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明清刘氏族姓发展轨迹与社会贡献

1、明清时期刘姓的总体特征
历史进入明清时期,总的来说,刘氏族姓是在进一步朝人口大姓和政治军事文化望族的方向发展。但这个时期刘姓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种滞缓时期的特征。
在人口数量上,刘姓在这个时期仍以几何级的速度继续繁衍增长,维持其中华大姓的地位。特别是以刘祥、刘开七为其中代和近代始祖的客家刘氏,在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繁衍速度之快,人丁之众,地域分布之广,都远非刘姓其他宗派可比。大约到清朝中期,客家刘氏终于后来居上,成为整个刘氏族姓中最庞大的一支宗派。
在迁徙方向上,明清时期刘姓一方面继续保持晋唐以来就开始的由华北向东南的迁徙大势,同时又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开始大规模地由东部地区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南洋地区拓展,从而形成了刘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
然而,就其在中国历史舞台所占地位和影响而言,就其对中国文明的贡献而言,就族姓本身的势力方面而言,刘姓在明清时期相对要弱于其他时期。在政治上,这个时期刘姓彻底放弃了复兴刘氏汉家天下的梦想,基本上告别了中国最高统治者—-帝王宝座。在作为帝王辅助的地位上,刘姓虽也不如从前,但与同时期其他姓相比,则毫不逊色。特别值得刘姓族人骄傲的是,刘姓在明朝出了一个刘伯温,在清朝出了一个刘墉,从而能够维持其政治望族的局面。
在军事和文化方面,刘姓在明清时期虽然也出了许多比较著名的人物,有过许多贡献,但就总体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时期刘姓明显逊色于他姓大姓。如在军事上,这个时期刘姓基本上没有出过全国最杰出的军事人才,优秀军事人才的总体数量上估计也弱于其他大姓。在思想、文化、科技、学术等方面,这个时期刘姓也基本上没出过世界级的、宗师级的最杰出人物。 当然,明清时期刘姓在中国军事、文化舞台上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仍是全国著名的大姓和望姓。
特地提一下明初洪洞刘姓移民。汉文帝三子刘参封为代王,子孙繁庶多被封在山西、河北西部、山东北部等地,奠定了山西刘氏多为汉家之后的格局。明代之前的洪洞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的落后,有现代意义上族谱的家族很少;从文献和现存族谱看,洪洞族谱也多是明清所修,即使这样他们族谱的确切始祖也一般上溯到明初,明代之前的情况也是一片茫然;但所幸的是世代数到是一辈一辈传下来了,从而印证了为汉之子孙的说法。所以如果详细上溯从明至汉的确切世系恐怕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但依然是汉家子孙却是不容争置的事实。明初所迁之民身份繁杂,有一般百姓,也有很多流民、无产者,也有少数世家弟子,大多数的平民和流民的家庭是都没有谱牒的,如果略有学识,或暂记起世系源流或几代祖宗名字,而大部分则目不识丁,只记得祖、父名讳。等他们到了迁民地,筚路蓝缕创业艰辛,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如家族能兴旺起来也需要4到5世的时间,等真正有经济实力修谱时,迁民祖早就不在世间了,所以从现存北方谱系看,迁民谱系基本都是明代中后期的,明初的及其罕见,族谱的迁徙源流多是语焉不详的洪洞大槐树,确切的祖居地在当时修谱时已经难以追考。

刘氏


2、南宋大将刘光世家族
⊙刘伯温与浙江青田刘氏
在明清时期的整个刘氏族姓中,最优秀杰出,最显赫尊贵的,要推浙江青田刘氏家族。这个家族因出了继汉初张良,三国诸葛亮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三位最伟大的谋略家刘伯温而闻名天下。
青田刘氏家族源出彭城的丰沛地区,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北宋初,从丰沛地区迁到我国西北部,落籍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后裔因此形成保安刘氏。保安刘氏因处在西北边疆地区,家族世代从军,出了许多将领。保安刘氏到北宋末年,因刘延庆父子的卓著成就而蜚声全国,成为两宋之际与刘锜家族、刘韦合家族齐名的军事世家。
刘延庆的曾祖刘怀忠、祖刘绍能、父刘永年,均事迹不详。刘延庆在北宋晚期任西北边地将领,曾多次抗击西夏入侵,先后担任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鄜延路总管、泰宁军节度使等高级军事职务。后来,西夏入侵成德军,刘延庆率部大败西夏军队,擒获夏军统帅赏屈,并降服西夏王子益麻党征。刘延庆被提升为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后又参加镇压方腊起义,再立大功。平定方腊起义后,刘延庆以宣抚都统制的身份,统领 10万大军与童贯一同北上,再次征讨西夏。但是在这一次重要战役中,身为沙场老将的刘延庆却犯了一个很大的指挥错误,中了敌方的诡计,最后导致惨败,他因此被贬为率府率,安置在筠州。
不久,金兵侵略中原。宋王朝再次起用刘延庆,任命他为镇海军节度使。后率部驻守汴梁城,负责京城的防御和保卫事务。 1126年,金兵攻陷汴梁,作为守将之一的刘延庆在城破后率一万多西北旧部从开远门突围,但在到达龟儿寺时被金兵追杀,壮烈殉国。刘延庆殉国之后,保定刘氏家族在刘光世的带领下从保定迁到临安,家族也随之更加兴盛显赫起来。
刘延庆当年娶葛氏、杨氏,生了好几个儿子,其中最有名的是第2子刘光世。刘光世初以父亲的荫庇关系任补三班奉职,后因作战勇敢,先后升任鄜路兵马都监、蕲州防役使。1120年,刘光世随父镇压方腊起事,被提升为耀州观察使。北宋末年,刘光世随父参加了征讨辽国的战役,初因功升任奉国军承宣使,威武、奉宁军承宣使。后来因延误战机导致宋军惨败,受到降职3级的处分。但不久刘光世又因镇压张迪领导的农民起事有功,被恢复承宣使职务。靖康之难时,刘光世曾率部击退夏人对杏子堡的乘虚偷袭,后又率部支援汴京。汴京沦陷后,刘光世率部至济州谒见当时还是赵构,拥护赵构称帝。
刘光世在对内镇压各地反叛势力上,多次为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率部镇压了山东的李昱起事、镇江的兵变、张遇叛乱、李成叛乱,他因此不断获得提升。特别是1129年,苗傅、刘正彦发动军事政变,推翻高宗皇位,刘光世与韩世忠等起兵勤王,使得高宗复位。刘光世因功升任太尉、淮南制置使。但刘光世在抵御金兵入侵方面,却留下了许多不光彩的历史。1129年金兵大举进攻,刘光世奉命阻击,但还未交锋就自行败溃。 1130年,楚州被围,宋高宗5次手谕刘光世率部前往增援,但他一直都拒不执行。1136年,金朝扶植的刘豫伪政权发兵30万入侵南宋,当时驻守庐州的刘光世弃城溃逃。1137年,刘光世被罢除军权。
刘光世娶妻向氏,生子刘尧仁。刘尧仁举家从临安城迁到丽水县的竹洲居住。刘家在丽水竹洲居住了一段时间,到刘尧仁的儿子刘集时,又迁居浙江青田(温州西北),定居在离县城50里的武阳,后来家族兴旺发达,成为浙江青田武阳刘氏。刘氏家族以军功起家,但定居青田之后,家族成员开始弃武从文,转而重视读书科举,到宋元之际,青田刘氏出了一位在有名的人物刘濠。
刘濠,字浚登,是刘集的儿子。刘濠在南宋末年官任翰林掌书。南宋灭亡之后,辞官隐居家乡武阳。当时,青田有一个叫林融的人,两次起义反元复宋。事败之后,元政府派使者严查林融的党羽,使者带着夸大的名单回朝,途中在青田武阳住宿。刘濠与孙子刘爚配合,将使者请到家中,将他灌醉,放火将自己的房屋连同使者的名单一同烧掉。然后又假意救出使者,将一份经过大量删节的名单交给使者回朝交差。这样一来,无数无辜受牵连者得以保全。
刘濠生子刘庭槐。刘庭槐学识渊博,曾任太学上舍。刘庭槐娶妻梁氏,生子刘爚。刘爚曾任遂昌县教谕,他的儿子就是刘伯温。刘伯温死后,他的开国之功却恩泽后世,青田刘氏因此得以在整个朱明一朝都封侯袭爵,长盛不衰。刘伯温2子刘琏、刘璟均是陈氏所生;2女均是章氏所生,分别嫁给吴彪、沈安。
刘琏曾试监察御史,为江西参政。1379年,刘琏因受胡惟庸迫害自杀。刘璟对兵法和术数有较高的造诣,曾任谷王下属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建文帝时,刘璟怀才不遇。1402年,明成祖灭掉建文称帝,召刘璟进京。刘璟托病不至,后被明成祖派人押送到南京,刘璟在狱中自杀。
刘伯温长子刘琏一支,则在明朝世代承袭爵位,维持其贵族的地位而长盛不衰。刘琏生一子,名为刘士端,1391年,以刘伯温嫡长孙的身份承袭诚意伯爵位,又受赐免死金书铁券。但刘士端袭爵没多久,就因受叔父刘璟牵连,被削爵贬回青田故乡。刘士端生刘法,刘法生刘柜,刘柜生刘昙,刘昙生刘禄。1452年,明朝才任命刘基的第7世孙刘禄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刘禄有一个孙子名叫刘瑜,在1500年被朝廷起用为官,任处州卫世袭指挥使,后升提督操江。刘瑜去世,由孙子刘世延承袭诚意伯爵位,刘世延多次领南京军府。刘世延死后,因嫡孙刘莱臣尚年幼,就由庶长孙刘荩臣代袭诚意伯爵。刘荩臣曾在1621年领南京右府,刘荩臣死后,按理应传位给弟弟刘莱臣,但刘荩臣的儿子刘孔昭却在 1623年抢占了诚意伯的爵位。刘孔昭曾任佥书右府,崇祯年间又晋升为少保,1638年出任领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1644年,清兵入关,刘孔昭投奔福王朱由崧创建的南明政权。南明灭亡后,刘孔昭逃亡海上,不知所终。在明朝长盛不衰的青田刘氏家族也从此衰落,淡出中国政治舞台。
⊙老残游记作者刘鄂家族
刘鄂是南宋大将刘光世后裔。
刘鹗,字公约,因主张建筑铁路、开采铁矿,于是又改字铁云,别号蜨云。江苏省丹徒县人,生于 1857年。他的父亲刘成忠是个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后以御史出官河南府道。二十岁那年到南京应乡试,落第归来,在家极力钻研水利、天文、医疗、算术、乐律、词章等学问,还纵览百家之说。光绪十三年,黄河在郑州发生了严重崩决,刘鹗便赶到河南参加治黄工作,堵塞了缺口,由此治河的声誉大起。翌年春,黄河水患又移到山东去了。山东巡抚张曜任命刘鹗主持山东的治黄事务。张曜死后,新巡抚福润向清廷推荐刘鹗。正此时,母亲和妻子死了,刘鹗只得回家守制。光绪二十一年,两湖总督张之洞兴建北京-汉口铁路,特加请刘鹗前来咨询。张之洞左右的盛宣怀妒嫉他的才能,排挤他,所拟京汉铁路的委员名单里竟没有刘鹗的名分。
北京骡马市大街板章胡同,有一建筑已历二三百年,就是纪晓岚阅微草堂记里说的北京四大凶宅之一。据说此屋常常白昼见鬼,并有人被鬼吓死,无人敢住,空了多年。刘却偏偏不信邪,把它租来当寓所。 到底刘鹗是不甘蛰居的,光绪二十三年,他绝了做官的念头,应外国商人的聘请,到山西的晋福铁矿公司做华方经理。 不久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灾民甚众。刘鹗挟资北上办理赈济,这时俄人占据着太仓,他以贱价买了仓里的储粮,赈济饥民。当时有义侠之称的大刀王五被俄罗斯人枪杀,刘鹗闻讯即刻前去收尸埋葬。在社会秩序大乱的日子中,刘鹗也乘机收购了不少珍贵的古董,像世间稀有的「澄清堂帖」就是这时获得的。光绪二十八年刘鹗返回上海,出资设学社苏州。 翌年九月,刘鹗把历年来搜购的大量甲骨文,选辑了千余片,影印行世,这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书。就在这年,刘鹗开始写作小说《老残游记》。
当刘鹗在上海的时候,曾购买了浦口许多地皮。及至津浦铁路兴工,浦口刚好是终点,一时地价暴起。江浦人陈浏,做过言官,想以廉价得些地皮,但受到刘鹗的拒绝。陈浏恨不如愿,便写信给袁世凯诬刘鹗替外人购地。 袁世凯和刘鹗素有私怨,因为刘鹗和袁世凯曾在山东巡抚张曜麾下共事过。1908年袁世凯以私购太仓米和在浦口为外国人买地的罪名,密电两江总督端方将刘始┎叮⑴湫陆涝都嘟?909年,刘鹗因脑充血死于新疆流所。

累公铜像


⊙反蒙古的民族英雄刘福通
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祆教、拜火教。波斯于518年通北魏,与波斯邻近的滑国(今阿姆河南面的昆都士)于516年通梁,这两国皆信奉琐罗亚斯德教。该教传入中国后,曾受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朝的扶持。唐初,中国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国、疏勒、于阗等地已流行祆教。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都在鸿胪寺设置火祆教的祀官。至唐朝,祠部设有管理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东西两京都建有祆祠。此外,河南有两所,碛西诸州随地都有。845年,武宗排佛时祆教也受牵连。虽至大中年间弛禁,却未能恢复元气。以后经五代、两宋犹有残存,民间仍有奉祀火神习俗,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南宋以后,该教在中国内地绝迹。
明教,即源于波斯的摩尼教。摩尼教唐代传入中国,安史之乱后传入回鹘汗国。回鹘因协助平乱有功,成为内地摩尼教的保护者。840年回鹘西迁以后,回鹘人把摩尼教带入今吐鲁番一带地区。内地的摩尼教虽遭唐政府禁断,但并未绝灭,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流传。因为摩尼教崇拜光明,所以又称为明教。从此以后,明教成为了秘密的民间宗教。五代时陈州摩尼教徒曾聚徒起义,北宋的方腊起义也属明教教徒的组织策动。
元末的红巾起义最初源于“白莲会烧香惑众”,从元到清,白莲教“或充医卜,或充贸易,遍历各村,亲去传徒”,是最为普及和活跃的民间宗教组织。白莲教有佛教性质,莲花和弥勒佛都属于佛教中的象征物和人物,“明王出世”的宣传,韩林儿的“小明王”称号和“大明”国号均可用相关佛教经典解释。白莲教的教义和明教有很多相似之处,据白莲教的解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叫做明暗“两宗”相互斗争的势力。这两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不断地进行斗争。弥勒佛降世后,光明就最终战胜黑暗。而这所谓“两宗三际”说(两宗即明暗,三际为青阳、弘阳、白阳),恰恰又是明教的基本教义,只不过抽象的“光明之父“被实体化了的弥勒佛所替代。此外,白莲教教徒日常要求礼拜,也非常接近明教仪式。
当时还有一派与白莲教相呼应,即名为弥勒教的秘密民间组织,也就是纵横两湖的红巾徐寿辉、彭莹玉部,其教义也大体类似。明教\白莲教\弥勒教三教教义有众多共同点,口号都是:“弥勒佛下凡转世,作人间的明王”,主要的戒律与活动,是烧香、点灯、吃素、做礼拜。
刘福通也是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出生于今安徽省界首县刘肖镇的一个巨富之家。刘福通青年时任朱皋镇巡检,正直仗义,元朝钦差贾鲁以修河为名,假公济私(因勒索刘家珍兽白鹿未逞),改河道,毁刘宅。刘福通于国仇家恨,遂决心造反灭元。 时北方白莲教主韩山童广收门徒,刘福通与罗文素、盛文郁、杜遵道、王显忠、韩咬儿等成为韩山童最早的一批信徒,鼓吹“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号召信徒推翻元朝统治。
1344年5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白茅堤、金堤先后北决,沿河郡邑均遭水灾。由于河水溢入会通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威胁两漕盐场,直接影响到元廷国库收入,右丞相脱脱决定采纳贾鲁的治河方案,开凿280里新河道,然后塞南行之旧河道,使黄河由新凿之河道至哈只口进入故道,东去徐州,合淮河入海。1351年4月,元顺帝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等13路15万民工及庐州(今合肥)等18翼两万军队,开始治河。韩山童、刘福通等抓住这一时机,发动农民起义。
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聚众三千人于颍州颍上,准备起义,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正当起义即将举行之时,县官派兵前来镇压,山童被捕牺牲,其妻杨氏、子林儿逃奔徐州武安山。刘福通率众冲出重围,于五月初三日攻占颍州,大起义正式爆发。由于起义军头裹红巾为标志,故称红巾军,或称红军;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刘福通攻占颍州后,犹如平地春雷,震撼中原大地。元廷急命监戍治河民工的同知枢密院事赫厮、秃赤领阿速(来自高加索北麓)军六千并各支汉军进讨刘福通军。阿速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病死者过半;河南行省徐左丞被朝廷诛杀,赫厮战死于上蔡。六月,刘福通乘胜占据朱皋(今河南固始北),攻破罗山、真阳、确山,进攻舞阳、叶县等地。九月,刘福通攻克汝宁府、息州、光州(今河南潢州),众至十万。
九月,元顺帝以右丞相脱脱之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率诸卫军十余万人前往镇压。十月,加派知枢密院事老章增援也先帖木儿。十二月,元军攻陷上蔡,起义军最早的领导人之一韩咬儿被俘。江浙平章教化、济宁路总管董抟霄也攻陷安丰(今安徽寿县)。1352年,刘福通的大将韩兀奴罕摆脱敌人围剿,挺进河之北,进攻东明,克滑、浚二州,进克开州(今濮阳)。未几,为元军所败,韩兀奴罕被擒。三月,元河南行省平章太不花攻陷汝宁,元知行枢密院事巩卜班率数万侍卫汉军、爱马鞑靼军屯驻汝宁沙河岸,刘福通乘其不备,偷袭元营,巩卜班战死,元军退至项城。元廷命也先帖木儿为总兵,率精兵30万,驻军沙河。某夜,军中夜惊,也先帖木儿尽弃军资器械、粮草、车辆,仅收散兵数万人逃奔开封,受到指责,遂驻军朱仙镇。元廷命蛮子平章代之,也先帖木儿径归京师,仍为御史大夫。
北方红巾军首义成功并抗击元军的围剿,为全国各地不满元朝统治的广大劳苦大众树立了榜样,也鼓舞着他们拿起武器投入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徐州芝麻李,蕲黄徐寿辉,湘汉布王三、孟海马,濠州郭子兴等纷纷起义响应。1351年八月,萧县人李二(因家有芝麻一仓,饥荒时赈济饥民,故称芝麻李)与社长赵君用(赵均用)、樵夫老彭及其子彭早住等亦以“烧香聚众”,一举攻占徐州。未几,占领徐州近县及宿州、五河、睢宁、虹县、丰、沛、灵壁、安丰、泗县等地,众至十万。十一月,王权(布王三)、张椿等攻占邓州、南阳,称 “北琐红军”,旋又占领庸(今河南唐河)、嵩(今河南嵩县)、汝(今河南汝州)、河南府(今洛阳)等地。1352年正月,孟海马等攻占襄阳,称“南琐红军”,旋克房(今湖北房县)、归(今湖北秭归南)、均(今湖北均县)、峡(今湖北宜昌)、荆门等州。1352年二月,定远富豪郭子兴与农民出身的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四人起兵,占领濠州(今安徽凤阳),亦以红巾为号。上述各支起义军,起初并未有相互的统属关系。
徐州、濠州显然是韩山童传教的活动范围,芝麻李、郭子兴等共尊韩山童为教主,1355年刘福通建立宋政权后,这两支起义军统归宋政权领导,因此纳入北方红巾军系统。江淮及其以南地区,彭莹玉为白莲教主,其徒邹普胜与徐寿辉发动蕲黄起义,建立天完政权,统庐州、巢湖等地起义军,为南方红巾军系统。布王三、孟海马的南北琐红军与南北方红巾军都没有什么联系。
脱脱在屡次出兵镇压刘福通起义军失利的情况下,采取攻其两翼—-徐州起义军和南阳襄湘起义军的战略,以达到孤立刘福通部的企图。1352年八月,脱脱亲自督制诸处军马,出师徐州。九月,徐州城破,元军大肆屠城,芝麻李被捕杀,赵君用、彭早住等率余众逃奔濠州。脱脱命贾鲁攻濠州。1353年五月,贾鲁病死后元军才撤围。彭早住称鲁淮王,赵君用称永义王,权在郭子兴之上。1354年,彭、赵取盱胎、泗州,旋二王火并,彭早住死,赵君用据淮安。濠州方面郭子兴与诸将不和,其部将朱元璋南略滁阳,另图发展。
自至1352年闰三月起,元廷先后派四川行省平章咬住、四川行省参政答失八都鲁,诸王亦怜真班、爱因班,参知政事也先帖木儿,陕西行省平章月鲁帖木儿,豫王阿刺忒纳失里,知枢密院事老章等分路围剿南北琐红军。五月,答失八都鲁攻陷襄阳,布王三被俘,北琐红军被镇压。1354年正月,答失八都鲁攻陷峡州,南琐红军亦被镇压。
刘福通部红巾军自击溃也先帖木儿后,虽未遭遇元军主力,但其两翼有元军围剿其他红巾军,而其占领区内崛起了两支地主武装。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与罗山县典官李思齐各结集“义兵”,合兵袭破罗山,元廷分别授为汝宁府达鲁花赤和汝宁知府,渐拥兵至万人,屯驻沈丘,屡败刘福通部红巾军,因而牵制了刘福通部的进一步发展。
1354 年九月,元廷因张士诚占领江苏高邮,阻塞漕运,再命脱脱出师征高邮。脱脱总制诸王各爱马、诸省各翼军马,董督总兵、领兵大小官将,号称百万。十一月,军抵高邮,士诚大败,退入城中不出。元军分兵破六合、盐城、兴化(泰州市)等地,高邮城中日议投降事。这时在京师的中书右丞哈麻乘机奏劾脱脱和也先帖木儿罪行,顺帝下诏削脱脱兵权,安置淮安路。诏书到达军营,“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元军竟不战自溃。高邮战役是元末农民战争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元军丧失了优势,再也无力纠集如此众多的力量来镇压起义军,只能主要依靠地主武装来维持元朝的统治。
刘福通利用战场上形势的急遽变化,于1355年二月,迎韩山童之子林儿于砀山夹河,在毫州正式建立宋政权,立林儿为帝,号“小明王”。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任平章,福通弟刘六任知枢密院事,尊山童妻杨氏为太后。未几,因杜遵道擅权,刘福通命甲士挝杀之。此后,刘福通自任丞相,加封太保,成为宋政权的实际领导人、北方红巾军的总指挥。
宋政权建立后,元军把进攻矛头又集中到中原来。这年六月,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鲁率原属太不花的诸王藩将兵马,进攻许州长葛,为刘福通击败,答失八都鲁退至中牟,红巾军劫其营,夺其辎重,俘获其子孛罗帖木儿。但红巾军又遭元将刘哈刺不花袭击,孛罗帖木儿被夺走。刘福通命其将赵明达取嵩、汝、洛阳,北渡孟津至怀庆路(今河南沁阳),河之北大为震动。元廷不得不自豫南调察罕帖木儿来应战,赵明达战败。十二月,答失八都鲁进攻太康,迸围毫州。刘福通将小明王移置安丰,1356年三月,自领兵与答失八都鲁军激战于太康、毫州,击退敌军,毫州得安。
刘福通在率领红巾军与敌人搏斗的同时,十分注意利用宋政权的名义,把北方各支农民起义军纳入宋政权统辖之下,并建立地方政权。1356年二月,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七月,宋政权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江南等处行枢密院,任命朱元璋为行省平章;同年十月,赵君用取淮安,乃设淮安等处行中书省,任命赵为行省平章。以后,为了节制各路红巾军,在那些占领一地而又较为巩固的地区,继续设置行省机构。
为了分散元军对宋政权都城毫州的压力,扩大战果,1356年九月开始,刘福通派遣军队分路出击,到1357年夏,形成三路北伐的壮观局面,而刘福通自率大军攻克汴梁。
(1)、西路军
早在1356年九月,刘福通即遣李武、崔德进兵陕西,首破潼关,元陕西行省参政述律杰战死。红巾军又克陕州、虢州(今河南灵宝),扼崤函。答失八都鲁急调察罕帖木儿、李思齐阻截,李武、崔德折往晋南,取平陆、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遭察罕帖木儿追袭,红巾军溃散。1357年二月,李武、崔德重振队伍,占领商州,攻武关,取七盘,据蓝田,直抵灞上,进逼陕西行省首府奉元路 (今西安),分兵攻同(今陕西大荔)、华诸州,三辅震恐,陕西省台告急。元廷命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刘哈刺不花等来援,红巾军败走南山,入兴元(今陕西汉中)。李武、崔德其后一直无战功,曾受到刘福通斥责,1361年五月,向李思齐投降。
1357年六月,刘福通部署各路军马三路北伐,命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组成西路军。十月,红巾军取兴元,克凤翔,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击走之,红巾军退入四川。是年底,白不信等又攻入秦(今甘肃天水)、陇(今陕西陇县),据巩昌(今甘肃陇西),再攻凤翔。1358年正月,白不信败入四川。四月,察罕帖木儿纠集陕西各路元军进攻巩昌李喜喜,李喜喜败入蜀。败退到四川的红巾军改称“青巾”,为徐寿辉天完政权的部将明玉珍所不容,李喜喜又率余部到武昌,投奔陈友谅。西路军在溃散时,有一支起义军于1359年四月北上宁夏,攻占宁夏路(今银川),活动于灵武等处。
(2)、东路军
1356年三月,地主武装“青军”在其头目张明鉴率领下据扬州,逐走镇南王孛罗普化,孛罗普化逃奔淮南。不久,由盐丁组成的地主武装“黄军”反叛朝廷。十月,占据盱胎等地的赵君用联合青军、黄军攻占淮安,杀镇南王。宋政权命赵君用为淮南行省平章。赵君用命其部将毛贵北上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等地,因元将也先来攻,毛贵夺取海船,由海道进入山东,于1357年二月取胶州,其后在不足两个月时间内,连克莱州、益都、莒州等地。元廷急命湖广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知枢密院事孛兰奚、同佥淮南行枢密院事董传霄等镇压毛贵。七月,元镇守黄河义兵万户田丰宣布起义,克济宁路(今山东矩野)。刘福通命毛贵联合田丰尽取山东之地,北代大都。
是年冬,元义兵千户余宝在棣州(今山东惠民)杀知枢密院事宝童起义,而元廷在山东的元军总指挥太尉纽的该龟缩于东昌(令山东聊城)不敢轻易出动。1358年正月,田丰克东平路,使南北漕运中断,而毛贵在益都西南的好石桥大败孛兰奚,孛兰奚退至济南,毛贵乘胜于二月初攻占济南。至此,山东各地大部分被毛贵、田丰占领。
宋政权在山东设益都等处行中书省,以毛贵为平章。毛贵立宾兴院,选用故宫,命姬宗周等分守诸路,“又于莱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车百辆,以挽运粮储,官民田十止收二分,冬则陆运,夏则水运”。十分注意生产建设和经济政策,为建设北伐基地作出了努力。
1358年二月,毛贵挥师北伐,进河北境。时升任河南行省右丞的董抟霄驻兵南皮之魏家庄,毛贵兵至,将其刺杀,遂北克清、沧二州,据长芦镇。三月,克蓟州,兵至通州枣林、柳林,直逼大都。“京师人心大骇,在廷之臣,或劝乘舆北巡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众议纷纷。”但毛贵孤军深入,元军四方来援,毛贵军败于刘哈刺不花,退回济南。
毛贵北伐之时,田丰夺取东平、济宁、东昌等地。所以,尽管毛贵北伐未能成功,但山东形势还是有利于红巾军的。
(3)、中路军
1357年初,宋政权丞相之一的盛文郁攻占曹州(今山东菏泽),与在山东其他地方作战的毛贵、田丰势相联结,宋政权有可能在曹州建立行省。是年夏,刘福通发动三路北伐,遂命曹州行省组织中路军。九月,由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冯长舅、沙刘二等率领的中路军,逾太行山,取陵川、高平,克潞州(今长治),进攻冀宁(今太原),被察罕帖木儿所败,退入太行山。
1358年二月,东路军毛贵由河北进攻大都,为分散敌军力量,毛贵遣其部将王士诚、续继祖等自益都出兵,进攻怀庆路,杀元怀庆路总管王得贞。三月,王士诚取晋宁路(治临汾),杀总管杜赛因不花,并与关先生等所率军相合。刘福通命中路军分兵两路:一路攻绛州(今山西新绛);一路由沁州出发,攻冀宁(今太原)、代州、大同,“烽火数千里,复大掠南且还”。此路的意向是北上与东路军形成对大都的包围,但这时毛贵已在大都附近受挫退回山东,故中路军北至大同后南还。可惜,他们回军途中遭察罕帖木儿伏击。五月,察罕帖木儿将董克昌收复冀宁(今太原)。六月,关先生、破头潘等克辽州(令山西左权),旋被察罕帖木儿将虎林赤击走,而关先生军再克冀宁。九月,关先生等攻保定,不克,转而攻克定州。十月,占领大同,北上进攻兴和(今河北张北)。十二月,关先生、破头潘攻克上都(令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上都为元廷夏都,筑有宫阙官署,中路军予以焚毁,逗留七天,中路军又攻破全宁(今年蒙古翁牛特旗),焚鲁王府,进克辽阳。并以辽阳为基地,准备进攻高丽。刘福通就在这时置辽阳行省,任命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为平章。
1359年二月,红巾军发布致高丽王书称:“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饥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药石。”十一月,红巾军前锋渡鸭绿江。十二月,红巾军在毛居敬率领下攻占义州、静州、麟州、西京(今平壤)等地。翌年正月,红巾军在西京战败,退走。三月,红巾军从海路进攻高丽西北沿海诸州,旋退去。二十一年九月,关先生、沙刘二、破头潘等率十余万红巾军渡鸭绿江攻朔州。十二月,攻占开京(今开城),迫使高丽恭愍王南逃。1362年正月,高丽军收复开京,关先生、沙刘二被杀,破头潘率余众败退辽阳。四月,辽阳行省兵邀击红巾军余众,破头潘被俘。中路军残部投降孛罗帖木儿。
刘福通在发动三路红巾军北伐的同时,意图倚托益都、曹州两行省比较巩固的基地,展开对汴梁的攻击,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宋政权都城。 1357年六月,刘福通首攻汴梁,不下。八月,取大名、卫辉(今河南汲县)两路,形成对汴梁包围的态势。十月,元廷增派知枢密院事达理麻失里攻雷泽、濮州,被刘福通杀死,节制河南元军的答失八都鲁被迫退至石村。“朝廷颇疑其玩寇失机,使者促战相踵”。刘福通又使反间计,“诈为答失八都鲁通和书,遗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进。答失八都鲁觉之,一夕忧愤死,十二月庚子也”。其子孛罗帖木儿袭职,退驻井陉。
1358年五月,刘福通再次进攻汴梁,元守将竹贞逃遁,福通据汴梁为都,迎韩林儿居之。时毛贵虽进攻大都失利,但山东形势甚好,中路军转战山西,西路军趋关中,出现了鼎盛局面。《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称:“安丰贼刘福通等陷汴梁,造宫阙,易正朔,号召群盗。巴蜀、荆楚、江淮、齐鲁、辽海,西至甘肃,所在兵起,势相联结。”在这一形势下,元河南行省平章周全,以怀庆路降。刘福通命其进攻据洛阳的察罕帖木儿,“守将登城,以大义责全。

刘氏


全愧谢退兵,刘福通杀之”。
宋政权鼎盛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发生了逆转。1358年九月,孛罗帖木儿统领诸军夹攻曹州。十月,元军破曹州,擒杀曹州行省武宰相、仇知院。曹州陷落,使宋政权与山东红巾军联系切断。十九年初,孛罗帖木儿北上代州、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云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南),驻守大同,以切断宋政权与中路红巾军的联系。而察罕帖木儿一直以重兵驻守渑池、洛阳,时刻准备对汴梁发起进攻。宋政权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山东红巾军这时也发生了逆转。毛贵北伐大都失败后返回山东,与田丰配合,其势仍很盛。1359年四月,淮安失守,赵君用逃奔毛贵,竟阴险地把毛贵杀死。七月,毛贵部将续继祖从辽阳回益都,怒杀赵君用。山东红巾军自此一蹶不振,这时王士诚也脱离中路军返回山东,与田丰争夺势力,田丰称花马王,王士诚称扫地王,互相攻伐。
1359年五月,察罕帖木儿移军虎牢,分兵南路出汴南,攻陷归、毫、陈、蔡,北路出汴东,置战船于黄河内,略曹州南,据黄陵渡,又发陕西、山西各路元军,包围汴梁。八月,元军破汴梁,刘福通奉韩林儿突围奔安丰,元军俘获韩林儿妻及红巾军家属数万,红巾军各级官员五千。至此,宋政权虽曾发布文告,加封朱元璋官爵,朱元璋名义上也仍奉龙凤为正朔,所发布榜文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但实际上宋政权已名存实亡。
1361 年夏,察罕帖木儿向山东红巾军发起总攻,田丰、王士诚降之。十月,察罕帖木儿进围益都,毛贵部将陈猱头等坚持抵抗。1362年六月,田丰、王士诚杀察罕帖木儿,参加益都保卫战。察罕帖木儿子扩廓帖木儿袭其父职,继续围攻益都。十一月,益都陷,田丰、王士诚被杀,陈猱头被俘送大都,毛贵子小毛平章不知所终。接着,莒州陷,山东红巾军全部被镇压。在安丰的宋政权,名义上只存下朱元璋的江南行省。
1363年,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士诚乘安丰空虚之机,遣其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等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韩林儿急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亲率大军击败吕珍和支援吕珍的原天完政权的庐州(今安徽合肥)左君弼,救出小明王和刘福通,把小明王和刘福通安置于滁州。1366年12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刘福通至应天(今南京),途经瓜步(六合东南),廖永忠将他们沉入水中溺死。
朱元璋从红巾军起家,而红巾军是以明教为基本教义的。虽然后来的朱元璋最终与明教断绝关系,但为了对应早先民间谣谚明尊出世的说法,在定国后便以“明”作为朝代之名称。中国古代汉族各朝代,基本上都以先秦诸侯国为号,如汉、晋、宋、齐、梁、陈、隋、唐等都是如此,唯有明代则是例外。

3、明代显望–湖南华容”茶刘”
在明清刘氏家族中,源出东平的湖南华容老鹳冲刘氏是非常著名的一个支派。华容老鹳冲刘氏源出东平刘氏大宗,传递世系如下:汉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安城侯刘苍–刘自当–刘寿光–刘育–刘赐–刘鲤–刘贞–刘禹–刘嘉– 刘谙矫–刘乐–刘万世–刘光禄–刘殷–刘焕–刘筹–刘汉–刘麟振–刘猛–刘遵–刘蓬–刘克国–刘遂–刘定贞–刘从善–刘学恭–刘慎素–刘懋明–刘诚美–刘中正–刘槐–刘诚学–刘子刚–刘守诚–刘与开–刘宣定–刘敏高–刘伯机–刘仲麟–刘学虔 –刘承坤–刘无佞–刘学鱼–刘有德–刘思游–刘福海–刘禄–刘学松–刘清–刘龙–刘正先–刘高风–刘燕–刘云–刘宗。
华容刘氏的开基始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60代孙(长沙定王的第57代孙)刘宗。刘宗原籍河北道山东东平府,北宋末官任提举常平茶课司(一种负责财政税收的政府官员),曾因政绩优秀受到过皇帝的表扬。靖康之难发生后,刘宗与儿子刘隆曾在1134年与太行山义军首领梁青等人招募勇士数百人结忠义社,以响应岳飞抗金。
刘宗子刘隆跟随岳飞北伐抗金,官任副都统制,死后葬在中原。刘隆生子刘宝,刘宝也是岳飞麾下的一员虎将,臂力过人,善使大刀。南宋初,随岳飞前往湖南镇压杨幺起义,进驻湖南华容。因擒捕杨幺、招降杨钦有功,升任鼎州(今湖南常德市)刺史。后又在大破金兀术战斗中立大功,再升为都统制之职。 1142年,岳飞被秦桧迫害而死,刘宝遂生归隐之意,遂于1142年辞官不做,与家人一同来到华容老鹳冲(今湖南华容县胜峰乡凤形村草堂)隐居。从此,刘宝的后裔就世代居住于此,后来家族发达,人丁兴盛,便形成了当地的大姓望族–华容老鹳冲刘氏。因发派始祖刘宗曾任茶课官,所以他们又自称为”茶刘”,以与当地其他刘姓相区别。
刘宝第五子刘皋,特荫都统制。刘皋生子刘文珍,刘文珍生刘用明,此为华容刘氏第6代。华容刘氏传到第6代时,曾产生出一些比较优秀的人物。如刘用明在南宋末就做过翰林学士。他的一个族兄叫刘用杰,元兵南下入侵华容时,他英勇就义,当时华容刘氏因此又有忠义刘氏之称。
第 6代刘用明生三子:刘安器、刘安鼎、刘安泰。刘安器生二子:刘天泽、刘天浩。刘天泽生子刘元辅,刘元辅生子刘光祖,刘光祖生刘必宏(必弘),刘必宏生刘行简。刘行简生子刘仁宅,此为华容刘氏第13代。进入明朝以后,老鹳冲刘氏开始由崇尚军武转向科举读书事业。因此传到刘仁宅和他的儿子刘大夏时,家族又大为兴盛起来。
刘仁宅是1420年举人,曾任江西省瑞昌知县、浙江道监察御史。因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被时人誉为”真御史”。后调任广西按察副使。因惩办佞臣黄竑得罪权贵,被革职遣送回乡。刘仁宅娶妻严氏,生3子:刘大中、刘大夏、刘大奇。刘大奇官任广西某县教渝,刘大夏则成为华容刘氏最杰出的人物。
刘大夏(1436-1516年),自号东山居土。1464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产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刘大夏是著名水利家、军事家。他历仕四朝,为官42年。他在兵部任郎官时,就以明习兵事著称。弘治年间,黄河在张秋决堤,刘大夏奉命前往负责治理黄河。明武宗时,因主张抑制镇守宦官,不为武宗喜欢,因此致仕回家。后宦官刘瑾又借故陷害刘大夏,将他流放到肃州。刘瑾被诛后,刘大夏官复原职兵部尚书。
刘大夏之后,华容刘氏宗族长盛不衰,不但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做郡守、县令者不乏其人。如第16代有刘舅讷任颖州知州、奉直大夫,第17代刘世节任抚州知府,第26代刘敏该任朝议大夫,第28代刘承孝为光绪举人、湖南省咨议局议长。
近代以来,华容刘氏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如第28代刘承孝,清光绪举人,曾任湖南省咨议局议长。刘承焕,民国山西朝阳县县长;第29代刘膺良,任滨湖抗日游击总指挥部副总司令兼中将参谋长;第31代刘劭文,民国时任总统府秘书、江南游击队司令,后任贺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参谋长。

刘氏留公遗像


4、刘宗周与浙江山阴水澄刘氏
山阴就是现在的绍兴。山阴刘氏是西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它渊源于长沙刘氏北派即南阳派,北宋时南迁福建崇安,然后经庐陵再迁到山阴。
宋朝时,有刘礼,号退翁。因叔父刘确任广德军通判,刘礼随之镇守广德军所属浮梁。后来浮梁被农民起事军队攻陷,刘礼为避难逃到庐陵隐居下来。刘礼的后裔在庐陵定居后,传了4代,出了一个刘廷玉,官任扬州别驾。刘廷玉生刘文质,刘文质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79-1307年)在山阴县政府任职,后来就定居在山阴,落籍于郡城水澄里,因此称为水澄刘氏。水澄刘氏自始迁祖刘文质传到第4世有刘谨,明朝时以少年远赴滇南代父守边,被时人称为大孝子。刘谨再传3代,为刘铎,刘铎生刘济。刘济生子刘(火享)。刘 (火享)娶陈氏,生子刘坡。刘坡娶章氏,生子刘宗周。
刘宗周(1578-1645年),原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晚年又号”克念子”。刘宗周没出生就丧父,寄养于外祖父章氏家中,后因祖父年老生病,又回刘家服侍。刘宗周1601年金榜提名成为水澄刘氏近三百年来第一个进士。考取进士之后,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后继续以祖父母老病为由在家服侍,一直在家呆了7年,才开始出来做官,任行人司行人。
刘宗周一生仕途坎坷。早在万历末年,他就上书为东林党人辩护,而得罪魏忠贤。崇祯即位后,刘宗周也在1628年被重新起用,出任首都顺天府尹。但又因多次上奏不合崇祯旨意,几次被革职。1644 年,清兵入关,刘宗周徒步来到杭州,请求浙江巡抚发兵讨贼。不久,福王在福建自称监国,起用刘宗周,恢复他的左都御史职务。刘宗周弹劾奸臣马士英,但是福王腐败无能,刘宗周只得再次辞职回家。1645年,南明福王政权灭亡,杭州也失陷于清兵。刘宗周见复国报主无望,于是绝食达23日殉国。他的学生祝渊、王毓也自杀殉国。
刘宗周不但是大忠臣,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刘宗周属于理学家,对明末王守仁学派末派们的空疏颓废倾向痛加针砭。刘宗周弟子众多,如黄宗羲、陈确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刘宗周娶章氏淑人,又娶周氏,生子刘綽。刘綽以父荫在南明福王政权时世袭为锦衣卫千户,生四子:刘茂林、刘士林、刘长林、刘道林。
水澄刘氏的后人,现在大都还居住在山阴水澄一带。

5、刘健
刘健,字希贤,明代洛阳县人。英宗时,代徐溥为内阁首辅(宰相),孝宗、武宗时连任,成为明“弘治中兴”的功臣。
刘健父刘亮,三原教谕,有学行。1460年,刘健考中进士,负责《英宗实录》的编撰。1487年),刘健迁为礼部侍郎,兼御林院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1491年任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不久,主持撰修《大明会典》。《大明会典》系明代官修的记载典章制度的史书。早在1393年,朱元璋曾仿《唐六典》编修《诸司职掌》,记载明洪武二十六以前所创建与设置的主要官职制度。孝宗嗣位后,为方便臣民遵循,遂于1497年,敕命大学士刘健纂修,赐书名《大明会典》。
1498年,刘健为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代徐溥为内阁首辅后,成功化解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劝谏孝宗例行节俭,摆脱了面临的经济困境。孝宗在位18年,刘健和李东阳共同辅政,出现了明朝中期相对繁荣和稳定的局面。孝宗临死,遗诏刘健、李东阳、谢迁为顾命大臣。
1506年正月,不满十六岁的武宗朱厚照继位,刘健仍为首辅,宦官刘瑾为五千营总监军。刘健即联合谢迁、韩文等元老,要求收回对刘瑾的诏命。但此建议遭到武宗的拒绝,还将刘健等削官为民。1510年,刘瑾因谋反被诛,刘健复职。1526年刘健卒,时年94岁。他临终遗表数千言,劝谏嘉靖皇帝正身、劝学、亲贤、远佞,可见其忠心耿耿。朝廷诏赠其为太师,谥“文靖”。葬于洛阳城东小李村(今瀍河回族区小李村东北)。
刘理顺(1582-1644年),字复礼,号湛六,原籍山西,明初迁尉氏,二世祖迁杞县花园村。刘出生一个月丧父,1606年中举人,1634年中状元。不好色闻名。李自成攻陷京师,刘与妻妾家仆12 人投缳俱死。义军制将军李岩系刘的同乡,至刘宅加以保护,禁止抢掠,叹息而去。
唐代文状元:刘蒙、刘单
辽代文状元:刘师贞、刘宵、刘祯、刘二宜、刘瓘、刘贞
北宋文状元:刘察、刘辉、刘寅、刘蒙叟
金代文状元:刘伪、刘文龙、刘海、刘仲渊
南宋文状元:刘章、刘渭
明代文状元:刘俨、刘若宰、刘理顺、刘同升
清代文状元:刘子壮、刘春霖、刘绎、刘福姚
太平天国文状元:刘盛培、刘闼忠

6、刘瑾
刘瑾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太监。一方面,在他当权期间,制度为之大变,“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另一方面,他执政所包含的内容,比他之前的王振和他之后的魏忠贤都要丰富得多,史家对刘瑾执政也要比对魏忠贤、王振专制更加重视。
1451年,陕西兴平县一个姓谈(宋开国君主微子启一后代受封于谈,谈国国君的子孙就以“谈”为姓)的农民家中,生下一个男儿,几年以后,他被净身送入宫中,投靠一刘姓太监,按照当时的习惯,改姓刘,这就是刘瑾。刘瑾在内臣李广引荐下,选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在朱厚照的周围,有八个对他有影响的太监,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称八党或“八虎”。“八虎”以游戏引诱武宗,日进鹰犬、歌舞、角觝等,又引导武宗微服出宫,把武宗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这一点很为外朝官僚忌讳和反感。由英国公张懋领衔,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联名上疏谏劝武宗,工科给事中陶谐也因灾陈言。
刘瑾任钟鼓司太监、不久,升为内宫监太监,总督团营,1506年,提督十二营操练。群臣的弹劾其他太监给刘瑾创造了机会。武宗命刘瑾入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刘瑾的地位确立以后,他与“八虎”中其他太监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张永是“八虎”中第二个有影响的人物,他恶刘瑾所为,刘瑾也发觉他不附己,两人渐疏远,至动拳脚。而其他太监有所请求,刘瑾多不应允,马永成、谷大用等皆有怨心。与同党结恶,是刘瑾很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1509年,刘瑾设内办事厂,又称内行厂,刘瑾自领之。内行厂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监视东、西二厂,即监视可能对刘瑾形成威胁的另一些大太监。
在畏惧和讨好两种心理的作用下,各衙门各职官奏事,先将章奏送刘瑾处,具红揭,称红本。然后上通政司,称白本。刘瑾也往往将章奏携回私室,与同党捏写旨意。
在打击反对派官僚的同时,刘瑾也在拉拢一批官僚。刘瑾要达到专权目的,就不仅要接受形形色色的小人,还必须网罗有才干的人。因此,一旦有了机会,刘瑾就很注意选用那些干练之人。结交刘瑾较晚,而刘瑾最为欣赏的官僚是张綵。张綵,陕西安定人,马文升、杨一清等一代名臣都很器重他。张綵进言,一是劝刘瑾加强对宦官的约束,二是劝刘瑾惩治贪贿。
如果说,刘瑾与张綵等人的关系中,还包含着很大的彼此利用的成份,那么,对文学名士的延揽,似乎就更虔诚了。他对康海的仰慕之情,是其他权势者们很难达到的。康海,陕西武功人,1502年壬戌科状元。刘瑾认为这是很为陕西人争光的事情,欲招致之。
查盘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刘瑾执政期间,组织科道官对天下军民府库、钱粮、各边年例银、两淮盐运司革支盐引、都司卫所军器,乃至夫运、柴炭等进行查盘。查盘首先是打击反对派官僚的一种手段。刘瑾所推行的查盘,也带有一定的改变吏治目的,因此,查盘在打击反对派官僚的同时也会波及其他官僚,甚至包括刘瑾的亲信,使他们惕厉不已。刘瑾对清丈土地的自觉意识或许不如查盘,其意义却要更大,刘瑾清丈土地,是为了查革隐漏,增加税地。
1510年,宁夏发生了安化王朱寘璠反叛事件。5月,朝廷以泾阳伯神英为总兵,右都御史杨一清为提督,太监张永总督军务,率兵讨寘鐇。师方出,寘鐇已被擒。回师路上,杨一清要张永利用奏捷的机会,揭发刘瑾的奸恶,张永本来与刘瑾有矛盾,听了杨一清的鼓动,慷慨答应。
9月13日,刘瑾安排这天给他的哥哥、都督刘景祥出丧,而把张永献俘安排在第二天。但张永提前便入宫,待刘瑾退后,张永取出寘鐇起兵的檄文献上,并陈奏刘瑾不法事。太监马永成亦出言相助。武宗有所悟,即日行动,亲自逮拿刘瑾。刘瑾被处以极刑,凌迟三日而死。

7、刘宗敏
李自成家族于明朝前由甘肃太安(成纪)里迁徙到米脂县,初住在距米脂县城北七十里海会寺的李家站(原名李继迁站),由于这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李自成的曾祖被迫迁往李继迁寨村。李继迁寨是李继迁的诞生地,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当了西夏皇帝。
自成出生时叫李鸿基,祖辈上十世务农。曾祖父李世甫、祖父李海、父亲李守忠都是单传。自成的母亲吕氏朴实勤劳。自成8岁时入学,但为生计所迫,一度出家为僧,幸而他记忆力好,多少学得了一些文字。自成13岁时,母亲去世,自成当起了同村姬氏的牧羊奴。
自成曾与他的侄儿李锦、同庚刘国能向罗教师学习武艺,练得一手骑马射箭、单刀冲杀的好本领。自成力大无穷,能只手挺举73斤铁炉绕殿一匝,再提还能绕殿一周。20岁时,父亲病故,自成只得应募到米脂西解川驿站充当驿卒,日领25枚铜钱,常常挨饿。
1630年春天,陕北遭遇特大灾荒,而朝廷却在此时下令裁撤驿站冗员。自成被裁,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雪上加霜的是妻子韩金儿与县役盖虎儿私通,自成一怒之下杀死了韩、盖。加之他一向与当地的豪绅艾同知有仇,故而很快被捕,预备处死。众驿卒见他受难,立时哄然大哗,聚集捣毁刑具而将他救走,然后共推他为首领。于是他将驿卒、饥民组成了起义队伍,往投西川的义军首领张存孟(绰号不沾泥)去了。第二年4月,张存孟于米脂兵败被杀,自成便召集残部东渡黄河,成了山西36营中的一营,也是明末各家起义军中的有生力量。
1633年11月自成率军南下,飞渡黄河,攻破渑池,与李锦、顾君恩的部众结为一军,实力进一步壮大。1634年,在今陕西安康的车箱峡,运用诈降计出奇兵击败了延绥巡抚陈奇瑜。1635年,纵横天下的各路义军,一共13家72营将领在河南的荥阳召开大聚会,决定分五路进攻,自成随着老“闯王”高迎祥的部众开进了中都凤阳。不久,又经河南回师入陕,攻克咸阳。1636年,高迎祥在黑水峪牺牲,自成就被拥戴为新“闯王”。1637年,自成与明军孙传庭激战后撤向天水,并冲出重围,长驱入川,兵临成都城下。在明军的追赶下,他又撤围回师北上。1638年1月,在川北遭到了明军伏击,伤亡极大。农民军或招安或遁隐,只有自成高举着“闯旗”,准备打出潼关,东进河南。10月,自成在潼关南原,又一次陷入了包围圈,数万义军牺牲,他仅以18骑杀出重围,遁迹在商洛山区。

1639年夏,自成获悉张献忠在谷城降明后复叛后,忙召集数千人前往支援张献忠,在罗喉山对明军作战。1640年,自成被围在四川鱼腹山,他突破封锁,越湖北进入河南,会合了河南农民军,队伍从五千余骑竟然发展到十几万人。1641年1月,自成攻破洛阳,处斩了万历最宠爱的福王朱常洵,抄获王府、富室存粮、金银,分给百姓,队伍发展到了一百多万人。2月,自成以50万兵一围开封,不幸为流箭射中左眼,只得暂时撤退。7月,他与罗汝才联军,先后进行了项城、襄城、朱仙镇、汝宁战役,歼灭明军40余万人,中原明军主力基本被歼。12月,他再围开封,因明军偷袭其粮草地,便舍开封南下。1642年5月,他以百万大军三围开封,明援军40万在他的攻势下四散逃亡。开封守军绝望,明军黄澍、严云京、高名衡在朱家寨扒开黄河大堤,致使古城举目汪洋,37万居民,幸存仅3万余人。开封既成水乡,攻城失掉意义,自成挥兵南下。1642年底,自成占领荆襄,提出了“三年不征,一人不杀”的口号。1644年正月,自成宣布建立大顺国,2月,他由龙门飞渡入晋,破蒲州、汾阳、太原、忻州、代州,接受明大同、宣府、居庸关守军投降。沿途将士严格执行“马腾入田者斩”的命令。于3月16日兵临北京城下,翌日开始与刘宗敏会师攻城激战。19日下午太监曹化淳开门投降,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但大顺军忽视了关外清军的威胁,吴三桂拒绝投降。4月,自成率军东征,在山海关意外遭到了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夹攻,大败而归。30日他撤离北京,经阳泉固关入晋返回陕西。
刘宗敏,陕西蓝田或米脂人。原为锻工,从李自成起义。1638年随李自成突围潼关南原,隐于商洛山。1640年助李自成突围巴西、鱼腹诸山,入河南,势复大振。1643年任权将军,1644年,在西安封汝侯。率师出固关、下真定,与农民军主力会师北京,加左都督衔。入京后,对明降官拷掠助饷。后东讨吴三桂时负伤。于撤往九江途中被清军俘获杀害。

赞(5)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明清刘氏族姓发展轨迹与社会贡献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