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史书和族谱对刘氏远祖世系的考证

关于刘氏远祖世系,因史实不足,没有很好的佐证,各地族谱也有很大杜撰臆测的成分,并不可尽信,因此形成了各家之说,至今尚未有确论,有见刘佑平先生《乐地寻根》中介绍。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在尊重家传谱系的情况下,参照史书和各地刘氏族谱谱系,采取尽量严谨、客观的态度加以论证,修弥已有族谱谱系的缺陷,以便制定相对更为客观、准确的世系,至于远祖的名讳不必拘泥,但史书出现的应该力求准确,大概的世代数只能尽量求准确,以示尊重和传承。

刘氏家庙


确定刘氏远祖世系,我想应先确定几个重要人物,划定这几个人物的代数,然后再参考史书和各地族谱来修订远祖世系。几个重要人物,也即我们刘氏的几位显祖,我想应该包括以下几位:源明、刘累、致禄、隰叔、士会、明(庄公)、远(申公)、阳(文公)、清(成公),确定远祖世系应主要确定他们的世代数。关于源明公,多数谱系都尊为始祖,但史书也难得到确认,但既然这么多谱系都如此记载,也不排除是从已消失的史书中得出,我想应尊重各地谱系,让刘氏始祖不缺位,这对于维护家族的尊祖情节和增强刘氏族人的认同感很有必要,如没有更进一步的史实,我想暂不争议为好,源明是尊为刘氏始祖。

田尾村刘氏宗祠


源明至刘累世系,各地谱系基本相同,尊刘累为十八世祖(香港《刘氏总谱》载为第十一世),我想仍尊重大多数谱系,尊刘累为十八世。远祖世系自刘累公后便出现了较大争议,各地谱系不尽相同,这里不对各地谱系评论,仅就我认为的世系进行探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杜预注:“(孔甲)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可以看出,当初刘累被赐封为御龙氏,他的封地就在豕韦,遂为豕韦氏。后来累公豢养的龙死掉了,便逃难至河南偃师,后人对于御龙氏和豕韦氏都不好用做姓了,便又复姓刘氏;成汤灭夏,大封圣裔,刘累后人再被封为豕韦氏。《左传》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后来又曾被取消封地,但商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姓的豕韦国,又复封刘氏族人为豕韦氏。《史记集解》引贾逵说:“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至周,再封圣裔,豕韦氏作为尧帝和刘累的后裔,又被封到唐地,后遂姓唐,又迁杜城,遂有杜伯,杜氏也有此生。

新宁刘氏宗祠神主堂


致禄,即杜伯,一说名献,在《国语.周语上》和《墨子•明鬼下》都有明确记载,在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也被记载,被周宣王诬杀,三年显灵射死周宣王.杜伯死后,子隰叔逃命到晋国,杜国遂灭。在各地谱系上基本认为是第57世,我个人认为也比较合适。隰叔,逃到晋国,执掌军队和刑法之类的官职,即士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各地刘氏族谱记载,杜隰叔生二子,分别叫做士J、士荐。士J字子舆,承父业,也做了晋国的士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记载:士J生子名成伯缺,成伯缺生子士会。五世其昌,家族的尚武精神和军事训练的延承,到了士会,便达到了一个高峰,史书有很详尽的描述,此不赘言。如果尊致禄为57世,则隰叔58,士葳59、伯缺60,士会61世,则这几代世系确有史书佐证。

士会


士会当世时,因晋国王位传让,发生了不测,士会逃到了秦国,后来虽又返回了晋国,但仍有部分后裔和族人留在了秦国,留在秦国的又恢复姓刘,因没有了爵位,便流为平民,世系因此也难有确切的名字可以传载,后代世系也多舛误,出现了各种版本。自留在秦国复姓刘,至迁到魏国成为大夫,史书记载的有《新唐书》中“十世孙获于魏”的记载,据我的认识,是这样的:刘姓在秦国并没有特殊作为,没有能在史书留名,在战国混乱的局面中,因为特殊的机缘――“获”于魏,到底是被俘还是其他原因,竟然做了大夫,这里对此不做考评,仅就世系作断。《新唐书》中还有关于明(庄公)、远(申公)、阳(文公)的记述,我认为获于魏的是申公远,为士会的第十世孙,即第70世,远公做了大夫,尊其父为庄公(即明公,古代一般有追封制度),是为第69世,远公生文公阳,阳生成公清,世袭大夫职,因秦国灭魏,逃至离大梁(开封)仅300里余的丰县,从清公子荣公家资富有,慷慨施舍,可知当为大夫门第所积累的财富,所以清公应为第72世,荣公为73,执嘉公为74世,邦公为75世。

赞(5)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史书和族谱对刘氏远祖世系的考证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