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千岛湖刘姓
供稿人:刘水平
联系人:刘长东老师135 8833 1230
在文昌镇,有一个貌似被边缘化的行政村。虽然它距离镇政府驻地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但是由于山水的阻隔,通村道路必须绕行22公里才能到达。不仅如此,到达之后的终点则是路的尽头,更无他路相连。如果你不是有事专程前往,估计一辈子也不会造访这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
它就是——光昌边。一个“边”字似乎在冥冥之中就注定了它地理上的孤寂属性。如果用“偏僻”一词来形容这方水土,应该是毫不为过的。更有意思的境况是,他一度还曾在淳安的行政区域图上消失过。从杳无人烟到拾掇成村,前后历时五年。
1959年,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原光昌村渐渐地被淹没于水底。1960年2月,光昌全村156户,676人,成为淳安29万移民大军中的一支队伍,被迁移到金华石门垦农场。故土空余山水,光昌村就这样暂时消失了。
然而,过惯了衣食无忧舒适生活的光昌人,到了异乡却安定不下来。一是生活环境不适应,称之为”水土不服”;二是生产方式不一样,称之为“耕种不利”。于是到了1961年,有98户,408人,走上了倒流返乡之路。他们在老家村后的山塆坡地上,搭蓬而居,开启了筚路蓝缕、重建家园的艰苦历程。在此期间,政府经常派员到村做思想工作,动员倒流户再度移民。直至1965年,有60户,288人,转移到武义县桃溪坦公社。剩下的38户村民坚守不出,才先后垒泥墙建房,稀稀拉拉地形成一个村庄的样子。次年,设立新安江区光昌公社光昌边生产大队。
由于是倒流返乡移民所形成的村子,在政策层面上有悖于当年国家的移民安置方式,因此光昌边人自知自明,心有余愧。在长达数十年的村庄复兴过程中,基本上凭借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并没有过多地依赖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他们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这块土地,在浅塆改田,以解果腹之忧;在缓坡种树,以缓日用之需。他们自制小渔船,泛湖捕鱼以改善伙食,走亲访友时则用渔船以济交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才陆续争取到政府在交通方面的资金投入,开通了通村公路,而那种交通闭塞的状况,已历经了四十余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果广义地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国民身上,是恰当不过的。如果微缩到光昌边的村民身上,我相信他们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因为他们的创业历程,从富庶到贫困,从流离到回归,从失散到聚集,从失望到希望,从迷茫到安定,从落后到富足,所有的生活果实都是用泪水和汗水浇灌而成。幸福二个字,在光昌边人的词义里,会有更多的酸楚情感解释。
事实上,历史上的光昌却不叫光昌,而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林兰。也许,在建村之初的宋朝,龙川令刘懋昭初来乍到这里的时候,周遭的山崖上到处都是盛开的林兰花吧?要不然,怎么会以花卉之名作为村名呢。
植物名作为村名,只不过是猜测而已。数百年前,是什么因由和理据将林兰二字赋予在这个地方,没有史料的记载,岂容妄自揣测?所谓历史不允许假设,“林兰”地名的来由既已成谜,就让它谜一样地存在吧。
遗憾的是林兰古村今已沉没于水底,在新安江水库没有形成之前,这里是东源港流域的一块富庶之地。不仅山川秀丽,而且林茂粮丰。
据《林兰刘氏宗谱》记载,早在西晋永嘉年间,清河王刘庆五世孙刘蒜,因避王室乱,改名易姓,自称金三,自河南唐邓河白水村,隐居于歙之东乡林兰。后因迁延不果,复姓为刘,返归故里。
无独有偶。东晋元帝时期,王敦谋乱。丞相刘球之三子刘光禹因避仇杀,亦暂隐于林兰,居未几而返。
从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来看,林兰这个地方,似乎成了刘氏先人临时的政治避难之所。
到了宋朝,龙川令刘汉致仕归养,复迁林兰。刘汉这一次到来,并不是避乱或避仇,而是来定居。他明白,先祖刘蒜和刘光禹之所以把林兰选为避世之地,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淳安古称千峰之郡,人口嫌少,交通阻塞,战乱延之不及,宛若世外桃源。居此以作繁衍生息之计,应该是不二选择。
事实上,林兰古村确是一个好地方。他位于富强溪东岸,田畴广袤,山水俱佳。《林兰阳图引》赞曰:“桐山苍苍,印水泱泱;北浮黛石,东至蔗岗;光华掩映,氏族繁昌;人烟稠密,藜阁辉煌;苗分汉胄,派衍银潢;流芳奕叶,环佩琳琅。”
林兰古村,地形近似圆形,俗称“铜锣形”。前有九大朝山,后有十大靠山。周遭有林兰十景,分别是:铜山列屏,玉石呈印,双塔凌云,三台插汉,戏狮拱户,舞象排衙,魁星献斗,尚贵遗踪,金园古迹,兰皋足景。其中《兰皋足景》诗云:
东源佳丽汉宫秋,白水青溪草色幽。
印石千秋浮下塔,铜山一柱抵中流。
三台雾变原宗鲁,五岳云深却寿刘。
更有魁星当面立,钟灵毓秀几为俦。
村中原有刘氏宗祠,五开间三进两天井,气势恢宏。祠堂门口有将近五亩地的广场,八支龙灯可同时挥舞。村中有古水井三口,民舍鳞次栉比,田地环绕着整个村庄。水口铜山脚下有文昌阁、桐峰庵、五圣殿、土地庙、桐山亭等古建筑。村前溪畔有水碓两座,舂米、磨粉,日夜不停。林兰庄因地势平坦,田地面积较多,加之水利设施完善,旱涝保收,属东源港腹地产粮大村,被誉为“林兰大粮仓”。
由于林兰庄位于东源港中游,周边村庄均为产粮大村,且距县城较远,因此,历史上淳安官府曾设官仓于此,以利于常年就地直接受纳皇粮正租。于是,附近一带的乡民,就把林兰俗称为“官仓”。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扰境,淳安各地生灵涂炭。清军剿之不力,乡民自发组织众志、全胜二局,以抵御匪军侵扰,“官仓”林兰庄村民加入民团者甚多,后因寡不敌众,战死者数以百计。
同治年间,西匪尽平,官府着手嘉奖有功于斯役的团体和个人。谓“官仓”村民英勇有为,光复故土有功,乃以“官仓”同音之“光昌”定为村名,意喻“观国之光,云仍炽昌”。
光昌村民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其最著称的是“三潭放生”。清朝康熙十四年,刘氏族人定下了永久放生规矩。境内的印石、石壁、桐山三个水潭,严禁捕捉鱼类。同治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知县姜卓为严禁事“发光昌边实贴”,并立碑示禁,以儆效尤。
告示云:“钓饵莫投,泽国俨同乐国;网罗不入,水乡即是仙乡;彼生灵既得安全,尔居民亦当获福。”
三百多年前,光昌的老祖先就有这种生态保护意识,实属难得之善举。
有趣的是光昌边刘氏族人中在历史上曾经出过一个机智人物,名叫刘二,绰号“乱唔嘴”。他足智多谋,嫉恶如仇。其惩恶扬善之举,堪比徐文长,类同童友梅。
关于刘二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巧戏刁婆”和“智惩恶棍”两个故事最为脍炙人口,在十三都一带流传不衰。
时过境迁,光昌边从水下来到了岸上,很多美好的事物,已经随着岁月老去,逐渐成了薄雾和云烟。但是,山川仍在,往事如酒,经过时代的洗濯,光昌边以新的面貌和新的业态呈现出来,也是另外一种“柳暗花明、由衰及盛”的欢喜。
如今的光昌边是一个集果园和渔村为一体的风情小村。村前是宽阔的千岛湖,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新颖的民居耸立在优美的湖岸上,给人以度假天堂的感觉。桔子、柚子、枇杷、青枣、板栗、山核桃等各种果树散布于村庄周围,用视觉传递着丰硕的意象。困扰光昌边人数十年的“贫困”二字,已经被光昌边人勤劳的“橡皮擦”擦得一干二净。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民宿业在光昌边蓬勃兴起。“孤僻”的环境反而成了新时代旅游的卖点。渴望远离尘嚣的城里人,陆陆续续来到光昌边,采摘、垂钓、休闲、养生,体验着各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不经意间,这里成了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去年年底获悉,自330国道丰茂半岛连接线至光昌边,要新修一条通村公路,阻隔光昌边出行的高杨岭以隧道贯通。这样一来,光昌边将彻底从“边缘”和“孤僻”之中解放出来,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即将到来!
光昌边村歌唱得好:鸟语花香地,湖岸美如绸,水色连天碧,画舸天上走。旦坪山儿高,林兰庄儿久,杨岸春风来,光昌有奔头。
联系QQ:123881130@qq.com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