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华盖真人刘若拙及其刘若拙墓简介

刘若拙(约898~?)号华盖真人,唐宋间人,自幼在罗浮山出家入道,拜师李哲玄的师兄青精真人为师。五代道士。巴蜀(今四川)人。后唐同光二年(924)自蜀来崂山,在今崂山钓鱼台附近建驱虎庵,修道练武。

刘氏星空头像


刘若拙简介
因他勤学苦练,深得道教内外双修的真谛,二十余年后,道成始云游各名山,于后唐同光二年东至崂山寻访师叔李哲玄,因师出同门,又相交契合,见崂山环境幽静,很适合清修,遂留在崂山。
初在太清宫南侧独自修行。当时崂山里猛兽较多,时常出没伤人,刘道士勇驱虎狼,为民除害,山民为他所居的茅庵赠匾“驱虎狼庵”,后人简称驱虎庵。
李哲玄去世后,刘若拙入主太清宫成为道长。

刘若拙贡献
修建太清宫、新建上清宫、太平宫。
正如陈抟老祖的推算,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此时他不仅想起了当年在华山的经历,同时也想到了同行的刘若拙,于是召他进京。时隔三十多年,朝堂上的赵匡胤已是须发斑白,而他眼前的刘若拙却是童颜鹤发,这让他心中无限感慨。两人谈玄论道,赵匡胤感到收获颇多,于是想让刘若拙留在京城,帮助自己延年益寿,但刘若拙无意于闹市,赵匡胤见挽留不住也就不再强求,而是下令出资在崂山兴建新的庙宇,由刘若拙全权负责。离开京都回到崂山,刘若拙将太清宫原有建筑修葺一新,又新建了上清宫、上苑宫(今太平宫)。经过这番修建,崂山道教名声大振,四方道众纷纷来投,兴盛空前。宋代道教所辑的《洞天福地》一书中,将刘若拙的两处馆院分别列为第六、第七福地。
上苑宫建于仰口湾畔的上苑山下,此处为刘若拙的修行之处,刘若拙为其定名“上苑”是取意皇上赐建的宫苑。但此宫建成时,赵匡胤已经不在人世,他的弟弟即位后更年号为“太平兴国”,名字也随之改为“太平兴国院”。刘若拙建起太平兴国院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在那里静修,后因来访者日渐增多,为求清静,晚年一直驻居即墨。《皇朝通鉴》称其“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轻疾。每水旱,必召于禁中,设坛致祷,其法精审”。

刘若拙评价
宋太祖赵匡胤敕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对道教有浓厚的兴趣,听闻刘若拙修道高深,便召他入京与其谈玄论道,敕封他为“华盖真人”。

刘若拙生平
《太清宫志》记载:“五代时,后唐同光二年甲申(924),道人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访李公守中子,相谈契合,遂留住焉。”
曾于太清宫南麓建一庵,供老子像。
因其时崂山多虎,遂起名“驱虎庵”以冀辟除。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朝廷主管道教事务的右街道录何自守坐事流配,赵匡胤素闻刘若拙之名,于是召刘若拙入京任左街道录,敕封为“华盖真人”,让他肃清道流。
《皇朝通鉴》称其“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矫捷。
每水旱,必招于禁中,设坛致祷,其法精审”。
数年后,刘若拙坚请回山,宋太祖只好放其重归崂山,并拨巨款资建上苑宫作为刘若拙的道场,同时重修太清宫,新建上清宫为其别院。此为崂山太清宫受敕称宫之始。
上苑宫建成后宋太祖已驾崩,其弟太宗继位,改元“太平兴国”,故上苑宫亦随之改称“太平兴国院”,又称“太平宫”。
明黄宗昌《崂山志》中说刘若拙“丹颜皓首,不自知其年,衣弊衣,取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炉,夏不扇。一夕端坐化去,神色自若”。

刘若拙墓
刘若拙墓,建于北宋,元、明两代曾重修,保存尚好。刘若拙,晚年亦往来于即墨城东门外之高真宫布道讲经。宋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年)腊月,刘若拙逝于即墨,据《崂山志》载,刘若拙死后,其徒择地葬之,墓在高真宫前。
刘若拙墓,现位于青岛市即墨东关小学(即高真宫旧址)院内,墓高约1.5米,直径约4米,封土呈圆锥形。墓前立石质墓碑一座,碑阳镌刻楷书“明万历二十年八月一日”,正中为“元敕封华盖刘真人之墓”,下款“即墨知事阁关中李奎立”。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即墨城中的,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刘若拙全权负责,宋太祖赵匡胤斥资修建了崂山最古老的道观之一上清宫(原名上宫)和太平宫(原名太平兴国院)。

刘若拙墓碑遗址
刘若拙墓址位于青岛市的千年古县即墨,今即墨东关小学(即高真宫旧址)院内。即墨市地处北纬36°18′—36°37′,东经120°07′—121°23′。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濒黄海,南邻青岛市之城阳区和崂山区,西邻胶州市和平度市,北接莱西市和莱阳市,东北与海阳市隔海相望。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华盖真人刘若拙及其刘若拙墓简介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