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新四军将领、安徽军区副司令:刘奎

刘奎(1910—1979),江西省吉安县人。 刘奎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4岁时父母双亡,成了孤儿。

刘氏不忘过去不惧未来头像


刘奎生平
民国17年(1928)参加湘南游击队,走上革命征途。民国18年(1929)2月加入共青团,两年后转为中共党员,历任红军战士、排长、连长、新四军军部参谋,皖南游击队队长,皖南沿江纵队队长,苏浙皖赣边区副司令,皖南军区副参谋长。
民国19年(1930),红军攻打长沙时,刘奎任主攻排长,战斗中,手臂被打穿,左脚腕被炸伤。民国20年攻打吉安时,刘奎任通信排长,率领一个排参加主攻战斗,首先攻入吉安城。民国22年(1933),任红军游击队营长,攻克衡州。翌年,任江西古烈游击队队长,参加红军第四、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先后两次身负重伤,一次下嘴唇被弹片炸豁;一次后颈肌肉被打穿,伤势过重被送进湘赣红色医院救治,伤愈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民国26年(1937)10月,国共两党实行合作后,刘奎在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一营任连长,后任二大队四中队队长、工兵队队长、军部参谋。“皖南事变”后,党组织决定皖南新四军全部突围到江北,挑选刘奎留下带领两名受伤的同志在地党组织领导下,坚持皖南游击战争,扩大革命力量。刘奎毅然表示,有我刘奎在,皖南的斗争,烽火就不会熄灭。5月,在泾(县)、旌(德)、太(平)交界的朱家坑正式成立中共泾(县)、旌(德)、太(平)中心县委游击队,又称“黄山游击队”,刘奎任队长。这支只有8人、2支半枪的革命武装不断壮大,活跃在皖南山区。7月9日,刘奎率领游击队,攻打旌德镇庙首乡公所,首战全胜,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下半年,皖南游击队发展到30多人,并设3个班。刘奎带领1个班来到太平境内谭家桥一带开展工作。结识谭家桥人李明。此后他们并肩转战于太(平)、歙(县)、黟(县)、休(宁)一带,在枪林弹雨的革命征程中,两人情谊相投,互相关心、爱护,不久结为夫妻。游击队在刘奎领导下,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先后攻打了旌德大礼村、泾县榔桥、歙县的呈坎、上丰,太平谭家桥、龙门等国民党乡公所,狠很打击了国民党地方顽固派,并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封锁和围剿。民国31年(1942)夏末,刘奎等皖南游击队领导人到江北向上级汇报工作后,在铜陵张家桥遭遇日军,刘奎与警卫员周义富将日军引向自己,英勇还击。子弹打光后跳进水塘隐蔽,日军借朦胧的月光用刺刀在草丛中乱刺。周义富用身体挡住刘奎,被日军活活刺死。刘奎腰部、胳膊中弹,仍顽强地找到铜陵孙家荡地下党秘密联络点。第二天,一位“土郎中”用剃头刀和鸦片膏为刘奎腰部作了取弹手术。民国32年(1943)11月3日夜,一叛徒开枪杀害熟睡中的游击队员,刘奎身中两弹,他用指硬是将弹头从肉里抠了出来。这时,叛徒已带领敌人包围上来,刘奎为掩护其它同志,毅然开枪打死几个敌人后而暴露了自己。敌人大呼:“活捉刘奎!”刘奎翻身滚下悬崖,昏迷过去。突围的同志找到刘奎,将他转移到黄山兴尖岭猴子洞,养伤30多天,伤口才愈合。民国35年(1946),中共皖南地委领导的游击队发展到800多人,成立了沿江纵队。民国37年(1948)沿江纵队发展到2000多人。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刘奎身经百战,先后9次负伤,可谓九死一生,每次都以惊人的毅力与死神作斗争,凭着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地活了下来。“打不死的刘奎”的誉称,威震皖南。
建国后,刘奎先后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国防工办主任、党委书记,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安徽省国防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9年8月1日,刘奎病逝于合肥,享年69岁。
1980年8月1日,安徽省军区遵照刘奎“回到第二故乡太平”的遗嘱,将骨灰安葬于太平革命烈士陵园内。

赞(0)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新四军将领、安徽军区副司令:刘奎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