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安徽肥东张集刘巷刘氏家谱

安徽全椒刘氏,本人是“国”字辈,祖藉肥东,,字辈“**福寿家国永昌隆”,不知道前后如何续,始祖是?肥东哪个支子的,我们应是一个刘,请联系我13956929900.这是辈分:盛德光辉远,功名百代荣,贤良全福寿,家国永昌隆。

刘姓炫图


卷(一上)安徽省肥东县张集乡刘巷刘氏家谱第一卷(发布人左路刘龙元2011。8。24——9。9) (2011-10-05 19:11:43)
刘巷刘氏三修宗谱部目录
卷一
传家宝箓…………………………………………1
鳌龙字号…………………………………………2
族徽及其解读……………………………………3
水源木本 源远流长………………………………4
创修宗谱序转载(大清光绪二十四年…………5
李鸿章撰《刘氏纂修宗谱序》…………………5
孙家鼐撰《刘氏纂修宗谱序》…………………7
江云龙撰《刘氏宗谱序》………………………8
袁旭撰《刘氏纂辑宗谱序》……………………9
李正荣撰《刘氏纂辑宗谱序》…………………10
瑞麟公《亲辑编修宗谱序》……………………11
瑞麟公撰《一世祖志忠公序》…………………12
二次重修宗谱序转载(民国二十六年)………12
阚伯龙《刘巷氏重修宗谱序》…………………13
李锦章《刘巷刘氏合修宗谱序》………………13
向书公撰《重修谱法序》………………………14
家增公撰《重修谱法序》………………………15
第三次修宗谱(公元二零零八年)……………16
刘巷刘氏三修宗谱序……………………………16
三修礼赞…………………………………………18
《感刘捷公领衔三修即兴》……………………20
三修谱收藏证书…………………………………20
《缅怀先祖 光前裕后》………………………21
关于重修宗祠宗谱的《倡议书》………………23
三修理事会《会议纪要》………………………24
国家三部局文件…………………………………25
第三次重建祠堂图记……………………………28
宗谱书法…………………………………………31
三修宗谱编纂体例………………………………32
刘氏宗族家训……………………………………34
收族归宗 弥缝遗阙 詹家店归宗考…………36
三修贺辞题字……………………………………37
祠院牡丹…………………………………………40
三修贺画…………………………………………40
三修宗祠宗谱理事会组织及其机构……………41
理事会组织成员…………………………………41
续谱纂修委员会…………………………………41
重建宗祠委员会…………………………………41
财经管理委员会…………………………………42
刘氏宗祠管理委员会及其章程…………………42
理事会各分会组织成员…………………………43
功德篇……………………………………………44
光荣榜……………………………………………45
赞助榜暨执谱序号………………………………50
第三次重建祠堂图………………………………60
文史篇
始迁祖志忠公墓图………………………………61
祖宗画像(创修版)……………………………62
刘氏渊源…………………………………………66
《青藜堂》堂号…………………………………67
五服九族及其世系称谓…………………………68
原祠状况…………………………………………69
重建后宗祠新貌…………………………………70
被省、市、县收藏和重点保护文物
宗祠………………………………………………71
创修宗谱…………………………………………72
祠院牡丹…………………………………………73
瑞麟公《牡丹诗》………………………………73
匾额和创修谱序的考证…………………………74
先贤格言…………………………………………75
三大房十三支世系图暨聚(原居住点)………76
历次修谱名目……………………………………77
大清光绪二十四扯创修宗谱领修首事名目……77
民国二十六年重修宗谱领修首事名目…………77
传赞论引…………………………………………78
老谱赞、序、传略选……………………………78
瑞麟公遗像………………………………………79
瑞麟传……………………………………………80
向书序……………………………………………81
三修赞、序、传略………………………………82
三修颂……………………………………………97
三修记事…………………………………………99
藜照书房…………………………………………99
五姓庙……………………………………………99
元朝庙暨龙兴庵…………………………………100
刘大河与刘小河…………………………………100
劫难幸存之老谱…………………………………101
刘巷刘氏聚居分布图……………………………102
字派字辈小引……………………………………103
前字派、后字派和三修续字派…………………103
执谱须知…………………………………………105
絮语………………………………………………106
世系图表
卷二主系长房享公(刘巷)支下仁、义、殷锁公派
卷三主系长房享公(刘巷)支下桂、礼、智、信公派
卷四主系二房聪公(河湾)支下和公派
卷五主系二房聪(河湾)支下和、时公派
卷六主系三房俊公(乡湾)支下灏公派
卷七主系三房俊公(乡湾)灏、永公派
卷八主系三房俊公支下灏公派左路分支长、二房
卷九主系三房俊公支下灏公派左路分支三、四房
卷十主系三房俊公(中份)支下册、哲公派

肥东刘巷刘氏三修宗谱
公元二零零八年岁次戊子孟冬 告竣
传家宝箓
刘氏裔 登宇题
珍藏引之勿替
刘巷刘氏族徽

源远流长 丁亥春月良勋于肥东
注:张良勋一九四一年生,安徽宿县人。原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四、五届理事、安徽省文史馆馆长、江淮诗书研究院院长。
刘氏纂修宗谱序
家有谱犹国有史也国有史以录实而忠爱之道立家有谱以传宗而亲睦之谊笃在昔庐陵眉山以宗法为善本彼欧苏二家不难广见博闻遐稽远引声彰盛典以光家乘乃欧家作谱则始自吉州有曰上世多亡不见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苏家作谱则始自益州有曰自吾高祖以上吾莫知焉斯已矣彼二家之谱岂故从简略若此哉盖以人往风微疑难征信倘妄为攀援引邈不相涉之人以为祖将欲显宗族实足玷宗族不观娄敬后汉高赐姓刘如朱邪氏从唐懿敬赐姓李贻笑天下后世抑何谬论今肥东刘氏之祖不然也良以志忠公自明初由江西抚州之乐安迁居肥东漳南建城乡侧遂以此为家焉由明迄今阅五百年传世十九衍支十三诚煌煌巨族也考之皇帝子二十五人而得姓者不一历数传而至成周之际分茅列土同姓者五十异姓者三千推之汉魏六朝以迄唐宋辽元百世年间此中之系出天潢者多而崛起于公侯者亦不少世家大族名官硕儒或衍箕裘或遗轩冕历观往牒代有传人推其源则同出一本究其流则分为万派由派以溯源即源以论派源虽同而派则异其详实有不可得而闻者要之远而难稽不如近征其实见之为确也则今之断自忠公为刘氏启始之祖忠公以前弗及者不诚效法欧苏之宗风云尔哉,瑞麟先生有志于族谱为要亲睦之诚也而忠爱之谊已流露以寓其间故曰家有谱犹国有史其义法一也以刘氏肥水名宗青藜世胄今也创修家乘收敬宗因诧子木观察表弟官山东邮画问序于余余思刘氏自遭乱离后率皆无恙列此详者有人应都问者有人至于捐考接踵相望今而后刘氏继起幸有人矣推而广之俾族中之敦孝友与礼让则必有观感奋与而不容已者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吾知欧苏谱牒之录传之千古必且奉为名经实为秘笈也岂非为作谱而叙述者所幸获得此往牒遂模范于后人也哉是为序。
赐进士出身
诰授光录大夫 赏戴三眼花翎 紫禁城骑马 赏用紫辆 加一等轻骑都尉 历任两江湖广直属总督 总理南北洋通商大臣 一等肃毅伯太子太传 文华殿大学士 总理各国事务李鸿章 敬撰
刘氏纂修宗谱序
家有谱犹国有史其义法相准也然谱之作其难有五秦汉以还世重门阀遥匕华胄攀附良多自拓拔氏建国其部落皆改从中土姓汉高赐娄敬姓刘是也若是则源淆其难一李唐之与如徐邴十六人立功于唐皆从唐姓李是也若是则派滥其难二夫以修之必善其法也法不善非失之漏即失之无辛县王氏谤归震川疑为应书寿州吕氏谱图益公多所抵触其难三法既善矣世守先分莫为之后譬之谈彪有作迁固无文则隧失箕裘瓣香莫接其难四有其后矣乃时值兵灭简编灰尽世无伏胜孰记尚书代罕萧何谁收图籍共难五合此数难而欲褒然成一家言诚未见其可也余观肥东刘氏之谱循名核实继起有人信乎无五者之难而深有合于史法也已谨援唐诗有云刘向传经心事违夫传经石渠于汉代即传国传家之道也推之晋有刘昆啸月唐有刘宴权酤即宋有季孙克荘武子诸贤并顺宗时之禹锡各著有千家诗匕句系刘后村先生详订明确若而人者皆刘氏之英彦源流之远支派之盛历代已然今瑞麟修谱断自迁肥之志忠公为刘氏启始之祖忠公以前发籍江西故邈而难凭者慎之庸有淆与滥之讥耶惟是行字必书生卒葬墓必书某某父子某某兄弟又必书男婚何氏女聘何姓愈无不书匪漏匪无善矣然传赞以扬其名使族中知所警夫所谓传焉者则犹夫史以传信也赞焉者则犹夫史之表志也使夫不列于传赞者亦将愧而勉乎善由是观之瑞麟教孝教弟之心庶乎昭示后人于来兹矣故曰家有谱其义法与国史相同者光大门庭辉映阊里将于斯谱之成卜之是为序
赐进士及第
诰授光实禄大夫经筵日计起居注官 上书房总师传太子少保管理三库事务兼礼部尚书孙家鼐
敬撰

刘氏宗谱序
古者立五宗之法谱牒所由作也而作必有大小之宗以叙昭穆大宗百世不千支系相传而不紊故三代盛时虽无谱牒而人犹笃于亲睦恩相属谊相联也降自后世而亲亲之谊薄七世以上九族而外有漠然不相知者非有谱牒曷以考世系叙昭穆尽亲睦之道于无穷哉惟今瑞麟先生为体之矣以麟也大励志芸窗素讲大义故必莫远俱迩一体以亲念乱离之后藉非讲求宗法不惟散佚而莫纪亦且难使其水源木本之知有以相联相属而不至日即于乖离嗟乎自奥气乱境所遇灰存淮之南北以皖之左右以及齐秦燕赵荆楚之间得保聚者十无一二篇简之沦亡更不堪復问瑞麟于丧乱既平之后及以修谱为要邮致问序于余余以馆阁后考刘姓缀食启始为舜七子之后系姓刘垒以善养龙为最厥后汉业之盛实基于此推之后世刘姓繁昌支叶蔓衍上自三代下迄魏晋六朝以及唐宋辽元传世传及代有伟人综观往牒史不一书今刘氏修谱推志忠公为迁肥之祖忠公前辽乎其不可得闻者弗详溯自忠公下从享总俊三公传者十三公分十三支阅五百年来相传十九世族大丁多谱系之征实信不诬引也尝考世俗之见往往攀援门阀以光家乘如李唐引老聘为太祖崇韬犹引汾阳为始祖当时笑之后人议之善哉苏明允之言曰自吾之前吾莫知焉斯已矣自吾之后吾亦莫知之焉则从吾谱而益广之于无穷瑞麟之意惟求近支不搜远胄是诚有合乎苏氏之旨而其用意至深远矣吁其难哉时乖俗薄视家庭如路人甚至侵凌欺逼比于仇敌有问以大宗小宗而茫然者皆因未树宗范故也若使族置一谱家藏一乘俾知登三咸五轻并重分虽支派繁引至于百世而皆体之亲孝弟之心庶乎油然而生矣于是宗法之兴虽一族善举之事扩而充之唐虞睦契之风成周亲亲之化未尝不基于此也因叙刘氏之谱敢薰沐而为之序
赐进士出身
诰授资政大夫考取武闱阅卷大臣翰林院编修 愚姻表江云龙 谨叙
刘氏创修宗谱序
尝读史至明初而知太祖定鼎金陵得无勋首辅襄成帝业其祥图瑞纪赫然而有光于史册焉方其丧知己未平川淅上下山陕东西各数千里得安堵者十之二三谁其能克完素履者惟刘氏志忠公不与其难夫忠公者明禄人也实由江西避乱迁肥浮槎山北梁镇东遂居于斯家于斯焉溯其同宗异派指不胜缕如河之昆仑江之岷山而实各有其本源者在也考之皇帝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后世姓氏繁多支叶蔓衍有不识本根所自来者嗟呼秦汉以前公侯崛起多不能言先世曹魏以降姓氏载在官司厥有谱牒唐宋虽谱学尤重惟汉代以来刘氏系出天潢垂诸史牒表其派别宗法行伦纪不紊前代已然今瑞麟以宗谱为系赖及创编辑清叶授诸剖氏垂书问序于余余按戴传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宗郑注又云别子远适他国者今观刘氏之谱托始于志忠公为迁肥之祖礼也忠公以前远而难稽者弗详迄今阅名世五百年流传十九世派衍十三支考信征实诚不诬引也惟是穷取春秋隐桓闻知之义而于水源木本之中行敬宗收族之道以昭示后人抑何用意仁且厚与善哉方今刘氏文游泮水武镇营都至于捐职不乏其人自今以后俾族中之子弟兴孝兴弟有以观感斗兴而不容已者何虑不光于前烈而垂裕后昆也哉是为序
赐进士出身
诰授资政大夫 记名海关道 记名御史户部员外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署安徽徽宁池太广道袁昶。 谨叙
袁昶(一八四六——一九00)原名振蟾,字重黎,一字爽秋。浙江桐庐人。光绪进士。授户襄阳主事。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道员等职。一九00年被慈禧太后处死。给吾族谱撰序时在安徽皖南地区任职
——编者注
刘氏纂辑宗谱序
昔苏明允之叙宗谱曰观吾之言者孝弟之心庶乎油然而生矣然论苏氏谱牒之善本仁育义正不望武功之例断自可见之高祖以为始者非取春秋律法之义董孤直笔之模盍克实见之可考薹汉魏六朝以来以及有唐其所明宗法者类多以阀立之门相尚譬崇韬之引汾阳犹义甫之援李陵者遥遥毕胄攀附良多而于敬宗收族之善举殊未有一得焉而况世风日薄其间所可明宗法者于宋苏氏后惟范文正一人而已则当其守姑苏过钱塘于诸葛亮族人高会遍阅家集读为宗谱然后知范氏之义庄可考于
国朝桐城方氏之宗约可征而无不以族谱为系赖要之前轨可追千载一辙古之人敦本有如斯者借非瑞麟先生孰足以取法也良由志忠公于明初发展江西迁居肥东元朝庙地方生享总俊三公由三公继者十三公分衍十三支阅五百年来各支派相传十九世族大丁繁足征青藜之名宗也则今推自志忠公为刘氏迁肥之祖忠公以前代远年灭其详,不可得而闻者勿论考信征实不诚仿方氏之宗约有可同年而日语哉以瑞麟素读诗书深明大义念兵灭之后惊叹族人之散漠远处者因慨然收宗之谊笃创叶之情挚由是博采于遐陬之地纲罗于乡曲之间殊难自为叙述者復邮臻嘱序余余以瑞麟鲤庭在望燕翼贻谋所由尽亲亲仁民之道示睦姻任恤之风以昭兹来许曰凡长幼尊卑务昭穆有序鳏寡孤独须痛痒相关不臻乖僻自持宜乎合苏氏之旨以敦崇孝弟而已善哉瑞麟修谱以举族公心为重而用意之悃忱抑何积之厚者流之光也观法谱图于前人其气量之宏深崭至于文正之义庄无难焉方今家运渐昌隆隆未艾后之人果秉义方之训虽曰耕读传家知积产千金之厚犹不若读书万卷之礼义方兴也以是推之刘氏之谱可辉映苏赏戴花翎
钦加二品衔记名海关署理山东登莱清道兼理海防事务
姻愚弟李正荣 谨撰
亲辑编修宗谱序
吾族始祖志忠公明初人也由江西抚州之乐安地名紫溪迁居肥东元朝庙侧生享总俊三公耕读传家勤俭为本至五世自二世起立字辈创立布谱酌派登名已俾昭穆有序尊插有别明季始建祠宇追溯先世
本朝道光丁未年间祠舍倾塌在祠问事诸公復商重建以光先志 咸同之际邓埋头窗下经数十寒暑埸屋屡进而一芹未获功名抱憾惟有心人知之时则手未抛书兼管祠务当以和睦族邻为念尤恐族中子弟不业请立祠规严加约束不致于犯犹忆祠成之后剩田石食兼遭兵灭祠宇幸存板阁灰尽予鸠工庇材復概装就加以油漆成功进谱上座先灵在上宜乎音容若接矣斯时也幸叨庇荫续置田十余担在册以作祭典敢曰寸功期望后进努力光前同光年间迭奉各前府县示论办理保甲赈济钱粮捕蝗筑建欢农即有腹毒从骗等弊先后以除民患而靖地方今已逾三十年美哉犹有憾念族遭乱离若非修成谱牒不惟散佚者莫知其水源木本亦且难知其生卒葬墓乎瑞麟丞商文生向藜盐生文洽耆民福成锦纯玉兴寿元等到復命子寿泉并侄寿云广举分创各分清叶予总加编辑刊引咎成功垂诸后昆以备由派寻源之计谨按欧阳允叔不望渤海苏明允不望武功之例断自可见之世推忠公为启始之祖二世三公三世古三公衍十三支迄今阅五百年各支派相传十九世约近五百家烟火虽族之繁莫不备载忠公前辽而虽稽者弗详是诚袭欧苏之宗法仿修敬宗收族之全亦洗剪月霞之陋矣自今以后兴孝兴弟者在斯兴仁兴让者亦在斯而且耕者相劳力士者相劳心乡邻酒食款洽莫不相劳动勉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斯之谓乎是尤予小子所深望也夫
十五世孙 官名 瑞麟 号文亮 字福祥 谨叙

忠公序
始祖志忠公明初人也避乱负戴先锋神像一尊由江西抚州之乐安地名紫溪迁居肥东建城乡元朝庙地方生二世祖聪俊三公家道丰隆勤俭为本于人无所求于世无所争以老成忠厚之风负乡里推重之望课读课云消雾散教子尤有义方之训所由广置田地数百亩为后人作德福之基云尔迄今阅明清两朝五百余年先锋行神供在龙兴庵内为吾族久奉香烟之所先人遗泽犹在斯也凡我族之奉祀先祖者能不瞻之如泰山之峻仰之台北斗之高也哉
十五世孙 瑞麟 谨撰
刘巷刘氏重修宗谱序
合肥区域内刘氏甚多望族亦甚多淝东西黄山下刘巷之刘氏其一也其始祖志忠公于明初由赣迁淝以来绵绵延延历世二十有一年五百余分分十三户一千余文武忠孝节烈贤淑载于简册者相望诚望族哉其谱牒亦堪称善本始创者为瑞麟公先据各分之布记继考墦间之碑碣更咨诹耆老会萃采访之见闻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不攀援以相附会宁确实而毋恍惚诚善本哉惟自纂修后近四十载户增丁炽瓜衍椒蕃其间之生者卒者迁徙者实繁有徒且有相距廿余里外鸡鸣桥西北之左路住户百余家始创时采访未及以至遗漏而确查系是三分本属同枝飘零无著若不重加修辑举万遗一亦有余憾而未为完善焉余友刘君向书平素急公好义即前创修瑞麟公之子也除兴建学校董正坊务外继乃父经纪祠务者多年于先人之谱牒尊之重之惟于左路之一支未收归宗并四十年来丁户之增加生亡之继续未获备登时引为憾乃于前岁介议重修登高一呼万山乡应大众一臻赞同推君继踵而重修之工作兴矣于是命家田寿松家林任采辑家田寿寿宗为校准各奏其勇夺协襄乃役君则总览细核举瑞麟之前迹续则续收则收竭智而瘁神靡昕靡夕不遑暇食是以仅阅八月而功告成焉历世之登载备矣左路之遗阙补矣彬彬秩秩炳炳麟麟诚一乡谱牒完善之本哉夫乃叹君之苦心毅力与其继志述事为人所不可及槎山苍滁水泱泱风高德远令人景行余观君君成续殊属嘉是以钦敬而为之序固以赞君重修之美然不仅赞君并望君之后来者踵事增美续修至于无穷望族中想后当大有人焉尚其兴兴兴
龙集丁丑小慢春之吉
东山一民阚辰伯龙甫撰
刘巷部氏合修宗谱序
镜爱圆而恶缺日爱盈而恶昃夫固物理人情之趋势也至于人间谱牒一事敬宗收族亦当以为标本取广义而不取狭义焉如吾乡刘巷刘氏由赣迁淝之始祖志忠公生三子嗣生十三人衍十三支迄清未楞五百年写奕相承文谟武烈名儒节孝代不乏人诚淝东之望也来自何年何公李文忠公已备述之矣余不赘惟考清光绪年间该族瑞麟公纂修谱漏未克合一不免馀憾嗣详加调查确系三房一脉旧属同枝奚忍心竟为离析执事人心殊戚戚犹镜恶缺日恶昃不觉有感矣夫原系亲属而何为使之疏原系一本而何为使之异项决议集赀汇修弥缝其阙是以瑞麟公之哲嗣向书公一朝倡议合修大众无不赞同或任采辑或任捐款或任校雠殚精竭虑几经寒暑乐尽义务虽左路贴微细不过祠内公产于伊等无涉然春秋祭典允其参加参加岁丁丑秋付诸剞劂余与向书公所居甚迩时相过从得悉该族诸君予合修谱牒以取广义而不取狭义也并嘉向书公之苦心克绍乃父瑞麟公重修毕乘于不完者而使其完瑞麟公有知亦当开前颜于九京也如是不第为该族后世子孙勉亦足为当时者勉故志其原委而为之序
民国纪元二十六年岁次丁丑小慢月
乡后学李锦章谨撰
续修宗谱序
先严上瑞下麟没有年矣而其敬收之苦心不忍没没也忆先严于光绪戊戌年创修谱牒以来已楞四十年近因支衍十三相传二十一世其间生者殉者甚够更有散处他乡字派固属不知卒者安葬异域墓向亦无从查考际此世局紊乱人事变迁若不重加编辑诚恐年渐代远几遗轶而无统纪乎此所以汲汲以续修宗谱为急务焉遂于去冬召集合族人士公同妥议荐推春源为主修源念先严创千之苦心不敢辞其劳瘁遂综观前例缮辑成编托诸梓人源重加校订务使名字详明支派攸分敦水源木本之深情尽敬宗收族之至意庶若纲在纲有修而不紊矣于是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春与福端文光福玉寿仪家升立之亮钊寿宗家斌家齐家凤岑仙家谦家林天赋东臣诸执事等共商其举举先严之所统辑之刘巷河湾中份乡家湾等处之所所备者详细毕登并将前采访遗漏之三房支内之左路与吾族同一始祖者亦合修为一大宗焉更率家田寿宗分稿校对阅八月之久印刷已行完毕私心自喜先严之志事与如在之音容而謦亥若接矣谱牒成后祗曰尽心焉而已至于释回增美尚望后来继继承承于无穷
十六世孙春源自序
重修宗谱谱法序
谱之大法有二曰记事曰记生死记事所以彰先人事迹也记生死所以别亲疏远近也记事之法及于记行事之美恶可使后人发生警惕磨砺建树至记生死之年月日时仅供后人稽考而已世人修谱多忽于记事而详于记生死其义既狭吾殊不取吾所谓记事非指传序言也凡事之有关于世道人心者皆应罗列以记之如族之某人某年作何不幸事某年作何公益某年兴办教育全族某年遭何凶荒皆应简明详载勿讳勿失而于宗谱之后附一族大事年表一篇三十年一修谱即总核之既敬过去復励将来俾一族一家敦于风化普照于教育勤于农工力于慈善庶一族一家有所建树而谱之道勿失矣今吾族重修宗谱诸族望公举家严为领修吾虽日处祠中但以现任义教校务所羁不克料量于心慊焉惟暇时赞助家严清厘谱法举修谱之要以备后之修谱者参考而已
十七世孙家增敬撰

三修刘氏宗谱序
吾刘巷刘氏,起源于明朝初年。是时,乃尚古洪荒,王权更替,兵燹连年,民生凋敝,人伦无序。因明禄人口迁徙,一世祖志忠公负戴先锋神像一尊,由江西抚州之乐安紫溪,迁至合肥东郊建城乡元朝庙侧定居,自始重耕读,历维艰。迄今年逾六百,传世廿四,支衍十三,聚居于肥东刘巷、刘河湾、刘中份、乡湾、左路、文庄、詹家店等七片。因战乱饥馑之故,外迁全椒、繁昌、郎溪、当涂、芜湖等地族人,数乃不寡。吾族人丁椒葛,散居广远。据登记上谱测之。合族人丁逾万数之大,官至厅、处者有之,学富五车者众之,此乃志忠公之荫祚,先辈厚德之应照。
志忠公高瞻远瞩,衍至五世,乃立布谱,明辈序、别尊下,并琢磋《盛德光辉远……》二十字的字派。延至十一世,吾族先人有依字派命名者,亦有不依字派命名者,尊下同名,祖孙同字,紊乱无常,伦常乖舛;时至光绪戊戌年,瑞麟公文韬武略,首修家谱,克守字派,阖族道是,并增设后字派《经传典业……》十六字,同附《祥来云雨……》十六字为号。自此有依字命名者,亦有依号命名者。时隔春秋四十,民国二十六年,瑞麟之子向书,德重文博,约家族弟侄,议就二修大计,并将首修遗漏之左路支脉收族归宗。自此,吾刘氏家族合力空前,雄踞一方,令人仰慕。
时至廿一世纪,人展昆鹏之志,国呈龙虎之姿,千乘中华,五彩缤纷,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诸家姓氏均修谱牒、建宗祠。吾刘氏诸子焉敢等闲视之。二零零五年荷月,吾遂约见国品、刘彬、永楼、永表等人,坦诚己见,磋研集思,形成共识。并向全族人发出《关于重修刘氏宗祠、宗谱的倡议书》,同年八月二十日在五倡议人主持下召开五片负责人会议。刘巷之国前,河湾之昌明,中份之永钦,乡湾之昌义,左路之隆林出席会议。同时确定:五倡议人、各片片长、以及国伦、培山共十二人组成领导小组。后变更为理事会。刘捷任理事长。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在祠堂召开百人大会,并印发《刘氏宗祠、宗谱修建领导小组会议纪要》。以此规范三修活动之行为准则。为了广纳建言,群策群力,相继吸纳登宇、粗跃、家丰、家国、家展(去世)家中、家升、国志、国征、振国、国群、国奖、国举、国堂、国强、国修(已故)、培胜、经国、永忠、文昌、根思分别担任名誉理事长、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上述族人均能竭诚以赴、胸怀三修大计,或建言献策,或慷慨解囊。
吾族首修、二修之家谱仅乡湾、左路各珍藏一部,且受鼠啃雨淋,页损卷残,令人心碎。经精心修补合并、终归完美。此乃吾刘氏之经典,传世之瑰宝。因谱龄之高、纸质严重老化,难承考证之能事,遂经三校,缩印成十世卷,原貌无改,装帧如旧,堪称收藏珍品。印三十部,收执名单,保存规则,三修首卷有示。 詹家店成吾公后裔有丁三百余,因历史之故,未能归宗。据考证,其乃实属刘巷刘氏长房智公支下,经三修理事会议定,应予归宗。三修谱是对二修谱的承接。不涵盖首、二修之图表。三修谱之物点是《一支一图一表》,查谱不必跨卷。家谱乃一个家族的经典。二修至三修,时空跨度为七十二年,给承接登记带来一定的难度。望后世子孙把握四修时机,若能在二零五零年之前启动四修,吾等在天之灵也会欣然道贺。
三修谤共印二百三十八部,执谱人之姓名、住址、序号,列于首卷之中。
十六世孙 官名刘捷字寿煦
公元二零零八年岁次戊子孟冬于合肥
三修礼赞
盛世修史。国家的民族的历史不仅包括国史、方志,还包括家谱。家谱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欣逢民族改革开放三十年,政通人和,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人民安康,民间修谱联宗活动方兴未艾。我刘氏族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改革开放政策的恩惠,节俭持家,勤奋创业,少有所学,老有所养。族中有识之士顺时应势,积极倡议启动复修旧谱、续修新谱、重建宗祠三大工程。此乃我刘氏家族可喜可贺之壮举也。刘氏家族自民国二十六年第二次修谱迄今已逾七十余年。其间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丁的繁衍、流动、居住的分散,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修谱建祠工作作协之繁重、艰巨,不言而喻。以刘捷为理事长,国品、刘彬、永青、永楼、五倡议人及全体理事会成员,殚精竭虑,不辞劳苦,历经四年,大功告成,功德无量!参与采编人员不避寒暑,四处奔波,不计名利,甘于寂寞,焚膏继晷,潜心著述,其敬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感佩!全族上下,齐心协力,纷纷捐资出力,表现出刘氏族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感天动地!这一切汇集刘氏家族一笔可贵的精神遗产,值得传承弘扬。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抱山之水,必有其源。》刘姓是华夏量古老的姓氏之一。刘氏子孙人才辈出,为人类的进步奉献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彪炳史册、垂范后人的辉煌业绩。新修家谱,承上启下,记述了自二修以来我刘氏家族源流迁徙,族群分布,族规、家法、世系、世传以及传记等,展示了肥东青藜堂刘氏家族生息繁衍的一段自然过程。谱在手,彰往昭今。相信后人在拜读宗谱缅怀先祖时,会和我们今天在拜读老谱的心情一样,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为族中先辈有以瑞麟、向书为代表的精英、良才创造的业绩感到光荣、骄傲、自豪,受到激励、鼓舞和启迪。
民族之传统美德。此次修谱建祠过程,也=是近百年来我刘氏家族一次最广泛、最集中、时间表最长的宗族观念的传播、教化。它使族中几代人已经淡漠、淡忘的宗族观念得到激发和加强,族人不仅要使这一传统得以传承,吏要与时俱进,使这一传统观念得以升华、提高。事实上在人们的家族观念中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宗族》观,胸中的宗祖,往往只局限在一已一家的狭小圈子。其特征是竭力表现自我,炫耀于族,只能《族以我为荣》,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以至妒贤嫉能,压制、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种狭隘的宗族观,当然不合时宜,更是与社会制度以及与己发生根本变化的当今格格不入,应予摒弃。广义的宗族观要求我们必须把家与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相统一。家是族的一分子,是社会的细胞,族是家的扩展延伸,《五百年前是一家》,都是志忠公子孙,只不过不是《四世同堂》,而是《二十四世同一祠堂》,仅此而已,同祖同根,理应同同心同德,以自己的爱心、善心,包容全族,树立;《我以族为荣,我为族争光》的理念,族荣我荣,族耻我耻;族喜我喜,族忧我忧,人们互相关爱、互相支持,帮助,创造一个和谐、团结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成大器创大业作出大贡献,为族争光,为国效力。总之宗族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他把人们在时空中疏散了的亲情重新聚合起来,把长期以光大弘扬。它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却是我们今天创建和谐、文明繁荣、富强社会所必需的。
愿我刘氏家族,繁荣兴旺,人才辈出,象盛开的魏紫、姚黄,娇艳夺目,灿烂辉煌!
十六世孙 登宇字寿明
公元二零零八年岁次戊子孟冬
感刘捷公领衔三修即兴
十八世孙 刘彬敬撰
年近耄耋刘捷公,领衔三修志不穷。寝不安席谋韬略,食弗甘味建大功。愿作向书接力人,甘当牡丹一护工。祠宇谱牒抽新条,把酒临风慰志忠。
注:1。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语出《后出师表》
2.向书:二修家谱领衔人;
志忠:吾族一世祖。

三修谱收藏证书
缅怀先祖 光前裕后
有幸拜读家谱,吾刘巷刘氏家族自始祖志忠公迁至,已逾六百年,俨然已成合肥望族。清朝霜年虽无朝廷命官,但被誉谓《庐州名儒》的福庆公,却与朝廷重臣李鸿章、咸丰状元光绪帝之师孙家鼐、光绪进士江云龙、右脚昶和李正荣等到有着颇深的交往。其表现在瑞麟公创修宗谱时,他们都给吾《刘氏宗谱》撰写序文。更有祠内牡丹和《瑞兆期颐》寿匾为证。
据《肥东县志》记载,刘氏宗祠庭院内的两株牡丹是李鸿章进士及第为官后于一八五三年从洛阳购回赠予福庆公的。福庆公于一八六二年主持修缮宗祠时从自家园中移植于祠院。因李在就学时,常作文章请福庆公批阅指教。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另外,福庆公六十华诞时,李鸿章亲题红底金字“瑞兆期颐”匾额志贺。福庆公仙逝后,瑞麟公下福庆公之子向藜公创修宗谱时,李鸿章给《刘氏宗谱》亲撰盖序。
给吾刘氏创修谱撰序的第二位达官显宦孙家鼐,寿县人,咸丰状元,与翁同和为光绪帝之师。是北京大学的前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人,时任资政院总裁。孙在吾刘氏宗谱序文中称“修谱有五难……。余观刘氏之谱循名核实,继起有人,信乎!无五者之难,而深有合乎史法也”。
福庆公,中分人,属册公支下,虽未入仕途,但由提督军门李正芳保举享六品军功。创修谱牒赞文曰:“人遗子金满箱,公教子惟义方,有窦五嗣,有马五常,承先启后,不坠书音,老怀葛虆,肯构祠堂,绵绵瓜瓞,祭祀蒸尝”。
瑞麟公,河湾人,属和公支下,刘氏宗谱创修人。重修谱牒时,阚伯龙先生在《刘公瑞麟传》一文中赞曰:“近世道德沦亡,人心不古,惟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逐逐于功名,势利狗苟,蝇营不遗余力”。然而,“瑞麟公少读颖慧异常,迨秉笔为文,斐然彬然。乡人莫不谓其取青紫应如后芥。奈数奇履试不售,惜哉!公乃幡然改图,谓真学问者须从纪上做去,始可算踏实工夫。区区浮华系身外之物,我自有建树者”时什兵灭和蝗灾,更加清政官场腐败,故瑞麟公转而放弃追求虚荣为民务实。兴教、建祠、修谱、规范乡纪、纯正民风。府县示谕;“办理保甲赈济钱粮,捕蝗筑坝劝农桑,为民除患靖地方”享从九品待遇。
瑞麟公之子向书公,字寿泉,重修族谱于民国年间。被族人和乡邻誉谓:“梓里望人,能屈能伸,事理通达。排解乡事,片言化争。其周旋里党间,偶遇口角相争,一经折衷,则是非立判,无不欣然喜服的”。是时不愧为张兴隆乡南联坊联保主任。
然而,遗憾的是吾刘氏的一代才子德人都没有留下遗著,只有瑞麟公在创修谱牒中留有咏《牡丹》诗两章。更为不幸的是李鸿章赠予福庆公的寿匾在“文革”中亦被焚毁!此匾,五六十岁以上的刘中分村民都亲眼目睹过,谈起其匾,记忆犹新。
刘氏宗祠被《肥东县志》列为《文物胜迹》与包氏宗祠、李鸿章家庙等并列载入史册,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授予《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质并非祠堂的建筑豪华,而是祠内庭院两株牡丹的显贵。祠堂老屋承载着刘氏家族百年沧桑,呵护着百六十年的牡丹花茂盛开放。庭院牡丹,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文物。二零零七年已被合肥市政府列为《国家三级古树》,挂牌保护。
幸存之老谱实属苏式体裁之完本,堪称古体谱牒之华章。时到今日,已不再只是简单的家谱,而已属方志史学之文献,被《省古籍保护中心》列为国家级文献资料收藏。
为了让吾刘氏子孙永不忘记先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没有理由不维护修复好宗祠、宗谱,好让后世子孙有查谱寻根之本,祭祀祈福之地。
追昔抚今,吾辈当追随者怀其德,弘扬先志,慎思明辨,嘉后人,扬其精华,弃其陈腐,为民族振兴,家族兴旺,社会之和谐再创辉煌。
十八世孙 国品谨撰
公元二零零八年岁次戊子孟冬
关于重修刘氏宗祠、宗谱的倡议书
全体刘氏族人:宗祠,乃族人祭祀先祖,祈求福祉之宗庙;宗谱,乃族人血缘承接之大典,人伦秩序之依据。宗祠、宗谱,不仅包涵着一个家族的血缘之情,人伦之基,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九八四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就曾发文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及待发掘的一部分,与地方志、正史同等重要”。一九九零年我刘氏宗祠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肥东县志》史册。刘氏宗祠历经一百六十多年的风雨沧桑,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据史料记载,刘氏宗祠是由先祖庐东名儒福庆公、瑞麟公之父辈始建于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年)福庆公、瑞麟公重修于同治无年(一八六二年),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刘氏族人曾在祠堂内办瑞麟小学,解放后改为白华小学。院内甬道两侧红、白牡丹各一株,红曰:“魏紫”,白曰:“姚黄”。系李鸿章于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从洛阳选购,赠予刘氏先祖福庆公,以谢恩师导学之情。福庆公于一八六二年重修刘氏宗祠时,将二株牡丹由家院移至祠堂院内。一百五十多年来,红白牡丹日益枝繁叶茂,每年清明至谷雨时节,每株开花二百朵左右。如玛瑙,似碧坟,争芳斗艳,清香四溢,四方游客结队前往观赏。红牡丹还曾数度在隆冬开放,堪称奇观。然岁月无情,刘氏宗祠历经一百六十多年的风雨沧桑,现已破旧不堪,无法修缮。若不重建,任其破落,后世子孙将无祭祀之所,祈福之地。刘氏宗谱也逾七十多年未予续修,原宗谱也大多散失,仅存两部也已严重破损,及待抢修。老谱若不复制、新谱若不续修,我们的子孙将难觅先祖胜迹,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当今中华,恰逢盛世,政通人和,百业日兴,望全体族人,展示会终追远,齐心协力,慷慨捐资,为重修宗祠、宗谱出谋献计,各尽所能,以诏后人。
倡议者:刘捷 刘国品 刘彬 刘永楼 刘永青
二00五年五月
刘氏宗谱宗祠修建理事会
会议纪要
时间:二零零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地址:店埠郁金香饭店
出席人:刘捷、为国品、刘彬、刘永楼、刘永青、刘国前、刘永钦、刘昌明、刘昌义、刘隆林。
会议纪要如下:
一、增加为伦、刘培山、连同出席会议十人组成《刘氏宗谱、宗祠修建理事会》,刘捷任理事会会长,刘国品、刘彬任副理事长,其他同志为成员,实行理事长负责制。
二、修谱、建祠宗旨:老谱保持原貌邓以复制。凡入续谱族人,在文化、职务、职称享受的各种荣誉必须详述,以彰显刘氏家族人杰地灵。入谱不分男丁、女丁,体现计生国策及男女平等;建祠仍在原址,以老祠为蓝本,参照周边姓氏宗祠泊模式,增加新的内涵,原祠的厅扩进深、厢,增间数,适度提高,扩大天井院空间,使魏紫》、姚黄》两株牡丹更加丽人。石狮、石鼓、“功德碑”错落有序,屏扇伫立,祭厅肃穆,周围植以松柏,以昭刘氏家族万古长青。
三、资金捐集的对象及标准:男女同等,每人四十元,在职干部、职工、教师、离退休人员,捐资不得少于月薪标准,上不封顶,凡不捐者,不邓入谱;出嫁姑娘同样执行四十元标准自愿多捐者,享受下列待遇,出嫁姑娘年逾四十五周岁,不捐不究,自愿乐捐、多捐者同样享受下列待遇;凡捐款超过壹仟三佰元(含一千三百元)者,勒碑刻铭,并在续谱中列表昭彰,送新谱一部;凡捐款超过壹万元含壹万元)者,在新谱首卷以伍佰字左右撰文加赞或立传流芳,并赠复制老谱一部;家庭成员中如有一人不愿捐资,全家不邓入谱;个人捐资不能替代家庭专员的人丁标准。鼓励在外经商、务工、创业等族人,多捐多助,多多闪善,流芳千古。
四、捐资活动从河湾大会后便可宣传启动,截至二零零六年春节结束。
五、严格财经管理:实行开据收款,联单要打条领取,不得缺页漏号。收款登记同步进行。各片要相应成立由3-5人组成的理事分会。专人收款,收款一律寄存银行专户,片上不得坐支。越县、跨省外调要报请理事会同意,差旅从简,误餐定客,超标不补。建章立制,民主理财,竣工会审。
以上纪要,如须充实,可再拟细则。
刘氏宗谱、宗祠修建理事会
二零零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国档会字(一九八四)七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枯(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
家谱是我国宝贵产中亟待发气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以济经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又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搜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状况很不相称。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的内轻外重善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到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目录》。计划一九八五年底完成任务编纂工作,公开出版。为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博物馆、文管会、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知道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凡例,于一九八五年三底以前报送国家档案局。个别藏量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底报送。
特此通知。
国家档案局
教 育 部
文 化 部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
办社图函(二00一)二十九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曾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专门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一九八四)七号),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于一九九七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对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时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尚有大量家谱未能收入,特别是大量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未能收入。
二000年六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二家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推动全球中文文献资料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协调,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这是《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撰工作的继续与发展,它将大量增加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同时扩大收录范围并增加著录项目。《中国家谱总目》是中国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一顶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牒学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其意义深远。
《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采用“分头编撰,汇总审校”的方法每一会区确定一个负责单位为《中国家谱总目》的编委单位,由其负责该地区的家谱条目的编制工作,编委单位主要由部分省级图书馆和其它单位组成(见附件)。为了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文化馆等收藏单位,认真做好本单位所藏家谱条目的摸底工作协调好与所在区域藏谱机构的关系,积极协助〈中国家谱总目〉编委单位,按照《中国家谱总目》编撰工作的顺利进行。
文化部办公厅

赞(17)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安徽肥东张集刘巷刘氏家谱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