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容公族谱宗源问题终极论证
刘汝和
(2021年2月)
关于巨容公族谱宗源问题,我族已有多位宗贤进行过论证、论述,其得出的结论也是相当一致。经过多年、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探讨,最终得出:谱中的刘德威就是唐初名将彭城丛亭里刘氏裔的刘德威,宗源肥公的皋公谱系在刘德威之后就只剩下刘德威长子刘审礼家族迁往东都洛阳后裔的完整世系了,别无其他。巨容公、汾公就是这个完整世系中人。巨容公、汾公理所当然就是彭城丛亭里刘氏后裔;刘德威以上的世系除高祖邦公、西晋畴公外,与刘德威及长子刘审礼家族迁往东都洛阳后裔世系,根本就不存在任何血脉传承关系,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乱点鸳鸯谱的结果。现将最终结论性论证论述归纳如下:
目前宗源肥公的世系是:(福、宽、贞、表抹去之前)
1邦→2肥→3章→4喜→5福→6宽→7贞→8表→9皋→10质→11渊→12长→13屈釐→14元→15荫→16振→17畴→18殷→19琨→20宏→21耽→22恽→23燕→24元→25器资→26寅→27冲→28登→29裕仁→30遥基→31穆→32明→33炫→34婴→35德威→36曜(原名审理)→37滦→38高→39友文→40材中→41近仁→42隆道→43巨容→44汾。
这个世系前四代血脉传承真实,但四代之后就变味了。福、宽、贞、表这四代未抹去之前,终西汉二百多年传十代(10世质是跨西、东汉之人),还算顺得过去,但福、宽、贞、表、皋是一奶同胞五兄弟,当作五代放在这里,有悖人伦,实属胡编。在编纂《中华刘氏统宗世谱》肥公大系时,将福、宽、贞、表四人四代抹去,这样,自邦公公元前256年出生,终西汉于公元25年,共280年间只传六代,又不能自圆。保留这四代是大错特错,抹掉这四代是特错大错。其后的世系更是乱象丛生。
一、我族现存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巨容公世系
现存最早有文字传世的巨容公祖先世系,是出现在宋初与玉山刘氏合修宗谱序中,该谱序记载:“德威四世曰承庆,庆为荆州刺史。生晋阳令巨敖,乐其土俗,因家阳曲。巨敖生诵,以子昌裔在元和初,历阶金紫光禄大夫,检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潞州大都督。韩文公志其墓,又为之颂功而铭其碑。长子元一,淮南军卫衙门将; 次子景阳、景长并举进士。
德威下八世为巨容,僖宗乾符六年,黄巢作乱,举兵大破之,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厥功甚懋。从弟孟昭,佐巨容讨巢,中和间授山南道节度副使,克歙州笫一部兵马使。仲昭以大理评事,三改合为浮梁功德益著。巨容三子,长汾笫十四,次迥第十八,冠军过继孟昭,季迪第十九。”根据上述及有关老谱整理世系如下:
刘德威→刘审礼→刘佺寿(字缡)→刘承庆→刘巨敖→刘诵(讼)→刘昌裔→刘元一→刘巨容→刘汾。
这个世系是宋初我族与玉山合修宗谱时流传下来的,是在汾公孙辈、曾孙辈存世时修谱的世系,是巨容公、汾公对子孙们口口相传的祖先世系。是各个时期各种世系中最有可信度的一个世系。隆道、隆德、隆文的名字列在世系中是在巨容公、汾公殁四百年之后元、明时期才出现的,在最初的世系中隆道、隆德、隆文名子为什么没有出现呢?难道巨容公不知自己的亲生父、亲叔叔是谁?汾公不知自己的亲祖父是谁吗?显而易见,这不合乎情理。
二、宗源肥公世系中存在凭空出世的后代
在现在的世系中,皋公的福、宽、贞、裘(表)四个亲哥哥变成皋公高祖、曾祖、祖、父这个天大的笑话且不说。但在皋公与质、恭、植、喜四个儿子之间就存在上百年的空白,皋公在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封杜原侯,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免侯,是汉武帝中前期的人。谱载质、恭、植、喜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时的人,其中刘植是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参见中华刘氏统宗世谱·肥公大系下册249—250页)。难道皋公死后半个多世纪,还能凭空生出四个儿子来吗?如果是个水坑,长期存水,水中就会自动生长出鱼来,人又不是鱼,死后半个世纪还会自动生出后代来?皋公父名喜,给儿子取名还能叫喜吗?荒谬也。
三、肥公世系中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比比皆是
1、17世刘畴是西晋司隶校尉刘讷次子、是彭城丛亭里刘氏、楚孝王刘嚣后裔,绝非肥公之裔;
2、18世刘殷是七业堂始祖,非肥公之裔;
3、13世刘屈釐、19世刘琨皆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也非肥公之裔;
4、33世刘炫、34世刘婴是河间刘氏,属河间王后裔,非肥公之裔;
5、35氏刘德威、36世刘曜(原名审理)是亲爷俩,是彭城丛亭里刘氏的代表性人物、楚孝王刘嚣后裔。绝非肥公之裔。
四、世系中多代排列与实际人物年代相错位
1、13世刘屈釐,是中山靖王刘胜第二十一子,汉武帝征和年(公元前九二年至公元前八九年)宰相,是邦公的五世孙,排在肥公世系的第13世,应该是东汉时期了,年代错位至少相差150年;
2、19世刘琨与17世刘畴的父亲刘讷是同时代的人,两人同是二十四友成员,刘琨却排在17世刘畴之后,位置相差四代;血缘关系不讲,让后出生的人给先出生的人当亲爷爷,造假都不会造啊!
3、20世刘宏,其父刘邠是三国魏时的玄学家,刘宏是西晋初人,刘琨是西晋末人,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但在世系里刘宏得管刘琨叫爸爸;
4、33世刘炫,在肥公世系里是刘德威的爷爷,公元546年生,刘德威亲生父刘通公元547年生,假爷爷只比亲生父大一岁,强行嫁接也要合辙啊!荒唐!
5、34世刘婴,在刘炫的后裔中确实有刘婴这个人,但与刘炫并不是父子关系,刘婴在唐武则天时期(684—709年)为官,与正源宗谱记载官职相近。真实的刘德威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壬寅(公元582年),可修普人给刘德威安排一个比自己还小近70岁的假爸爸,哪有父亲比亲儿子还要小70岁的道理,何其荒唐!
五、肥公世系中驴唇不对马嘴乱拉郎配
1、13世刘屈釐是中山靖王刘胜第二十一子、汉武帝时丞相,封澎侯。刘屈釐的亲生父是中山靖王刘胜,绝不是肥公世系里12世的刘长。
2、17世刘畴亲生父是西晋司隶校尉刘讷,亲儿子是刘宪,绝不是世系里16世的刘振和18世的刘殷。
3、18世刘殷其父史书中没有记载,只记载了其高祖名刘陵、东汉时光禄大夫。但世系里其高祖辈的14世是刘元,并不是真正高祖刘陵。
4、19世刘琨亲祖父是刘迈,亲生父是刘蕃,亲儿子是刘遵、刘群。肥公世系里刘琨的祖父是17世刘畴、父亲是18世刘殷,儿子是20世刘宏,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
5、20世刘宏亲生父是三国魏玄学家刘邠,而肥公世系里刘宏父却变成了比自己还小的19世刘琨了。
6、35世刘德威真正的曾祖是刘庆、祖父刘轸、父刘通,千真万确。但在肥公世系里刘德威的曾祖父就变成了32世刘明、祖父变成了33世刘炫、父变成了34世且比自己还小近70岁的刘婴。何其缪也!
六、从族谱演变过程看改宗源肥公之缪
1、最早存世有文字记载的巨容公世系:
刘德威→刘审礼→刘佺寿(字缡)→刘承庆→刘巨敖→刘诵(讼)→刘昌裔→刘元一→刘巨容→刘汾。
2、宋元时期彭城古谱世系:
1交→2富→3辟疆→4德→5安民→6庆忌→7岑→8平→9某→10洽→11宏→12悝→13某→14亮→15庸→16熙→17旭孙→18混→19靖→20翘→21裕→22义隆→23昶→……32基→33瑴→34某→35轨→36烈→37德威→38审礼→39易从→40升→41巨敖→42诵→43昌裔→44元一→45巨容→46汾。
3、明朝改宗源肥公前的族谱世系:
1交→2湝→3恭→4顺→5据→6病已→7奭→8胜→9皋→10质→11渊→12长→13屈釐→14元→15荫→16振→17畴→18殷→19琨→20宏→21恽→22凤→23元→24器资→25寅→26登→27宽仁→28遥基→29穆→30明→31炫→32婴→33德威→34曜(原名审理)→35刘滦→36刘高→37刘友文→38刘材中→39刘近仁→40刘隆道→41刘巨容→42刘汾。
4、改宗源肥公后的族谱世系:
1邦→2肥→3章→4喜→5福→6宽→7贞→8表→9皋→10质→11渊→12长→13屈釐→14元→15荫→16振→17畴→18殷→19琨→20仲嘏→21恽→22燕→23元→24器质→25寅→26冲→27登→28裕仁→29遥基→30穆→31明→32炫→33婴→34德威→35曜(原名审理)→36栾→37高→38友文→39材中→40近仁→41隆道→42巨德→43存。
第一个世系是宋朝初年我族与信州玉山合修宗谱时流传下来的,是巨容公、汾公言传给子孙们的祖先世系。那时,巨容公、汾公只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唐初名将刘德威及之后的世系,是真实可信的。刘德威以上的世系并不知道。宗源楚元王刘交,只是一种传说,是那时所有彭城刘氏(包括丛亭里刘氏)的共识,现在看来是一种错觉。
第二个世系是在第一个世系基础上,在以后的修普时,有多事者将刘德威以上的世系直接嫁接到楚元王交的刘宋皇族世系中。从这个世系看,它的确是楚元王刘交的世系,是彭城绥舆里南朝宋刘裕皇族的世系。不是彭城丛亭里世系。但有一点可取之处,就是弄清楚了刘德威的父亲是谁,伯祖父是谁,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刘德威曾祖父刘庆,生子二:长轨、次轸,刘轸生子通(烈),刘通子三:长德威、次德敏、三德智。这个世系虽然对接错误,但后十代仍然承袭了彭城丛亭里刘氏族称。
进入明朝后,民间修普成风。此时的修普乱象丛生,攀附名人、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乱拉郎配盛行一时。第三个世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在第二个世系中,尽管对接错误,但对接点之前还算是一个完整的世系,但在第三个世系中,情况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这个世系还是宗源楚元王刘交,但根据史书记载,刘交生七子:长辟非、次郢客、三礼、四富、五岁、六艺、七调。根本就没有世系中第二代的“湝”。之后各代也是胡编乱造,攀附名人、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但也从中看出彭城丛亭里刘氏的痕迹,如:汉武帝太子刘据、刘据之孙汉宣帝刘询(原名病己)、刘询长子楚孝王长兄刘奭、西晋司隶校尉刘讷次子刘畴、及刘德威、刘审礼父子就属彭城丛亭里刘氏世系中人。这个世系还第一次不知是什么缘由出现了材中、近仁、隆道等人名。
明宪宗成化年,有多事者,巨容公下不知名裔孙“歪批三国”,将本已被改得混乱不堪的宗源交公世系换了顶帽子,更改成宗源肥公世系,但经半个世纪未成气候。
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乙未(公元一五三五年)巨德公后裔进行修普。率先改宗源为肥公。就是将第三个世系中的“9世皋”之前替换上肥公世系。修谱人为了保持皋在九世的位置不变,将城阳景王章公之孙皋公的四个亲哥哥分别填充在5至8世的位置上,即:“1邦→2肥→3章→4喜→5福→6宽→7贞→8表→9皋。”这样,五个亲哥们按长幼在同一个世系里分别变成了五代人。本是皋公亲哥哥的5福摇身一变,成了皋公的高祖、6宽成了皋公的曾祖、7贞成了皋公的祖父、8表(裘)成了皋公的父亲,何其缪也!将9世皋之前改头换面了,后面的几十代人难道就都变成肥公的后裔了吗?这不是掩耳盗铃、偷梁换柱又是什么?!这个世系除了保留17世刘畴、34世刘德威、35世刘曜(名审理)外,完全抛弃了彭城丛亭里刘氏族称,在没有任何史料、墓志铭、等确凿证据的基础上,就改为宗源齐王肥公世系,改得很荒唐。巨容公、汾公的在天之灵何以安慰!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巨容公后世子孙们在坚持了240年后,到巨容公二十九世孙时,也把族谱“源自楚元王交”改宗汉高祖邦公长子齐王肥了。
其实问题很简单,在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和新发现祖先墓志铭的情况下,是相信巨容公、汾公传给子孙们的祖先世系靠谱,还是相信汾公二十几世孙编造的世系靠谱呢?只要是正常的人都能判断出正确答案。
七、德威公之后至巨容公、汾公这几代
1、从谱词上看,朋文、友文这一代错误比较明显。谱载:朋文,“长卿乃其后也”,诗人刘长卿是其后人。刘长卿(709~约 786),字文房。安徽宣城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代著名诗人,官至监察御史。是河间王的后裔,
2、正源宗谱友文公的谱词中载:“从樊宗师,学有文行,隐居不仕。”刘昌裔墓志铭中载:“嗣子光禄主簿纵,学于樊宗师,士大夫多称之。”查樊宗师,是散文家,与韩愈几乎是同时代的人,名气也差不多,字绍述,南阳人,不知其生,约公元824 年逝去。樊宗师与友文公根本就不是同年代的人,怎么可能是老师呢?所以,友文从樊宗师,学有文行。实为缪。但也看出刘昌裔家族与友文上下几代世系的瓜葛。
3、隆道、隆德、隆文、隆盛并非此四人的“名”,而是他们各自的“号”。记录祖宗牌位不用“名”而用“号”,必定存有隐情。
4、“巨容公三子,长汾第十四,次迥第十八,季迪第十九。”正源宗谱世系中记载,巨容公生汾、迥、迪兄弟三人,巨德生存一人,孟昭无后,仲昭生文昂、文俊二人,隆文死于兵难。这样,汾公族兄弟加起来一共是六人,而且汾公为长,那么汾公的十三位兄长在哪里?汾公后还有那么多的族弟又从哪里来?族谱中族兄弟数量差距如此之大,只能说明这个世系是错误的。
从德威公以上的世系看,强行嫁接痕迹明显,皋公四个亲哥哥被编排成皋公的上四代长辈,皋公在死后半个世纪,还能凭空生出质、恭、植、喜四个儿子;其后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比比皆是,血脉传承关系多次断绝、到处漂移,宗源肥公世系实际上就是多种血脉关系且在无序的基础上拼凑起来的一个大杂烩。能称得上是一个世系吗?宗源肥公的世系实为缪也。
八、关于肥公说一些牵强附会的说辞
〈一〉、重名说:
巨容公族谱古汉系存在多代攀附历史名人的情况,持相反已经的人则认为“不是攀附,是重名。”那么这种观点站得住脚吗?
1、族谱中皋公的福、宽、贞、表四个亲哥哥,在我们世系中被修谱人安排成四代人,这是属于重名吗?世上有这么巧的重名吗?
2、族谱中刘殷、字长盛,生七子,教授七子各学一业。与史书记载的七业堂始祖刘殷完全吻合,难道名重、字也重,甚至连生子数量、生平事迹也相同吗?
3、族谱中刘屈釐,谱中记载是入相之人。史书记载刘屈釐是中山靖王刘胜第二十一子,汉武帝时丞相,查西、东汉四百多年史书,两汉根本就不存在两个入相的刘屈釐,只有中山靖王刘胜第二十一子是唯一入相的刘屈釐。
诸如刘畴是西晋司隶校尉刘讷次子、彭城丛亭里刘氏裔,刘琨为中山靖王之后,刘炫、刘婴是河间王后裔。
退一步说,即使有一两个人重名,难道所有这些人都是重名吗?重名都跑到你一家来了吗?难道名重、字也重、事迹也重吗?所以这种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这些攀附的历史人物,我们的祖先在古谱里早已指出了其荒谬性。
〈二〉、此刘德威非彼刘德威说:
巨容公族谱对祖先刘德威的记载是:“唐贞观末任扬州刺史,迁大理寺卿入相,事详唐史。”史书中记载的刘德威是:“唐贞观初任大理寺正卿,太仆寺正卿。后任绵州刺史,刑部尚书。贞观十一年复授大理寺正卿。贞观十八年任遂州刺史,三年后为同州刺史。卒于唐高宗永徽三年,谥襄,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赐陪葬献陵。”按持“此刘德威非彼刘德威”观点,唐贞观年应该存在两个都入相的刘德威。事实是如此吗?
1、是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凡出将入相之人,史书必有记载。如果此刘德威非彼刘德威观点成立,那么,在唐贞观朝的史书中就必定会有两个入相的刘德威,如果能在唐贞观年的史料中找到两个入相的刘德威,此刘德威非彼刘德威观点成立,但在唐贞观年的史料中,根本就不存在两个入相的刘德威。只有唐初名将彭城丛亭里刘氏后裔的刘德威。所以此观点是错误的。全国各地有不少族谱出现攀附名人刘德威的现象,这也是事实,但我们族谱不是攀附,巨容公直系祖先就是唐初名将刘德威,因为巨容公族谱系列自刘德威以下,全部都是其长子刘审礼迁往东都洛阳后裔们的完整世系,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在巨容公族谱的多个版本中,不管世系怎样变化,刘德威、刘审礼(曜、原名审理)父子两代,这对唐初彭城丛亭里刘氏代表性人物始终没有变化。
再把“此刘德威非彼刘德威”的观点延伸展开来看,唐贞观、永徽年间真的会有两个入相的刘德威、且这两个刘德威的长子又都叫刘审理(礼)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族谱上的刘德威就是彭城丛亭里刘氏的刘德威,就是巨容公、汾公传给子孙们的唐初祖源世系里的刘德威,没有其二。
九、巨容公、汾公真正祖源世系证据链
(一)刘德威与刘知几共祖刘宪,同属彭城丛亭里刘氏裔
在巨容公、汾公世系的几种不同版本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版本怎样变化,刘德威、刘审礼(曜)这两代灵魂人物始终不曾变过。即巨容公、汾公的唐初祖源为刘德威、刘审礼(曜),这是确定无疑的。问题是刘德威的真正祖先是谁?
唐朝彭城丛亭里刘氏后裔刘知几,是唐著名史学家,因职务之便,在掌握了足够的史料及相关资料后,对彭城丛亭里刘氏的世系进行了详实考证,得出彭城丛亭里刘氏出自楚孝王刘嚣,不从楚元王刘交。并作出《刘氏家乘》15 卷、《刘氏谱考》3 卷。我祖刘德威与刘知几属于同族,且共祖刘宪,其证据十足:
1、刘德威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壬寅(公元582年),刘知几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辛酉(公元661年),两者相差79年。这样短的时间内一个家族的人是不会搞错的。且刘德威长子刘审礼去世时,刘知几已经20岁了;刘德威三子刘延景去世时,刘知几已经28岁了。
2、除刘德威殁陪葬唐高祖李渊献陵,刘审礼殁陪葬唐高宗李治与武后的乾陵外,其族人去世时,与刘知几族人同葬于徐州凤凰山(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茅村乡凤凰山)祖茔家族墓地。不同家族的人,是不可能葬在同一家族墓地的。
3、在唐书宰相世系里,刘德威与刘知几同在一个世系中。即:1邦→2恒→3启→4彻→5据→6进→7询→8嚣→9衍→10纡→11般→12恺→13茂(彭城丛亭里开基始祖)→14道→15瑾→16甝→17讷→18畴→19宪。宪生二子:长羡、次美。其中刘羡是刘德威祖先,刘美是刘知己祖先。
20羡→21敏→22谌之→23(名未详)→24庆→25轸→26通→27德威→28审礼→29佺寿、侍庶、易从。
20美→21泰初→22恒之→23僧利→24世明→25祎→26珉→27玄邃→28藏器→29知柔、知刚、知文、知章、知几、知永。
4、《新唐书》记载:“刘德威父刘通,字子将;祖父刘轸;曾祖刘庆。”
《大唐故赠司徒虢王妃刘氏墓志铭并序》载:“曾祖轸,齐谏议大夫、高平太守;祖子将,齐散骑常侍、和州刺史、隋毗陵郡通守;种德相继,陈扉恧贽雁之群;作守联华,鲍室谢博骢之美。考德威,皇朝太仆、久理卿、同、晋等六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刑部尚书,尚平寿县主、彭城县公,上柱国、谥曰襄”。此为刘德威次女虢王妃刘氏墓志铭,女婿为李凤(622-674 年),为唐高祖李渊十五子,字季成。立为虢王。此墓志叙述刘德威父刘子将,即刘通,祖父刘轸。
《大唐监察御史裴炎故妻刘氏墓志铭并序》载:“曾祖轸,齐谏议大夫、高平太守;祖子将,齐和州刺史;匪躬效节,折王槛而驰声;字俗流仁,剖金书而著美。父德敏,见任潭州都督、望都县开国公”。此为唐监察御史裴炎夫人刘氏墓志铭,裴炎为刘德敏女婿。
此二墓志铭发现地不同,但都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一致。可以相互佐证刘德威上三代,也可以验证《新唐书》记载的准确性。
(二)巨容公、汾公传给子孙的世系:
现存最早有文字传世的巨容公祖先世系,是出现在宋初汾公孙辈、曾孙辈时与信州玉山刘氏合修宗谱序中,该谱序记载的世系是:
刘德威→刘审礼→刘佺寿(字缡)→刘承庆→刘巨敖→刘诵→刘昌裔→刘元一→刘巨容→刘汾。
这是地地道道的彭城丛亭里刘氏世系。
(三)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一五五零年)二十三世孙义城庠生浚(濬)譔《刘氏族谱源流序》载:“贤才辈出,簪组蝉联,世称望族。如隗之谏诛权势而以脱祸奔;畴之名重当时而以避乱隐;勔事齐而群从七十皆能文艺;芳事隋(按:应为北魏)而礼乐制度皆由裁决。
吾祖德威公唐初名将,公后一祖徙居滁州琅琊,八世而生巨容公。乾符六年,黄巢作乱,公举兵大破巢于荆门,厥功甚懋。”
从这个谱序中看出:东晋镇北将军都乡侯刘隗,西晋司隶校尉刘讷次子左司左长史刘畴,北魏大文豪大官僚刘芳,皆是彭城丛亭里刘氏的代表人物。该谱序中还进一步明确了唐初名将刘德威就是巨容公的九世祖。即巨容公、汾公的祖先是属于彭城丛亭里刘氏,与齐悼惠王肥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四)从封侯鬻爵中可以显示高度相关关系:
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公元六二零年),刘德威封彭城县公。
唐高宗永徽四年癸未(公元六五三年),刘审礼(刘德威长子)袭封彭城郡公。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八零三年)刘昌裔(刘德威七世孙)受封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两千户。
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八六九年)刘瞻(刘德威八世孙、刘易从六世孙)受封彭城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
唐僖宗中和元年辛丑(公元八八一年)正月,刘巨容(刘德威九世孙)封彭城县侯。
唐昭宗天复元年辛酉(公元九零一年),刘汾(刘德威十世孙)谥赠彭城郡开国公。
(五)从各家族之间的交集看相关关系:
唐朝中晚期,有两个外姓宰相家族与彭城刘氏中的两个家族交往比较密切。一是赵郡赞黄李氏,一是河南荥阳郑氏;一是刘审礼长子刘佺寿后裔的右龙武军统军刘昌裔家族,一是刘审礼三子刘易从后裔的唐朝宰相刘瞻家族。
赵郡赞黄李氏李吉甫(758~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政治家、地理学家,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宰相李德裕父亲。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 ,元和年间,两次拜相,期间 一度担任淮南节度使,封为赵国公。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元和九年(814年),去世,追赠司空,谥号忠懿。
宰相李吉甫和刘昌裔(751-813 年)同朝为官。《新唐书- 卷170》记载“元和八年,大水坏庐舍,溺居人,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右龙武统军召还京师。始,宪宗恶昌裔自立,欲召之而重生变,宰相李吉甫曰:陛下乘人心愁苦可召也。遂以韩皋代之。”虽说李吉甫是给皇帝出主意,但也是从中斡旋。要知道皇帝“恶昌裔自立”,接下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了。因此,李吉甫与刘昌裔为同朝好友。
李德裕(787~850年), 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宰相李吉甫次子。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历任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为相。唐武宗即位后,二度为相,执政五年。功绩显赫,拜为太尉,封为赵国公。唐宣宗继位后,忌惮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病逝于崖州。
刘昌裔子刘元一,淮南军衙门将。唐文宗太和四年从李德玉镇守西川,唐文宗开成元年丙辰,李德玉被贬为滁州刺史,元一随之。唐文宗开成二年丁巳五月,李德玉出任淮南军节度使。唐宣宗大中元年二月,李德玉被贬潮州、涯州。刘元一遂回洛阳老家。
宰相刘瞻(820~874),字几之,彭城人。高祖升,父景。刘瞻,唐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四年,又登博学宏词科,历佐使府。咸通初升朝,累迁太常博士。翰林学士。转员外郎中,正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出为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入拜京兆尹,复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十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 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
李德裕孙女:李氏,李烨之女,嫁宰相刘瞻。其子刘赞,后梁时任崇政院学士。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五四《刘瞻荆南节度使平章事制》载:“正义大夫、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集贤院、彭城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赐紫金鱼袋刘瞻,早以文学,叠中殊科。俄婴阻艰,久滞云路。……可检校刑部尚书、荆南节度使、勋封如故。……瞻为人鲠正廉约,与郑畋、高湘、杨知至、张颜、崔彦融、孙瑝等友善。”
郑畋 (825-883年),字台文,荥阳人,唐朝宰相、诗人,桂管观察使郑亚之子。郑畋出身于荥阳郑氏,进士,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郑畋被刘瞻征辟为从事。不久,郑畋进入朝廷担任虞部员外郎,公元864(咸通五年),郑畋被任命为刑部员外郎,后改任万年县县令。公元868年(咸通九年),刘瞻拜相,推荐郑畋为户部郎中、翰林学士,不久又加知制诰。
郑畋父郑亚,进士出身,曾为李德裕幕僚,历任监察御史、刑部郎中、给事中、桂管观察使。
谱载,汾公原配夫人郑氏,为司空郑畋之女,生汉兴、汉广、汉吞、汉彬。
从官场各个家族的交集中可以看出,刘昌裔奠定了刘家与赵郡赞黄李吉甫赵家的关系。刘昌裔子刘元一在李吉甫次子李德裕门下做事时,郑畋的父亲郑亚,为李德裕幕僚,此时又与河南荥阳郑家建立了世交关系。同为彭城丛亭里刘氏、刘德威之后、刘审礼(曜)三子刘易从后裔的宰相刘瞻对郑畋有提携之恩,是至交好友,而后才有汾公娶司空郑畋之女为妻。
古时婚姻除世交关系外,还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在汾公娶亲时,按族谱隆道公的地位算不上高,巨容公时任埇桥镇遏使(充其量是个七品官)的官位,是不可想象的事。
刘昌裔、官任右龙武军统军,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两千户,一品大元,侯位的最高等级(公侯伯子男),刘昌裔子刘纵官任陵州刺史,刘元一官任淮南军衙门将,三子刘景阳、四子刘景长皆进士出身。这样的公侯家族与荥阳郑家才算是门当户对。此为巨容公、汾公属刘昌裔家族后人的又一佐证。
(六)从居家卒葬情况看相关关系:
族谱记载巨容公祖父近仁公生子三:隆道、隆德、隆文。叔父隆德,生子孟昭、仲昭。而安徽《齐山志》记载:刘孟昭,字仁福,世居河南洛阳。这就是说巨容公叔父刘隆德家住河南洛阳。
安徽陈洲刘氏族谱载:“不必赘第念近仁公世居河南洛阳生三子,长隆道,次隆德,小隆文”。这证明巨容公祖父近仁公亦家居河南洛阳。
另外《正源宗谱》等记载巨容公父隆道公和叔父隆德公墓在一处,即“天山之麓”。祖坟在洛阳,儿子墓地天山也应该在洛阳。
陈许节度使、右龙武军统军刘昌裔在河南做官后,将家从山西阳曲迁东都洛阳。于唐宪宗元和八年癸巳(公元八一三年)十一月卒于私第(东都洛阳),次年九月葬河南洛阳河阳金谷之东。
刘巨容叔父刘隆德家住河南洛阳。刘巨容祖父刘近仁亦家居河南洛阳。刘巨容父隆道公和叔父隆德公墓在一处,即“天山之麓”。 右龙武军统军刘昌裔居家河南洛阳、卒葬河南洛阳河阳金谷之东。《湖北武宁谱》载:“隆道作元一,讳铸,字延元;诵作材中,昌裔作近仁。”其相关关系一目了然。
(七)巨容公家族多人婚配洛阳河阳金谷园一带
安徽桐城陈洲老谱载:巨容公父隆道公原配河阳王氏,叔父隆德公原配河阳张氏,族弟刘仲昭原配河阳鲍氏。
查陈许节度使右龙武军统军刘昌裔,卒葬金谷园。金谷园在哪里呢?《晋书.石苞传》载:“(石苞之子)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由此可见,古金谷园属于洛阳河阳县管辖,与河南县临界。
一家多人婚配河阳。而金谷园就属于河阳县之内,既然多人婚配于河阳金谷园附近,而刘昌裔又卒葬在金谷园。根据《湖北武宁谱》载:“隆道作元一,讳铸,字延元;诵作材中,昌裔作近仁。”又据老谱载:隆道、隆德、隆文本是三人的“号”而非“名”。这是刘巨容就是刘昌裔后裔的又一佐证。
(八)汾公长子汉兴卒葬徐州铜山凤凰山祖茔
正源宗谱记载:“汉兴,汾公长子,行五,佐父勤王以勋授朝议大夫、镇南军料粮判官。依父寓居新陂,后归徐州原籍。”
据汉兴公行状载:“公讳兴,镇南公之长子,母郑氏。……依父寓居信弋之归仁乡新陂里。及父卒,三年毕,公独还故里原籍(这里的原籍绝非滁州,因巨容公原籍在洛阳,军旅生涯中大部时间在徐州附近,其家应安在祖籍地徐州),立祠奉先、勒碑纪事、以尽其孝思焉。”
另据江西上饶方村老谱记载:汾公长子汉兴遵父命回彭城丛亭里老家居焉,卒葬徐州凤凰山祖茔(今徐州市铜山县茅村乡凤凰山)。非彭城丛亭里刘氏裔,是断然不能葬在凤凰山祖茔的。
汾公于唐昭宗天复元年辛酉十一月初三日薨,汾公长子汉兴在三年守孝期间,于唐昭宗天佑元年甲子(公元九零四年)二月,请前尚书、礼部员外郎司空图为汾公撰写行状。在撰写行状前,汉兴曾遵父生前之命,欲回徐州老家,因战乱未果。守孝期满后,在改朝换代战乱稍有平息时汉兴回归徐州原籍,侍奉尚在世的祖母们(按年代推算程氏八十来岁、徐氏七十岁、余氏六十余岁左右)。卒后亦葬在徐州凤凰山彭城丛亭里刘氏祖茔。
(九)宗源肥公世系传到刘德威之后,就只剩下刘审礼家族迁往东都洛阳后裔世系了。
1、刘德威长子刘审礼两支后裔迁徙洛阳情况:
从唐中期始,先后有刘德威长子刘审礼家族两支后裔迁徙到洛阳定居,一支是刘审礼三子刘易从后裔,徙居地为洛阳清化里,始迁祖是刘易从长子刘升,迁徙年代是公元六九零年;另一支是刘审礼长子刘佺寿后裔,徙居地洛阳河阳金谷,始迁祖是刘佺寿五世孙刘昌裔,迁徙年代约公元七八五年。两个家庭迁徙时间先后相差近百年。其两支家族迁徙背景情况如下:
刘审礼,刘德威长子。字伯朗,又名曜。徐州彭城人。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辛酉(公元六零一年),唐太宗贞观中年任左骁卫郎将,唐高宗永徽三年壬子(公元六五二年),丁父忧去职,及葬,服阕当袭爵,累上表让弟,朝议不许,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六五三年),累迁将作大匠兼检校燕然都护,袭封彭城郡公。后迁任工部尚书兼检校左卫大将军。唐高宗仪凤三年戊寅(公元六七八年),土蕃寇凉州,朝命审礼为行军司马,与中书令李敬玄合势讨击。七月,与吐蕃大将伦钦陵战于青海龙支(今青海乐都南),唐军一日连取两阵,贼军败退数百里,审礼领前队人马深入,屯兵于濠所。伦钦陵率军猛攻唐营,审礼率军力敌,然寡不敌众,未能突破重围。主帅李敬玄怯懦畏战,按兵不动,以图自保,贻误战机。九月,审礼兵败,为贼所执。于唐高宗永隆二年辛巳(公元六八一年)卒于蕃中,享寿八十岁,三子易从徙跣万里,扶柩而归,长安城里一片惊愕!见者流涕,朝廷闻之,谥僖。赐陪葬唐高宗乾陵。刘审礼生三子:长子刘佺寿(缡),次子刘侍庶,三子刘易从。
〈1〉、刘易从,审礼公三子。唐徐州彭城人,生年未详,历歧州司兵参军,审礼被扣于吐蕃被执而死,易从往省,扶其父灵柩万里以归。永昌中封任城县男,累迁彭城长史,武周永昌元年己丑(公元六八九年)闰十一月十六日,为酷吏周兴诬陷,配流岭南,后构坐死,公在官仁恕,及将行刑时,百姓官吏不分远近奔走相告,竞解衣相率造功德,以为长史祈福,从之者不下十万人。葬于彭城凤凰山祖茔(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茅村乡凤凰山)。生二子:长子刘升(为宰相刘瞻家族先祖)、次子刘晸(为下邳刘氏先祖)。
刘升,刘易从长子,字陟遐。唐徐州彭城人,生于唐高宗仪凤元年丙子(公元六七六年),早年随父迁岭南,十余岁时以父罪流岭表,朝廷六道使诛流人,升以信爱为首领所庇免,后易姓温,北归洛阳清化里,彭城丛亭里皆有宅。后登进士第,累官兵部、户部员外郎,唐睿宗景云(公元七一零年至七一一年)中特授右武卫骑曹参军,玄宗开元(公元七一三年至七四一年)中,官至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袭封任城县男,能文,善草隶,于唐玄宗开元一十八年(公元七三零年)六月二十九日,薨于京兆修行里私第,享年五十五岁。假殡于西京,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七四五年)十月十三日改葬于洛阳河南县平乐乡邙山北原。妣韦氏,生殁年未详,葬于河南县平乐乡邙山北原祖陵。生二子:长子刘颖、次子刘顗。
〈2〉、刘承庆,刘审礼长子刘佺寿之子。约生于唐高宗永徽年(公元六五五年)。唐武后长寿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任左拾遗,唐武后圣历元年戊戌(公元六九八年)任太常博士,唐玄宗开元(公元七一三年至七四一年)中年任山西朔州刺史。公弃彭城而徙朔州后徙太原阳曲居焉。葬于山西太原阳曲。生二子:长子刘巨敖、次子刘巨敷。
刘巨敖 承庆公长子。彭城裔太原阳曲人,约生于唐武后垂拱年(公元六八五年)。仕太原晋阳令,好读老子、庄周书,乐其土俗因家焉。葬于山西太原阳曲县刘家祖茔。生三子:长子刘诵(讼)、次子刘颐、三子刘豫。
刘诵,巨敖公长子。彭城裔太原阳曲人。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公元七二零年)。赠散骑常侍,葬于山西太原阳曲县刘家祖茔。生二子:长子刘昌裔、次子刘悦。
刘昌裔,诵公长子。号近仁,字光后。彭城裔太原阳曲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壬辰(公元七五二年),唐代宗大历四年己酉(公元七六九年),入蜀游说民变义军杨子琳归顺朝廷。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公元七八一年)被神策军兵马使曲环上表引为判官,后为监察御史,累加至检校兵部尚书兼御史中丞,营田副使,获赐紫服。迁居东都洛阳。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庚辰(公元八零零年)任陈州刺史。唐贞元十八年壬午(公元八零二年)任陈许行军司马。唐贞元十九年癸未(公元八零三年)任许州刺史兼陈许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八零六年),历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唐宪宗元和八年癸巳(公元八一三年)五月,授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右龙武军统军。殁于唐宪宗元和八年癸巳(公元八一三年)十一月冬至前二日,享寿六十三岁,次年九月葬于洛阳金谷之东。谥赠潞州大都督。韩文公(韩愈)志其墓,为之颂功而铭其碑。妣邠国夫人、武功苏氏,郑国夫人姚氏。生五子:嗣子光禄主簿刘纵,学于樊宗师,士大夫多称之;长子刘元一、号隆道;次子刘景阳、号隆德、明经科进士;三子刘景长、号隆文、明经科进士;四子刘纾、号隆盛。苏氏生纵、纾,姚氏生元一、景阳、景长。
刘审礼两个迁徙洛阳家庭的迁徙路线:
刘审礼三子刘易从家庭的迁徙路线是:彭城丛亭里~湖南广东交界的岭表~洛阳;唐末宰相刘瞻家族及下邳刘氏就是这一支后裔。
刘审礼长子刘佺寿家庭的迁徙路线是:彭城丛亭里~山西朔州~太原阳曲~洛阳。贵州的巨宽及巨容、巨德之族就是这一支的后裔。
2、皋公世系传到刘德威时只剩下刘审理后裔迁往洛阳的完整世系了
在肥公大系皋公世系里(福、宽、贞、表四代去除前),到27世时开始分成两支,冲公生三子:长子登、次子牧、三子仕显。即:
1邦→2肥→3章→4喜→5福→6宽→7贞→8表→9皋→10质→11渊→12长→13屈厘→14元→15荫→16振→17畴→18殷→19琨→20宏→21耽→22恽→23燕→24元→25器资→26寅→27冲。冲生三子:长登、次牧(无传)三仕显。
第一分世支:28登→29裕仁→30遥基→31穆→32明→33炫→34婴→35德威→36曜(原名审礼)→37栾→38高→39友文→40材中→41近仁→42隆道、隆德、隆文。
第二分世支:28仕显→29旻→30雍→31直德→32机→33澄→34承庆→35巨敖→36讼(诵)→37昌裔→38纵、元一、景阳、景长。(承庆比德威还长一辈,缪)
按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刘德威生子三:长审礼、次崇业、三延景;刘审礼(曜)生子三:长佺寿、次侍庶、三易从。
刘承庆是刘德威曾孙、刘昌裔曾祖,其父绝非“澄”,祖父绝非“机”。其真正世系是:德威→审礼→佺寿→承庆→巨敖→讼(诵)→昌裔→纵、元一、景阳、景长。
巨容公传承的是刘审礼(理)次子的世系(暂不讨论对错),即:德威→曜(原名审理)→栾→高→友文→材中→近仁→隆道、隆德、隆文。
《中华刘氏统宗世谱》肥公大系(下册)第320至322页,第337页中,将本是刘德威直系后裔的唐末宰相刘瞻家族错接到皋公长兄延公世系上了,在此世系中,刘瞻上五世祖在谱中记载是南唐(937~975年)、后周(951~960年)时代的人,但刘瞻是唐末(820~874年)唐懿宗、唐僖宗朝两任宰相。哪有后代人活在前五代人之前,荒谬至极!宰相刘瞻是刘审礼三子刘易从的后裔,其世系是:德威→审礼→易从→升→顗→某→景→瞻→滉、陟、赞。(广东仁化、翁源、顺德篷简,江西南安刘氏皆其脉派)
以上内容说明,《正源宗谱》和《中华刘氏统宗世谱》肥公大系中,皋公世系在传到刘德威时,从本质上看,就只剩下了刘德威长子刘审礼家族迁往东都洛阳后裔的完整世系了。也就是说将上面三个分世系整理起来,就成为刘德威长子刘审礼(理)家族的完整世系:
刘德威
↓
刘审礼
↓ ↓ ↓
刘佺寿 刘栾 刘易从
↓ ↓ ↓
刘承庆 刘高 刘升
↓ ↓ ↓
刘巨敖 刘友文 刘顗
↓ ↓ ↓
刘诵 刘材中 刘某
↓ ↓ ↓
刘昌裔 刘近仁 刘景
↓ ↓ ↓
刘元一 刘隆道 刘瞻
↓ ↓ ↓
刘从杰 刘巨容 滉、陟、赞
三个分世系共存于同一个族谱体系中,而且构成了刘德威长子刘审礼家族的完整世系。在传到唐初名将刘德威时,就只剩下了这组世系,明眼人都能看清,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彭城丛亭里刘氏世系。还有人说这组世系是宗源肥公吗?难道肥公是彭城丛亭里刘氏的祖先吗?如果还有人说这组世系是宗源肥公,那他就一定是个糊涂人或不明事理之人。
(十)从族谱具体世系记载中还原真实世系
族谱世系是以血脉传承关系为准绳的,巨容公族谱形成过程中,不管各个时期的世系怎样变化,刘德威与刘审礼(曜、原名审理)父子两代是贯穿始终的,德威下八世为巨容的辈分关系也是明确的。那么,唐贞观年间出将入相的刘德威只有一个,不存在此刘德威非彼刘德威的问题。在唐贞观年刘德威和刘审礼(理)有亲父子关系的也仅此一对。而且就是唐初彭城丛亭里刘氏代表性人物的刘德威和刘审礼。刘德威受封彭城县公。卒谥襄、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陪葬唐高祖李渊献陵;刘审礼任工部尚书,嗣彭城郡公,卒谥僖,陪葬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
1、在皋公的三十几代世系里,不管当初的修谱人怎样漏洞百出的编排,其最后传到三十几世时,就只剩下两个分世系。在第一分世系中,刘德威的亲祖父、亲生父绝不是刘炫、刘婴。第二分世系中,刘承庆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也绝非刘直德、刘机、刘澄;刘承庆真正的曾祖父是刘德威、祖父刘审礼、父刘佺寿。把两个分世系合在一起看,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折不扣的彭城丛亭里刘氏世系,这才是巨容公世系的本源。把本属直系血缘关系的人,强行拆分成两个世系,且上接到毫不相干的世系中,辈分也搞得一塌糊涂,简直就是胡闹。
2、《南昌梓溪刘氏源流序》载:“德威四世为承庆,为荆州刺史(实为朔州刺史),生晋阳令巨敖,乐其土俗因家阳曲。巨敖生诵,以子昌裔在元和初,历阶紫金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潞州大都督。韩文公志其墓,又为之颂功而铭其碑。长子元一、淮南军卫衙门将;次子景阳、景长并举进士。
德威下八世为巨容,僖宗乾符六年,黄巢作乱,举兵大破之,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厥功甚懋。从弟孟昭,佐巨容讨巢,中和间授山南道节度副使,克歙州笫一部兵马使。仲昭以大理评事,三改合为浮梁功德益著。巨容三子,长汾笫十四,次迥第十八,冠军过继孟昭,季迪第十九。”。 这是巨容公世系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巨容公、汾公言传给子孙们的祖先世系。
3、《湖北蕲春刘氏族谱》在改宗源肥公谱时,有心之人还在谱旁标注了更改之前是世系:“28世承庆,佺寿之子。彭城分支。朔州刺史。子二:巨敖、巨敷。29世。巨敖,承庆长子。太原晋阳令。乐其土俗因家焉。子三:讼、颐、豫”。谱旁标注的这个世系,就是早已失传的巨容公、汾公传给子孙们的真正世系。
28世承庆、佺寿之子,彭城分支。朔州刺史。那么,在巨容公族谱形成过程的各种版本中,哪个版本刘承庆是在28世呢?答案是除了宗源嚣公那个版本外,其他各种版本都没有,只有宗源楚孝王刘嚣世系中刘承庆的辈分才是28世,没有之二。即:1邦→2恒→3启→4彻→5据→6进→7询→8嚣→9衍→10纡→11般→12恺→13茂→14道→15瑾→16甝→17讷→18畴→19宪→20羡→21敏→22庆→23轸→24通→25德威→26审礼→27佺寿(字缡)→28承庆→29巨敖→30诵(号材中)→31昌裔(号近仁)→32元一(号隆道)→33巨容→34汾。这说明巨容公、汾公早期形成的族谱世系是正确的。之后被多事者胡编乱造的改错了。
4、唐代韩愈为刘昌裔所作《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墓志铭》载:公讳昌裔,字光后,本彭城人。“曾大父讳承庆,朔州刺史;大父巨敖,好读老子、庄周书,为太原晋阳令。父讼,(诵)。赠右散骑常侍。……夫人邠国夫人武功苏氏,子四:嗣子光禄主簿纵,学于樊宗师,士大夫多称之;长子元一,朴直忠厚,便弓马,为淮南军衙门将;次子景阳、景长,皆举进士。”
5、《湖北武宁谱》载:“隆道作元一,讳铸,字延元;诵作材中,昌裔作近仁。”老谱载隆道、隆德、隆文本是三人的“号”而非“名”。牌位上不用正名而用号,是何道理!在上面两个分世系中,刘德威、刘承庆所对接的上代根本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而且连辈分也给搞错了。迹象已经表明,修谱人强行把亲骨肉拆成了两个世系。
种种确凿证据证明,两个分世系原本就是一个世系,即:刘德威→刘审礼→刘佺寿(字缡)→刘承庆→刘巨敖→刘诵(号材中)→刘昌裔(号近仁)→刘元一(号隆道),刘景阳(号隆德),刘景长(号隆文)。
宗上所述,巨容公、汾公祖上乃是地地道道的彭城丛亭里刘氏,论据充分、客观;巨容公族群并非宗源齐悼惠王肥,也非宗源楚元王交;其祖源为汉宣帝刘询三子楚孝王刘嚣,唐初祖先为彭城县公刘德威。史书宰相世系表中有明确的世系记载。
巨容公、汾公真正的祖源世系如下:
1邦→2恒→3启→4彻→5据→6进→7询→8嚣→9衍→10纡→11般→12恺→13茂→14道→15瑾→16甝→17讷→18畴→19宪→20羡→21敏→22谌之→23某(名未详)→24庆→25轸→26通→27德威→28审礼→29佺寿(字缡)→30承庆→31巨敖→32诵(号材中)→33昌裔(号近仁)→34元一(号隆道)→35巨容→36汾。(在21世敏与22世庆之间,存在百年代差,经后人考证这中间还存在两代人,即:敏生谌之,谌之生子名未详,敏曾孙庆)
这个世系在史书、墓志铭、古谱中记载明确,佐证充分,代代可考,没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乱点鸳鸯谱之现象,是巨容公、汾公传给子孙们的真正祖先世系。巨容公、汾公地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
(十一)从世系细节看宗源楚孝王嚣公的正确性
从长汾笫十四,次迥第十八,季迪第十九族兄弟排行数量信息还原巨容公真实家族世系:
1、正源宗谱中近仁公世系:
正源宗谱记载的世系中,汾公族兄弟只有:汾、迥、迪、存、文昂、文俊六人,与汾公排行中记载的族兄弟数量相差甚远。巨容公上两世的事情都不能自圆其说,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近仁
↓
隆道—————隆德————— 隆文
↓ ↓ ↓
巨容——巨德 孟昭——仲昭 死于兵难
↓ ↓ ↓ ↓
汾—迥—迪 存 无后 文昂——文俊
2、正源宗谱中昌裔公世系:
从正源宗谱、历史资料及墓志铭中记载得出,刘昌裔生五子:嗣子刘纵生三子;刘元一生三子;刘景阳生三子;刘景长生二子;刘纾生子未详。其世系如下:
昌裔
↓
纵————元一————景阳——— 景长— 纾
↓ ↓ ↓ ↓ ↓
志—志—志 从—从—从 仲—仲—仲 德—德 未
圣 实 坚 英 杰 良 坚 实 明 坚 刚 详
↓
轵—轸—辗—轼
从巨容公上几代的世系看,在以上这两个世系中,不能绝对说哪个世系对,哪个世系错。隆道、隆德、隆文的那几代人物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个人履历记载不一定正确,如:友文师从樊宗师,隆道七十二岁举进士,就经不起推敲)。这只不过是古代同一个人有多种称呼而已。实际上,根据上述各种线索,将两个世系以昌裔世系为主、近仁世系为补充组成的一个完整世系,才是巨容公、汾公真正的祖先世系。
3、将上面两世系结合起来分析看:
(1)刘纵、正源宗谱载生三子:志圣、志实、志坚,假定他们每人平均生三子,共九子,这九子年龄应该都比汾公大(刘昌裔三十七岁时生刘元一(隆道),按历史记载的履历,刘纵年龄应比刘元一长十几岁,刘纵最小的女儿都比刘巨容大两岁)。
(2)刘元一(号隆道)、谱载公元七八八年生,巨容公八二六年生,刘元一(隆道)三十八岁时才生巨容公,为什么呢?“湖北麻城老谱记载,巨容又叫仲容。”据湖北英山老谱记载,刘巨容还有个兄弟叫刘巨宽。暂不说名字对错,只作一个符号,但正源宗谱载,刘元一确有三子。刘元一(隆道)生三子:长子刘巨宽(从英)、次子刘巨容(从杰)、三子刘巨德(从良)。这样就与刘元一(隆道)生子数量对上了,应是刘元一(隆道)原配河阳王氏生子巨宽(从英),(其后裔一部徙贵州);继配萧氏生子巨容(从杰)、巨德(从良)。由此判断,刘巨宽(从英)比刘巨容要长十五岁左右,刘巨宽(从英)生四子:轵、轸、辗。轼,且四子年龄有可能都要比汾公大。巨德公生于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八三零年),生一子:存,按正源谱记载,存公在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中举,明年第进士,这样算起来约生于公元八四八年前,年龄应比汾公小,比迥、迪要大。
(3)刘景阳(隆德)、在正源宗谱中记载生三子,但在宋初的玉山合修宗谱序、明嘉靖九年的池州青阳仲昭公谱序、安徽《齐山志》三据印证,采信刘景阳(隆德)生子二:长孟昭、生于唐文宗开元四年(公元八三九年),无嗣;次仲昭、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八四八年),生子二:文昂(公元八八二年生)、文俊。年龄比迥、迪都要小。(此处按隆德公谱记载可信度比较高。)
(4)刘景长(隆文)、正源谱记载隆文死于黄巢兵乱,黄巢兵乱发生年代在公元八七五年五月至八八三年六月黄巢兵败自杀。到公元八七五年隆文年龄应该也有七十五岁了,人并不是在生育年龄前遭遇兵难的,不见得没留下后代,因此按刘景长生子二:德坚、德刚,二人每人生子二,共四子,其中有可能二子年龄大过迥公、迪公(隆道三十八岁得巨容,隆文不见得也是晚得子);余二子年龄小过迥公、迪公。
(5)刘纾、史书墓志铭中都没有记载其后代的情况,假设刘纾只生二子、每子只生一孙,共二孙,且二孙年龄小过迥公、迪公。
从上述五点分析得出,在汾公的同辈族兄弟里,年龄大过汾公的兄弟有:刘纵之孙九人;巨宽(从英)之子四人;共十三人。汾公行十四。年龄大过迥公、迪公的兄弟有:巨德公之子存一人;刘景长(隆文)之孙二人,共三人。迥公行十八、迪公行十九。年龄小过迪公的有:仲昭公之子文昂、文俊二人;刘景长(隆文)之孙二人;刘纾之孙二人。这样汾公所有族兄弟加起来共有二十五人。完全吻合了巨容公生子三:长汾第十四,次迥第十八,季迪第十九。”兄弟排行数量条件这一事实。再辅之以族谱的其他信息,还原了巨容公、汾公传给子孙们的祖源世系。这个世系是唯一的巨容公、汾公真实的、可对接、有史书文献、族谱、谱序可考的祖先世系。从以上的论证中可以得出,巨容公、汾公就是彭城丛亭里刘德威~刘昌裔家族的直系后裔,这是不容质疑的。
按上述五点说明而形成的世系如下:
昌裔(近仁)
↓
隆道 隆德 隆文 隆盛
纵————元一————景阳——景长——纾
↓ ↓ ↓ ↓ ↓
志—志—志 巨—巨——巨 孟— 仲 德—德 未
圣 实 坚 宽 容 德 昭 昭 坚 刚 详
3 3 3 ↓ 3 ↓ 无 ↓ 2 2 2
轵—轸—辗—轼 存 文昂—文俊
(十二)从汉派族兄弟数量看宗源楚孝王嚣公的正确性
汾公第十二子汉宁,汉宁生长子真玉(进士出身),真玉生子刘万,居乐平县流芳。万公于北宋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主修了巨容公族谱,该版族谱早已失传,但其族谱序却流传至今。此序中记载了汉派十四子的排行:“汾公九夫人十四子,五公汉兴、……三十八公汉平”(原序见后附件)。万公为汉派之孙辈,对祖父辈的记载不容置疑。
1、汉派兄弟数量推算一(根据近仁公世系统计)
刘汉兴 行5
刘汉升 行8
刘汉从 行9
刘汉明 行10
刘汉宗 行11
刘汉瑞 行12
刘汾→刘汉广 行15
刘汉匡 行20
刘汉胜 行24
刘汉吞 行25
刘近仁→刘隆道→刘巨容→ 刘汉英 行27
刘汉宁 行30
刘汉彬 行31
刘汉平 行38
刘汉科
刘迥→刘汉和
刘汉穆
刘汉亦
刘汉交
刘迪→刘汉燮
刘汉方
刘汉言
刘巨德→刘存→刘 齐
刘孟昭 无 无
刘隆德→刘仲昭→文昂→刘智仁
→刘智义
文俊 2
刘隆文→遇巢兵难
根据正源宗谱近仁公世系统计出来的汉派族兄弟人数为27人,与万公族谱序中记载的“三十八公汉平”所具备的兄弟人数差距很大。说明这个世系不能够自圆其说。
2、汉派兄弟数量推算二(以昌裔公世系为主)
刘志圣→ 3→ 6
刘 纵→刘知实→ 3→ 6
刘志坚→ 3→ 6
刘轵→ 2
刘巨宽→刘轸→ 2
(从英) 刘辗→ 2
刘轼→ 2
刘汉兴 行5
刘汉升 行8
刘汉从 行9
刘汉明 行10
刘汉宗 行11
刘汉瑞 行12
刘昌裔→刘元一→刘巨容→刘汾→ 刘汉广 行15
(近仁)(隆道) (从杰) 刘汉匡 行20
刘汉胜 行24
刘汉吞 行25
刘汉英 行27
刘汉宁 行30
刘汉彬 行31
刘汉平 行38
刘汉科
刘迥→刘汉和
刘汉穆
刘汉亦
刘汉交
刘迪→刘汉燮
刘汉方
刘汉言
刘巨德→刘存→刘 齐
(从良)
刘孟昭(无嗣)
刘景阳→刘仲昭→文昂→刘智仁
(隆德) →刘智义
文俊→ 2
刘景长→刘德坚→ 2 → 4
(隆文)→刘德刚→ 2 → 4
刘 纾→ 2 → 2 → 4
(隆盛)
根据史料及相关族谱记载,刘昌裔正妻邠国夫人武功苏氏,副妻郑国夫人姚氏。苏氏生刘纵、刘纾(隆盛),姚氏生刘元一(隆道)、刘景阳(隆德)、刘景长(隆文)。
按昌裔公郑国夫人姚氏所生三子即:刘元一(隆道)、刘景阳(隆德)、刘景长(隆文)三兄弟统计的汉派后裔人数合计为43人。
按昌裔公全部五子:刘纵、刘元一(隆道)、刘景阳(隆德)、刘景长(隆文)、刘纾(隆盛)五兄弟统计的汉派后裔人数共计为65人。
两种口径统计的结果,都完全满足“汾公十四子,三十八公汉平”汉派排行所具备的族兄弟人数要求。推算中即使与实际有些出入,但也不会影响结果正确性。
这样,又一次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巨容公的真正祖先世系是:刘德威→刘审礼→刘佺寿(字缡)→刘承庆→刘巨敖→刘诵(材中)→刘昌裔(近仁)→刘元一(隆道)→刘巨容→刘汾。
结论:巨容公、汾公传给子孙后代的祖源世系是:刘德威→刘审礼→刘佺寿(字缡)→刘承庆→刘巨敖→刘诵(号材中)→刘昌裔(号近仁)→刘元一(号隆道)、刘景阳(号隆德)、刘景长(号隆文),是属于地道的彭城丛亭里刘氏。宗源楚元王交公只是一种传说,是属于错觉;将宗源交公改为宗源齐悼惠王肥公,只是更换了一顶帽子。且该世系是多种血脉关系共存于一个世系中的大杂烩,实属荒唐。作为彭城丛亭里刘氏后裔的巨容公、汾公,既不属于楚元王交公之裔,也不属于齐悼惠王肥公之裔,而是属于汉宣帝刘询第三子楚孝王嚣公、唐初祖源德威公之后裔。
这个事实结论是从多方位、多角度论证得出的,是唯一而非其他可选择的,其事实证据链完整清楚,基本结论无可辩驳,颠扑不破。将搞乱了的宗族史反正过来,是以告慰巨容公、汾公的在天之灵。
注:该篇只是一篇最终结论性的简述,如需各论据、论证的详细内容,敬请查看《巨容公汉世系考汇编》文件。
附件:
北宋信州玉山刘氏与弋阳刘氏合族谱序
《刘氏得姓源流序》
刘氏姓先出自陶唐。初,刘累母为妃时,从帝游南郊,至洹水上,注目东盼见累。累数日南行,意忽不乐,既归,梦如所见。一日,俄有蜚坠其口,遂有娠,越月十二而刘累生,左手有纹,成刘累二字。帝见之,后封刘累候,刘之受姓盖本于此。
陶唐氏衰,后学扰龙,以事孔甲,赐为御龙氏。时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孔甲复求之,累惧而逃。其后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历士蒍、成伯缺,至士会相继为士师,尝以事奔秦。患秦用会,使魏寿余伪叛降秦,诱士会归晋。其别子留秦,无官,复以刘累之氏为姓。自是刘氏之姓始,班班然大著于海宇。
别子生明,明生远,远生阳。传十世至获,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居大梁; 获子清徙沛,清子仁是曰丰公,葬处州。丰公生煓,字执嘉,子四人,伯、仲、邦、交。邦,字季,是为汉高祖。迄景帝之子发,封长沙定王。又五世,至光武。封子荆为广陵侯。荆子曰平,为俞乡元侯;平子曰彪,时称仁义侯,彪传玄,玄传熙,仕魏为金紫尚书,熙子述守东平,述子建仕晋永城令,建子会,历官琅琊内史;弟天明为金陵刺史,明有后曰琨,建武初,与段匹石单并起兵,翼戴晋室,都督并、幽、冀三州事。
永嘉元年,会暨都督之裔惔,以石勒乱,举族扈从元帝渡江,寓京口华门。圭宝晏如也。人未识,惟丞相王导器重之,引为丹阳尹。永和七年卒,葬润州丹阳之幕府山,西与导墓相去密迩。丹阳刘氏有坟三十四所,碑石翁仲至今犹存。由是散居江南,树立桑梓。徐州城北,刘族坟陵又百余,碑碣亦如故在,诚非他族之比。会之三世孙曰彦英,宋文帝朝官给事中,其中子曰隐人迁晋陵,即今之武进。曾孙冕,梁季为睦州刺史,徙居郡城东,即今建德。
冕五世至子翼,仕玄宗弘文馆学士。长子懿之任给事中,次子袆之相武后。袆之生敬,敬生亮,亮生奭,字升高。慨念睦州之族,传自丹阳,故号丹阳居士。
彦英之后德威,徙滁洲。而子审理,因合肥尉充饶卫郎将,孝奉祖母,事继母尤谨;俸禄多资。其弟延景、再从同居二百余口,内外无间言,时号孝义刘家。德威四世曰承庆,庆为荆州刺史。生晋阳令巨敖,乐其土俗,因家阳曲。巨敖生诵,以子昌裔在元和初,历阶金紫光禄大夫,检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潞州大都督。韩文公志其墓,又为之颂功而铭其碑。长子元一,准南军卫衙门将; 次子景阳、景长并举进士。
德威下八世巨容,僖宗乾符六年,黄巢作乱,举兵大破之,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厥功甚懋。从弟孟昭,佐巨容讨巢,中和间授山南道节度使,克歙州笫一部兵马使。仲昭以大理评事,三改合为浮梁功德益著。巨容三子,长汾笫十四,次逈第十八,冠军过继孟昭,季迪第十九。汾立功,中和初,屡官知制诰,转信州军押衙团练击讨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上柱国镇南军节度使上将军右仆射,实景福二年十二月也。既薨,信民怀其德,为立庙草衣塔以祭之,时号水南大王。九室,其三夫人王氏,王员外之女,信之赖家源人。先是,乾符二年,丹阳居士奭,偕汾避乱因即赖家源而居之。迪之后,因宰鄱阳兼主管饶州事,遂居鄱阳之青塘。若逈,官荆州从事,入为秘书丞。后与诸子侄,亦如信上汾子兴之昆季而聚居焉。
徐州沛邑之族,曰邦、曰交。润洲丹阳之族,曰会、曰惔。玉山赖源之族,曰奭、曰汾。嗟呼,刘氏刘累之后,自大唐初修谱以后,尚书公分派以来,枝愈繁而派愈衍。簪缨不乏,庆流绵延。观吾宗谱者,可无劝哉。谨序大慨,用示后也。
宋史臣兴国丞刘永撰述
登仕郎进士刘辅校行
附:北宋雍熙三年万公撰宗谱序
刘氏宗谱序
古者天子建德,因生赐姓,胙之士而命之氏,此姓氏之所自来也。刘之姓始于轩辕,而著于陶唐以及于汉焉。相传为汉楚元王交之后也,都彭城,世称彭城刘氏。至我始祖,唐山南东道节度使巨容公,滁州琅琊人,历仕大中咸通乾符间。夫人程氏,生子三:长汾字伯临,历仕咸通乾符广明景福间,累升特进银青光禄大夫。次迥,字仲远,仕迪功郎。三迪,字元吉,吏部尚书,晚以朝议大夫致仕,先知饶州军事,因家饶州。汾公九夫人十四子,五公汉兴之原籍徐州,八公汉升之望江,九公汉从之弋阳新坡,十公汉明之弋阳官庄,十一公汉宗之弋阳蓝溪,十二公汉瑞之广信铅山,十五公汉广之上饶葛源,二十公汉匡之乐平勇山,二十四公汉胜之鄱阳之清塘,二十五公汉吞之乐平湖围、鄱阳义城,二十七公汉英之弋阳大桥,三十公汉宁之乐平流芳,三十一公汉彬之建德师源,三十八公汉平之弋阳东山及仙鹤柏,皆同开国汾公后也。自开国公而下三世之间,一门三节度、五大夫、二郎官。诸子焜耀者十有一人,可谓盛矣!嗟夫,自其初而言之本一人也,自其后而观之,则支蕃派衍,奚啻千万,吾惧后之人不知所自,特书是编,用诏将来。庶几有所兴起,则尊祖敬宗之心,孝悌忠信之道,莫不油然而生矣,为吾裔者勉之!
峕 宋雍熙三年丙戌孟春
上元节流芳五世孙万谨序
(公元九八六年)
附件:二十三世孙义城庠生浚(濬)譔源流序
刘氏族谱源流序
(嘉靖二十九年)
按刘之姓,昉于帝尧之孙,生而左手有文,成刘累二字,帝后封为累侯。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杜伯氏,有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士蒍生成伯,成伯生士会,皆以官为氏也。士会奔秦,后归晋(见《左传》),有子留于秦,遂复刘姓。生明,明生远,远生阳,阳十世孙获仕魏为大夫(按史:当云获于魏,非人名)。
秦灭魏,徙梁,生清;徙沛,生仁(按史:当是名仁,而号丰公)。仁生湍,湍生邦,字季,是为汉高祖。膺赤符以承天命,诛无道秦以有天下。于是追尊仁为丰公,湍为太上皇。封兄仲为吴王(当是仲之子濞),弟交为楚元王(以上略据《汉书》)。传帝二十有六,历年四百有余。其子孙之封王侯与疏远之为庶人者遍满天下,有道之盛,盖如此矣!
吾族本楚元王五世(当是四世)孙阳城侯安民公之裔(按《汉书》:王七子,第四子休侯富生辟疆,辟疆生德,封阳城侯,生安民及更生,安民袭爵阳城侯)。楚都彭城,其子孙皆家焉(此据巨容公行状及宋开宝间王昭素祠堂记)。夫元王以贤而立国,阳城以贤而袭封,更生(安民之弟)父子又以儒术显名天下。自后贤才辈出,簪组蝉联,世称望族。如隗之谏诛权势而以脱祸奔;畴之名重当时而以避乱隐;勔事齐而群从七十皆能文艺;芳事隋(按:应为北魏)而礼乐制度皆由裁决(次与孝祥叙互有异同)。
吾祖德威公唐初名将,公后一祖徙居滁州琅琊,八世而生巨容公。乾符六年,黄巢作乱,公举兵大破巢于荆门,厥功甚懋。巢收余众渡江,转掠饶、信等州。公长子汾,京城四面招讨使也,率兵追巢,屡战屡克,寻以功转信州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时饶、信经巢兵乱之余,民不聊生。公一意抚恤,亲加劳问,简徭役、宽赋税,民赖全活者甚众。
中和四年,巢围陈州,公会李克用至,遂引兵去,取汴。克用追及中牟,大破之,部将斩巢首以降。光启二年十月,又诰转镇南军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右牵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公思镇命方至,不得荣还故土,遂家信之归仁乡,即镇所也。天复二年,公薨,葬新陂旗鼓岭官路东,巽山乾向。朝廷又以将佐无主,乃以子汉英行营节度使留后(英公辞职语详行状)。
公有九世:正室郑氏,封信国夫人;次鲍氏、王氏,亦赠夫人;余详谱牒。子十四人,皆以汉字为派。长汉兴,还原籍以承宗祀,从先命也;次汉升,居望江;汉从居新陂;汉明居官庄;汉宗居弋阳蓝溪;汉瑞居铅山;汉广居上饶葛源;汉匡居勇山;汉胜居清塘;汉吞居湖围;汉英居大邱桥;汉宁居流芳;汉彬居新陂;汉平居东山。
二州之民怀公德而祀之:信立祀水南草衣塔之东,饶立祀乐平县东(详饶州府志),至今弗坠。宋太祖开宝四年追封公为太尉、中书令、镇南军节度使、兵部尚书、右仆射、颖川王。非公德之盛,安能使殁世之后,君赐其爵、民奉其祀若此哉?汉吞公既迁之后,厥孙广微又迁番之义城里,盖尚书公命子汉英屯营处也。今里之东山,尚名汉营叚,余垒存焉。又得山川之胜、地土之沃、里俗之美。公之图迁,不苟矣!
峕 嘉靖庚戌(公元一五五零年)秋八月之吉,
二十三世孙义城庠生浚(濬)谨譔
注:此文摘自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之江西弋阳《彭城刘氏汾公清派会源宗谱》,上海图书馆,木活字本,(清)刘健等纂修,索取号:1042331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