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刘国钧

刘国钧教授(1899~1980),字衡如,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先后担任过北大图书馆学系主任,北图分编工作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北大学术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委员会顾问等职。从1951年起,刘国钧先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任教,主讲图书分类、图书馆目录和书史等课程。刘国钧先生在图书学、目录学、图书馆学和哲学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是一位精通古今、学贯中外的图书馆学家,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家大院


刘国钧履历
1899年,刘国钧先生生于江苏江宁府(今南京市)。先生于1915年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学习,1920年毕业后留校图书馆工作。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哲学系留学,加修图书馆学课程,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兼文学院教授。1928年秋,在金陵大学文学院开设图书馆学课程,与李小缘、万国鼎等共同执教。1929年至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同时负责《图书馆学季刊》的编辑事务,还在北师大兼课。1929年1月,在南京金陵大学召开的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上,被选为大会执行委员。1930年,重又回到金陵大学,直至1943年,一直担任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兼文学院教授、院长。抗战期间,随金陵大学内迁至四川。1943年到兰州参与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建工作,任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委会主任。1944年国立西北图书馆成立,即任首任馆长,同时兼任兰州大学哲学系教授。1951年调至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先后任教授、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兼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图书馆顾问等。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刘国钧先生曾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反动权威而遭到批判。“文革”结束后恢复名誉,曾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

刘国钧学术成就
刘国钧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图书编目、中国图书史、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等领域有着突出的建树。他在编辑中华图书馆学会的《图书馆季刊》(1926年创刊号)时,提出刊宗旨为:“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他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事业可以分为五个要素(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深入研究图书馆事业可从这五个要素进行。他指出好的分类法应具备四个部分(系统表、理论的基础、索引、分类条例),分类目录应是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的工具等。这些观点在图书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1929年出版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因其创制叠见而被许多图书馆所采用,并与杜定友、王云五所编制的分类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三大图书分类法。他在1957年发表的《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因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法,对接并揭示出了新旧图书馆学的核心知识内容,因而成为新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经典篇章。1957年后,刘国钧先生的学术研究重点转入了图书史、图书分类领域,并写了系列的中国书史著作。他还在“文革”后期(1975年)率先介绍西方机读目录(马尔克),表现出开放的视野与伟大的预见。

刘国钧代表作品
刘国钧先生的代表作主要有《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年)、《中国图书编目条例》(1930年)、《图书馆学要旨》(1934年)、《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图书怎样分类》(1953年)、《什么是图书馆学》(论文,1957年)、《中国书史简编》(1958年)、《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1983)等。其学术论著的特点是逻辑性极强,善于说明事理并提升理论层次,给人以条分缕析的深刻印象。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刘国钧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