公的第 6 房[巨浪公]之长子高千公,先从闽入粤在五华县双头赤岭下开基立业,而高千公的第 5 世孙千一郎公、千二郎公兄弟于明弘治[1488—1505]年间又移居揭阳县青溪南门坑立业,此地古属揭阳县八图乡,即现在的五经富镇营盘寨侧一个小村落,[现在由曾姓六十多人居住]。而千一郎公之孙绵基公于 1515 年前后又回迁揭西县良田乡岸阳村开基立业,而后裔在桐树坪、中心村等处安居,连续 4 代在这大北山中刀耕火种,无入仕无商贾,过着贫困的山民生活,然后沿着良田河峡谷由北向南迁移,350 多年前,其中一脉昆峰公迁到龙潭镇陂尾楼、江屋寨,见泉公迁到龙潭镇菜仔园安居,1 6 53年,另一脉国铨[能臣]公走出山门,在龙潭镇汤坝村宫背营室安居,此后人丁兴旺,能臣公所生 14 子各自奋发,拼搏成才,书香门第,家业昌盛,于 1667年创建起龙围寨,1684 年建大埔头寨,1697 年再建泉水塘寨,至今能臣公所生 14 子这一高峰鼎盛家族,房房人丁兴旺,所建村寨数十处,裔孙六万多,一部份裔孙已移居国内多个省、市、县,国外足涉东南亚、欧美等国。千一郎、千二郎公后裔,分别前后在龙潭镇起龙围、陂尾楼、南福田、南山等村寨开基立业,繁衍至今有 20 多代,超过八万裔孙。
另外,巨浪公之子成宗公裔孙龙轩公于清顺治乙酉岁[1645 年]由五华棉洋正上迁居河婆河皮塘、菜仔园等地立业,还有巨浪公之子六十六郎公之一派裔孙迁居河婆河皮塘立业。至今亦有数千人丁。
2/一支是广传公的第 8 房[巨涟公]裔孙—其第 8 世孙德珠公从丰顺县赤草迁入揭西县大洋,经坎坷再由其子大二郎公迁入良田乡坑尾寨开基立业,至今四百多年,裔孙遍布三十多村寨,共七千多人,加上外迁裔孙已达一万一千多裔孙。
3/一支是广传公的第 11 房[巨河公]裔孙__其第 6 世孙启佑公,据查在1488 年从五华县迁惠阳县再移居河婆镇枫树寮村坑背寨居住,繁衍至今已有20 多代上万裔孙。
4/在揭西县龙潭镇菜仔园村和南山镇北溪村还有广传公之子—巨渊公之裔孙在此立业已有多代。这支人数较少的巨渊公裔孙还未引起宗亲的注意。
从揭西县的地图上可以发现,在这大北山中段最北边的良田乡岸阳村、桐树坪、中心、龙岭、金坑,还有大北山中的归善、称钩潭、石结到等村往南看,从南边河婆镇的河皮塘、枫树寮、桃屋寨、大山下、细山下等村往北看,从最西边龙潭镇的菜仔园、南福田、大埔头、陂尾楼、泉水塘、起龙围、井田、官山等村,直至东边的南山镇条河、李屋寨、田心等村,村连村寨接寨,村村寨寨居住着纯一刘姓裔孙。这支典型的客家刘氏宗支,凭着刘氏的血缘徽记和宗脉亲情,同根共祖的凝聚力,从最初的一、二户人家,发展至今千家万户,且所建村寨续接不断,形成方圆百里无杂居不间断的典型刘氏族群,并还在不断壮大发展、向海内外发展。从河婆地区客家刘氏先祖的王者风范、历经千年悲壮的迁徙史和现在的兴旺族群现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刘姓氏族历经几千年沧桑和目前欣欣向荣的一个缩影。
—- 2010.6 于龙潭镇井田村
附:霖田都河婆六约各姓村寨图:
下面河婆六约各姓村寨图由香港李振良先生提供。据称此图由蔡熙先生绘于民国 15 年[1926 年],载于刘伯奎先生所编[河婆史话]。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