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通谱
何谓通谱?词典中暂时没有找到通谱一词的注释。在网上找到的说明大概如下:通谱是中国谱牒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谱种。同姓宗族间通过合作(认同共祖、连通世系、重排昭穆等)编撰出来的大家认同的谱牒。 通谱相对于以一族一支为记载对象的族谱、家谱、支谱而言,反映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姓宗族之间、同一宗族的不同支派之间关于姓氏的渊源关系和从某一代开始出现的世系会通关系,因此,又可称为联谱。通谱的别称有全谱、会谱、会通谱、统会宗谱、会宗统谱、统谱、统宗谱、统宗世谱、统宗谱略、统宗簿、开族统汇图谱、联宗统谱、大同谱、大同宗谱等等。
虽然关于中国宗族谱牒的起源、分期、名称、目标、分类、内容等的研究,谱牒专家已有较完整的总结和研究,但对通谱的研究成果见诸报端较少,尚有许多基础性工作需要完成。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三指出:所说的“同姓通谱”,是指在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间通过合作(认同共祖、连通世系、重排昭穆等)编撰出来的大家认同的谱牒。
有的专家给通谱定义为:《通谱》是中华谱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家谱》、《族谱》的统揽与集合,是同姓氏族不同派系的联合和汇总,宏观展示同姓派系,微观记述家族每一位成员。
古人同样在试验编纂各姓、各地的通谱。如:王庸敬(?—1868),浙江慈溪人,诰授奉政大夫、晋授朝议大夫。他于咸丰十一年(1861)开始纂修《王氏通谱》,历经八年编成,但生前未能付梓。因太平天国战乱等原因,直至相隔 26 年后的光绪二十年(1894),由他的次子王仁恩和三子王仁元兄弟俩合力付印出版(槐政堂木活字本),共历时 34 年,由此可见,编纂通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编好某个姓氏的《通谱》,是以该姓千百支家谱为基础,加上实地访问记录,综合整理各支族谱成为更全面、系统的资料集,谈何容易。
由于中国现在己是国泰民安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全国各地已有许多姓氏在修各自的《通谱》。新编的通谱己大量编纂出版,但具体的通谱质量良莠不一,难于品评。专家提出建议:修通谱必须坚持三条:血缘认同、家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血缘认同:族谱记载最正确的世系表,就是每一代下传必须是父子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聚居的族群,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但各此独立修撰的族谱,其记录的‘详尽而真实的’血脉延续的世系表,其血缘关系的真实记录与虚假信息相混淆,真假必须严格辨别,不然的话所编通谱的科学性和史料价值受到很大影响。如果珍贵的宗族人文资料里夹杂有虚假内容,就为宗亲传递错误的信息,其留下后患无穷。这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家族认同:所谓通谱必然是在一定范围或地区里众多的支系综合汇编而成的族谱,由于各支系所编单个支系所采用的世系表不一定相同,但又不可能确定各代先祖的血缘关系,因此通谱所采用的世系表必须包容、涵盖所有的宗支;文化认同:由于外迁支系特殊历史原因,某些支系因‘断代’而无法认同的支系,经自动认祖和共同考研承认的支系。
通谱编纂中最棘手任务是编写世系表。由于历朝历代各地各支系编者知识水平、所掌握的宗族人文资料、时代局限,前辈所编族谱而采用的世系表不一定相同,文字或文物都不可能十分完满和丰富,遗存的宗族史料也可能是有限的,但从血缘、家族、文化的认定,对宗族团结均具有重要意义。应本着正本清源、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宗族历史、对宗族现实、对宗族未来负责的精神,做到辩证地尊重事实,求同存异,将有据可考证的记载继续传承下去,采用所有宗支都可以接受的世系表。
通谱” 不是记录一族一支的族谱、家谱、支谱,通谱是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姓宗族之间、或是同一宗族但有众多支派之间,有关宗族渊源关系和从某一代开始出现的世系会通关系的谱牒 ,因此,必须做到“重同姓”与“通谱系”。如果仅承认是同姓,而谱系不通,通谱就不成立了。说一句率直的话,采用的世系表中,把本应该包容、涵盖的宗支排除出世系表,这个谱系就不通了,通谱只能是名存实亡。
近期拜读了江西省《南康市刘氏通谱》。南康市地处江西省南部,1995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人口 80 万(2010 年末)20 个民族,共有 198个姓氏,其中刘姓宗亲一万八千多户近 11 万人。南康市刘氏宗亲于 2006 年起编写《南康市刘氏通谱》,编纂原则是:一、以史为据,求实存真。力求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资料性相统一;二、把握重点,理顺世系。做到各公房源流和相互间的祖承关系明晰、世系班辈对应;三、敬宗睦族,宗亲联谊。加强族人之间的友谊、团结与合作,弘扬先祖的优良美德与传统。拜读《南康市刘氏通谱》后,觉得编者真实地按编纂原则编写了通谱,现在试分析:
第一、南康市刘氏宗支复杂,要厘清宗支派系必须认真负责,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缺一不可,但南康市宗亲做到了。首先‘编委会先后派出 35 批调查人员分别到上海图书馆、江苏徐州、汉高祖刘邦老家沛县以及福建、广东、湖南和江西境内许多县(市)的刘姓集居地寻根问祖,查阅宗谱,收集了大量的史料’。然后‘选聘了 218 位熟悉谱牒业务、身体素质较好并热心家族事业的宗亲担任调查员。他们克服各种困难,走村串户,登门造册,征求意见,经过三个多月时间的细致调查,对分布在全市 23 个乡镇和街道、245 个行政村、746 个屋场(三户以下的屋场未计入),进行了逐家逐户的造册登记,真正实现了征求意见、造册登记,做到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的要求’。南康市刘氏宗亲如此认真负责的求实精神让人感动和值得宗亲学习。
第二、做好宗支分析,整理各宗支源流。南康市刘氏人口虽然有 11 万之多,但源流众多,宗支复杂, 按其通谱内容来统计分析:
同属 75 世有邦公、交公宗支,
邦公传下有胜公、发公、彻公宗支,
95 世备公下传有禅公、永公宗支,
禅公下传又分潮清、潮径、潮准、鼎泰公宗支
永公下传又分官庆、官位公宗支,
官位公下传枢珑、枢衡公宗支,
枢衡公下传又分祺、祥公宗支,
祺公传下南岗公宗支,
祥公下传又分柏公、梅公宗支,
梅公下传又分贵盛公、贵隆公宗支,
贵盛公下传又分龙公、虎公、凤公宗支,
龙公下传又分开三公、开七公宗支,
开七公下传广传公,广传公生下十四子均有后裔在南康市开基立业,
邦公下传发公又分苍公、买公宗支,
苍公下传又分惇公、简公、文兴公、桂安公、德清公宗支,
买公下传又分贤公、恭公宗支,
刘彻公传下宗支,
说完邦公下传宗支再说交公传下礼公、富公宗支,
富公下传又分民安公、德翁公、德三郎公宗支。
编者还非常认真细致对各宗支裔孙聚居地和人口作出统计,对超出万人、千人的宗支作出统计,即是对南康市刘氏最少裔孙居住的宗支,同样给出具体数字,居住人口最少的有一个宗支九户39 人,和仅有一户 5 人。
第三、通过宗支源流分析,编出包容、涵盖所有宗支的世系表。这是一个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具体细致分析,既要尊重各宗支既有的世系表,又要编出符合各宗支历史史实和面对宗支繁衍现实的世系表,谈何容易。但是编者通过对前辈所编世系表进行‘更正、调整’,‘提出问题,详加甄别,纠正谬误,还历史本来面目’,‘并经有关公房(支系)的宗亲代表认真协商确定,并非随意“套插”或“减少”。’由于加强团结、求同存异、实事求是、以史为鉴,进行编纂出《南康市刘氏通谱》统一世系表,包容、涵盖了南康市刘氏所有的宗支,如开三公宗支仅有 9 户 39 人,祺公宗支仅有一户 5 人在南康市居住,但其世系表照录于通谱里。
第四、对于源流传承、同一宗支不同的世系表进行溯源考究,这是一步非常重要且马虎不得的甄别工作,在血缘、家族、文化认同上,编者下了功夫,取得完满胜利。据通谱里所列二十例甄别世系,具体分歧、存在缺失不同,在编者与宗亲之间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取得共识,和睦解决。如龙华乡木林村等宗支源流问题,通过查阅本支系与外支系族谱记载,编者再派员前往皆支系原迁出、迁入地实地调查宗支,然后与木林乡宗亲共同协商解决源流问题。
再说镜坝圩刘屋场刘氏宗亲先祖是清代康熙年间在此开居立业,二百多年间,人丁兴旺,成为一方大族,但至清咸丰年间因遭兵乱,谱牒散失,世系无考,裔孙因祖系不明深感遗憾。刘屋场与邻近笃伦堂刘氏禅公支系裔孙世代和睦相处,急难相扶,亲密无间,如出一源。因此请求在编通谱时,将刘屋场宗支编入禅公宗支。这便是‘文化认同’的例证。该通谱做到了。
通谱是中国谱牒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谱种。研究编写“通谱”,对于追溯同姓联宗、加强宗亲和睦团结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南康市刘氏通谱》给我们有志于编写县、市、省际间的通谱作出了有益启迪。南康市刘氏人口虽然仅有 11 万多,但其宗支、支系不少于五十个,这么多的宗支、支系,历朝历代各宗支各居住地所编写单一宗支或支系的族谱,肯定众多且详略不一,其众多的族谱所采用的世系表可能内容各不相同,历朝历代先祖的代数多少、先祖的名讳和‘集注’也可能不尽相同,面对如此丰富的宗族历史史料和宗支繁衍现实,皆如何既尊重历史又面对现实,编出的世系表又要真正达到通谱的要求:‘重同姓,通谱系’,又要得到广大宗亲和全体宗支的首肯,这的确是一个难题。但《南康市刘氏通谱》的编者通过如此认真细致的调查取证,甄别取舍,编出了具体的世系表,既符合‘重同姓’,又‘通谱系’, 相信皆通谱的世系表所录入的先祖名讳和代数,可能都可以包容、涵盖与南康市邻近的县、市、省的刘氏历代先祖名讳和代教,‘通谱系’此关健一项就达到了。
让我们在拜读《南康市刘氏通谱》中,学习一些编通谱的经验,吸取一些教训,让我们在编写通谱中真正做到尊重科学、尊重历史,编写的通谱世系表既世系不紊、昭睦不乱,又能包容、涵盖各宗支的宗族现实,经得起宗亲考究,又对得起先祖和子孙后代。
二、算代距
客家刘氏族谱世系表中的汉、宋朝时期的代数争论持续多年,持删减代数的论述者总以代距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为由,主张删减代数。现就单一以父子两代的平均代距来讨论:
一、 汉朝:
刘墉谱世系表:[兴宁谱必公后是达公,备公为 95 世]78/胜—79/贞—80/昂—81/禄—82/恋—83/英—84/建—85/哀华—86/宪—87/舒—88/谊—89/必—90/不疑—91/惠—92/雄—93/弘—94/备—95/永考证者认为删成备公为 89 世,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78/胜—79/贞—80/昂—81/禄—82/恋—83/英—84/建—85/哀华—86/宪—87/雄—88/弘—89/备—90/永—备公是中山靖王胜公的后裔,胜公生了一百二十个儿子,巳记录名字在案的有二十一个。正史记录胜公生于公元前 165 年,备公生于公元 162年,按族谱世系表计算,胜公至备公 17 代的 “代距”是:165+162=327÷16=20.4 岁。若按宪公生雄公,便是胜公至备公 12 代,平均代距是:165+162=327÷11=29.7 岁。
汉朝属古代“短寿时期”,平均寿命 20 岁,所以朝庭鼓励早婚多婚快生多生。早婚由王室带头再在民间兴起,像汉桓帝十六岁结婚,汉灵帝十五岁结婚,汉昭帝八岁结婚,他娶的皇后六岁。邦公于七年(前200年)下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东汉元和二年(91 年),汉章帝又重申了这一政策。
所谓“勿事二岁”主要是免除生子家庭父亲的二年徭役。胜公后裔因贞公“酎金案”贬为民后“穷”得娶不到老婆,还是“傻”到不了解生一个孩子可以免二年徭役的繁重负担,还是大胆到不执行自巳皇族婚育政策而晚婚晚育了?备公宗支世系表真的假了吗?
二、宋朝
宋.梦材谱、明.武英谱、南京谱、刘墉谱世系表是:
祥→天锡→沐→龙图→任→若还→参常→德洪→月清→梅→富山→福高→子翚→瓒→源远→诏→宗臣→贵盛→龙→开七→广传公明.连城谱、兴宁谱世系表:
祥→天锡→沐→龙图→任→若还→参常→德洪→月清→梅→富山→春田→贵盛→龙→开七→广传
现算一算代距:首先确定梅公生年:兴宁谱、南京谱均说月清公生子柏、梅公,宋嘉熙元年梦材(村)谱是:月清公生子长梅二松三柏,现知柏公生于 1000年,[可查《客家刘氏柏公宗支及北宋三刘家集》一文],就以梅公之兄弟柏公生年代入计算,广传公生于 1208 年,南京谱、刘墉谱梅公至广传公代距是:1208-1000=208 ÷ 11=18.9 岁 。 兴宁谱梅公至广传公的代距是 :1208-1000=208÷6=34.6 岁。
宋朝法定婚龄是这样的: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宋朱熹《家礼》:
男十六,女十四。南宋王朝对生育没有普遍的赐赏政策,但对贫穷百姓予以适当照顾。当时“闽人生子多不举”,所以孝宗于乾道五年(1169年)下诏:
“福建路贫民生子,官给钱米”。
在执行宋朝的早婚早育政策中,客家刘氏先祖的父子代距是 18.9 岁,还是晚婚晚育的 34.6 岁?
在现代,晚婚晚育是正常现象,难道客家刘氏先祖在二千年前的汉朝和一千年前的宋朝,敢于违反当朝的婚育政策而晚婚晚育了?不过在主张晚婚晚育的现代,却有人遵照古代的早婚早育观念结婚生子,有时间去看一看 2016年 7 月 12 日记者的调查报告:《少女妈妈村:十四岁当妈,三十岁当外婆,早婚早孕成习俗》,该文中写道:最小产妇未满十四岁,少女妈妈非个别现象……。十七岁小伙子的老婆就要生二胎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