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镇是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下辖的一个镇。别名:路溪,路溪古建筑群尤为出名,省市文物专家多次到镇考察,古建筑群总体装饰豪华,雕工精细,可称艺术上品,古建筑群已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仰山文塔、双石门、庙背古松同样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路溪制锡工艺被列为省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塘村被列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一、导言
莲花・路口(路溪)刘氏宗族开基祖名仕淑,字佩以于元朝末期至正年间,从现今安福县所辖的循化乡萦陂村迁徙至此,先落脚在路溪东北面一个山坳里,名叫北塘的地方,随后其三子祥可再从北搪移居到路溪东面视野开阔,地势平坦的仰山,最后搬迁到路溪(约三百年后改名为路口)安居乐业。此乃路口刘氏三迁定乾坤。路口(路溪)刘氏从开基立业到现在,六百余年(公元1340~现在)孕育了三十代,人口繁衍壮大为近万人。居住地扩展到周边新建多个村落,现已稳定为四大八小个自然村(四大自然村是:路口村、街头村、庙背村、湖塘村。八个小自然村是:大元山村、松山下村、南岸村、汤家坊村、铜坑村、石门山村、枫冲村和瓦屋里村)。路口(路溪)刘氏宗族,无论是户籍数、人口数、还是行政村数都是路口镇的主体,这样的同宗群体在莲花本邑,在周边邻县百里地之内都是少见。它的发展壮大,似乎印证了在路口刘姓人中曾广为流传的‘路口路中心,柳败刘来兴’一句话,这话据传是仕淑迁徙到路溪之前某天一位老者(仙家)途经路溪时丢下的纤语。
作者应“江西刘氏总联谊会”网络新闻部部长书平先生之约,依据本人获知的路口(路溪)刘氏族史史实与现实撰写的几篇文章推介路口(路溪)刘氏宗族。
“莲花・路口(路溪)刘氏追本思源”。文中以清晰的线条自下而上溯源,勾勒出路口(路溪)刘氏源于何人、何处。公元一九四九年之前(即俗称解放前)路口刘氏几乎家家户户的家神正中都会写上‘本门沛丰刘氏’的字样。在刘氏之前加沛丰,即沛丰是路口刘氏的源头。文中追本溯源证实:路口(路溪)刘氏乃刘交后裔。刘交系汉高祖刘邦的四弟,封汉楚王,出自现今江苏省辖丰县金刘砦(古时称为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金刘庄)。
“路口(路溪)刘姓人”。以清朝安福学者梁学源在其应路口刘氏某君之请所撰写的《路溪文塔记》为据,探索路溪刘氏孕育并生生不息的内因,外因在另一文中叙述(见“路口简介”)。
“路口刘氏宗祠”。介绍元朝至正二十八年,农历戊申年(公元一三六八年)始建的路口“刘氏宗祠”和公元二零零四年(农历共和甲申年)重建的路口“刘氏宗祠”。
“路口概况”介绍路口(路溪)刘氏生存环境和人文景观。
“路口老街和路口祠堂”。路口老街是与路口刘氏息息相关,曾是路口刘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古今路口人与外界交往的一扇门户。路口中刘氏的大自然村解放前先人建起的祠堂少说也有上百憧。这在莲花县辖域也是首屈一指的。
二、莲花路口(路溪)刘氏追本溯源
古训:‘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寻根觅祖是人生的一种探索和追求。
路口(路溪)刘氏宗族,公元一九四九年之前(即俗称解放前),几乎家家户户的家神正中都会写上‘本门沛丰刘氏’,意即沛丰之地乃我族的发源之地。
路口(路溪)刘氏溯源应从近源和远源两部分来叙述较为清晰。
1、路口(路溪)刘氏近源。
据“路溪刘氏宗族谱”和有关刘姓史书、史料记载,路口(路溪)刘氏开基祖仕淑,徙自安成萦陂(安成为东晋的一个郡,地域管辖现今安福,永新,新余以西等地),仕淑系刘慈的八世孙,刘慈又是刘祥的十一世孙。
仕淑至刘慈是近源之一,其脉络列表于下。
刘慈(自今永新中村返迁至萦陂)→坚→德承→琼→振佩→原翁→洪→仕淑,共八世。
刘慈是三兄弟中最小一个,两位兄长刘烈、刘忠业举尚可,唯刘慈业举不第,好游山水,当其游至武功山时,即定居于山下的萦陂之地。
所谓刘慈返迁安福一说,是因为刘慈上溯十世,其祖刘祥偕侄承崇自今安福严田下村迁徙并定居于今永新中村(“路溪刘氏族谱”云:刘祥居禾川义山、中村与义山是否同地不同名,未考)。
刘慈至刘祥是近源之二,其脉络列表于下。
刘祥(自今安福严田下村迁徙至今永新中村)→承贵→志→景宏→煦→素→沔→珙→化→道源→刘慈,共一十一世。
综上可知,路口(路溪)刘氏的近源源头为刘祥居永新中村,从刘祥起算至仕淑,共一十八世,虽辗转多地,但仍属安化郡所辖。
2、路口(路溪)刘氏远源
路口(路溪)刘氏远源, 刘祥上溯到刘遐,再从刘遐上溯到刘交,也是远源两段。
刘遐何许人也,何以成为今安福刘氏一派之始祖,细说如后。
《晋书》列卷第八十一卷、《宋书》、《南史》、今安福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沪潇人家”(上)均载有刘遐的传记或事迹。今择《沪潇人家》所载,以响读者。刘遐,字正长,广平易阳人(今南阳),祖父伯陵晋陈留太守。父为司徒太保椽南阳刘父,封平邑候。母魏华存,字贤安,山东任城魏氏,道教上清派开山祖师,举于湖南衡山,修道飞升(逝世)。吏刘璞,字道脱,为司空瘐亮司马,宦余从遐母修道而终。刘遐生有二女,名刘w,刘。从祖母修道,(路溪有其行迹,后当地将二女停留之处叫二分银—-二妃人之偕音,建有“真仙古祠”纪念)。育有二子,名刘肇、刘启。路溪一脉乃刘启后嗣。
刘遐,官陶太尉,从事中郎,安成太守。任太守时立家于今安福县平都城南门铁冶巷,后祠家于安福北乡笪桥。太守任期满,辟克北申郎将,兖州刺史。同陶瞻,苏俊隋晋明帝讨王敦党有功,封泉陵县公。食邑一千二百户,进使节散骑常待,监淮北诸军事。夫人邵氏,骁勇善战。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卒。葬安成寒水坳五更塘。刘遐,安成笪桥始祖(今安福刘氏一派始祖)。
刘祥至刘遐为远源之一,其脉络列表于下。
刘遐(自广平易阳迁徙至安成平都)→刘启→岱→市→ 乔→彦→德杰→时济→秦→延→铨→行恕→性→宾→朝宾→敏→守文→逊→赊→刘祥,共19世。
刘遐再上溯,即到路口(路溪)刘氏远源源头—刘交,居彭城。
刘交在众多的汉家刘氏藩系中,由其开创的楚藩王族是排行最小的一支,但也是最杰出的一支。这个家族人才辈出,产生了最著名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且人丁兴旺,后裔繁衍极盛,当今天下刘氏中十之二、三都是刘交的后裔,多以彭城为郡望,以天禄、藜照、藜阁,彭城、沛国为堂号。
楚藩王开基祖刘交,是西汉太上皇刘的四子,是汉高祖的同父异母兄弟。
年轻时刘交与刘邦不同,好读书,多才多艺,且有大志,但思想与刘邦相近。因为深得刘邦的信任与宠爱,刘邦斩蛇起义之后,独让刘交跟随自己打天下,在开创西汉王朝刘交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朝缔造者之一。入关后受封为文信君,汉家王朝定鼎之后,汉高祖六年,分封天下,刘交受封为楚王,定都彭城,因而刘交是此楚藩王族开基祖。
刘交生有七子,分别是辟非、郢客、刘礼、刘富、刘岁、刘艺、刘调,路口(路溪)刘氏乃休候刘富之后裔。
刘交在位二十三年,卒,因太子辟非早逝,故由次子邳候郢客接续(楚)王位。
刘遐至刘交远源之二脉络,列表如下。
刘交(自沛丰至长安再徙彭城)→刘富→辟强→德→向→场厚→节→昌→浚→毅→震→表→琦→铉→伯陵→文→刘遐,共一十八世。
综上远源一、二可知,在路口(路溪)刘氏远源共计三十五世。路溪刘氏开基祖为刘交五十三世孙。若从今安福笪桥始祖刘遐起算,则仕淑为刘遐三十六世孙。
再进一步将以上的四表综合,得出汉楚天潢派衍代至路溪肇基简明表。
为世系完整起见,应在此文中将路口(路溪)刘氏始祖仕淑后裔的概况作一补充。
仕淑有四子,良可、清可、祥可、仁可。整个路口刘氏后裔均为祥可所传。祥可有三子,靖远、以敬、以巽。以敬无传,现路口称作东房嗣孙的刘姓人。出自靖远。东房人口繁盛,居住地从路口扩展到庙贝,再从庙贝扩张南岸,湖塘,又进一步移居到路口附近,形成新的村落。现路口称作西房嗣孙的刘姓人,均出自以巽,居住地也从路口扩张到街头、松山下、大元山等地。
3、汉楚天潢派衍代至路溪肇基简明表
刘交(自沛丰至长安再徙彭城)―刘富―辟强―德―向场厚―节―昌―浚―毅―震―表―琦―铉―伯陵―文―刘遐(自广平易阳迁徙至安成平都)―启―岱―市―乔―彦―德―杰―时济―秦―延―铨行恕―性―宾―朝宾―敏―守文―逊―赊―刘祥(自今安福严田下村迁徙至今永新中村)―承贵―志―景宏―煦―素―沔―珙―化―道源刘慈(自今永新中村返迁至萦陂)―坚―德承―琼―振佩―原翁―洪―仕淑。
三、路口刘姓人
几经岁月轮回,今天人们看到了一个东南面以禾山—石门山横亘为屏,西北面有武功山—泸峰为障,长约百公里,宽不足两公里的窄长走廊里,生活着他姓无可比拟的,集大、小自然村十余个的刘姓大群落――的路口――一个已繁育了二十六代刘姓人的路口。
为何路口刘氏在开基后六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子孙绵延?为何路口刘氏宗族总为他姓多于褒而寡于贬?清时安福学者梁学源在其所撰《路溪文塔记》中的话,对路口所以孕育了刘姓并发展壮大作了较为精辟的诠释。学者指出路溪“山水环抱明秀,原田广衍,弥望皆沃壤。处乎是者可以原其生而适其性。又其父兄能礼让相教,其弟子秀外惠中,恂恂谨饬,微此塔,刘氏其子有不兴者哉?”由此可知,路口刘氏人丁兴旺,家境殷富的外因是路口自然环境,然则重要的是生存在这一并不显优雅的自然环境中刘姓人有其自身特点。
路口刘姓人勤劳俭朴,具有开拓精神。学者说“弥望皆沃壤。”的确,学者的眼前,看到的是良田沃土,但那是刘氏祖先在经历长达三、四百年后艰苦创业,开田拓荒,苦苦经营,与天斗、与地斗、与虎狼虫蚁斗,将荒芜之地几经改造改良展现在学者面前的情景。路口古时叫路溪,路口缺乏汹涌澎湃的大江大河,只有无数潺潺流水的小溪,溪边路,路旁溪,也许藉此地的路和溪的特点,定名叫路溪。几百年后何以改溪为口?这“改”显现了当年路口刘姓的智慧,因为人们看到商贸会给路口刘姓带来比农业更多的财富,通过多少年的商业往来,路溪成了两省四县的五路之口。更发达的商贸活动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建立“路口墟场”。刘姓族人与庙贝商贾,远从攸县黄土岭墟场抓来一把土,经焚香跪拜之后,泥土撒在了东靖公祠坪里。“路口墟场”随即名扬四方。街头刘姓人丁发达,田少人多,四季的收成不足裹其腹,但街头刘姓人未坐以待饿,他们以自身特有的锡制技术和锡制工艺,成年累月锡担在肩,走乡串村吆喝,足迹遍及邻省邻县。技艺精湛为人称道,街头刘姓人也赚得个金银满盆、腹饱家业也兴旺。
路口刘姓人“恂恂谨饬”,不以人多势众,却崇尚“和为贵”。路口镇有几十个自然村落为他姓居民,刘姓以其恭谦谨慎,与其友好相处,从未听闻械斗与闹事,相反,刘姓人与其攀亲结戚,礼尚往来。路口刘姓还敞开胸怀,接纳外族,从樟树来的罗家到湖南来的李氏人,落户路口,融洽相处,无一不称道路口人的诚挚与开放。
路口刘姓人“秀外惠中” 、“礼让相教”,崇尚耕读。学者说路口刘氏子弟容貌秀美,资质聪颖,是一种溢美之词,但“礼让”做人是路口刘氏人世代相传的美德,父辈践行以礼待人,也以礼教育儿女,在路口刘氏人的厅堂,过年总贴有一副写有“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的堂联告诚子孙:农耕至上,入士至上。商家在柜房也贴有“温良恭谦让,仁义礼智信“的对联,路口刘姓人总抓住一切机会,教诚自己也教诚子女做人的基本道理。
路口刘姓人念昔先人,崇尚建祠立庙。(见“路口老街和路口祠堂”一文)
除以上剖析清朝学者所指出的路口刘姓人之所以‘原其生适其性’的特点之外,从路溪刘氏开基到发展壮大为占路口镇总人口约三分之二来看,族群执着同居一地应该是其最为显著也最是推动人口发展的特点。纵观路口(路溪)刘姓,整个宗族群居在四大八小自然村,开基仕淑之下分两大支系:东房祖和西房祖。这两大房各自发展为已支的数个单一自然村,或者说自然村内没有东西两房混居,自然村内属单群的同脉族群。再细看自然村这一大群体,例如庙背村形成自然村之前是始资勉,资勉下两代为四子,遂分别为长、二、三、四房。每一房(除二房到南岸村开基之外)独立一隅的居住格局,就形成今天刘姓五腹之内的血脉亲人毗邻而居的群居现象,且代代相传。路口刘姓人的群居习性为其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譬如同脉亲人居住在一起可以互帮互助,同舟共济,在中华传统文化礼仪的熏陶下,群居的血脉亲互相尊重和保护,这种自然的和谐氛围为人口的繁育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这里还要补充一句,路口刘姓人有言‘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旧社会路口刘姓人外出行伍的人非常少,伤亡就少,因而路口刘姓人人口总是呈正增长。
四、路口概况
1、路口行政的历史沿革
据《莲花县志》载,路口在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设置莲花厅之前,属安福县行政管辖,是安福县的一个都。后割安福县十二个都、永新县二十个都,设置莲花厅,路口名为二十一都。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莲花厅为莲花县,直至现在。路口同时改名为乡,直属县政府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县以下设两级行政,县之下设区,路口先为二区所辖,后二区更名七区,路口属七区管辖。到公元一九五六年废区撤乡,建立路口人民公社到一九五八年建高级人民公社,政经合一。时过不久,又将路口,湖上与闪石三个高级人民公社会并为一个,叫湖上人民公社。行政区域首址从路口暂时消失,改到了湖上。再到公元一九六三年又将湖上人民公社还原为三个公社,路口是一个,叫路口人民公社。路口人民公社这一建制在解放后算是最长的一次,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公元一九八零年,在全国统一行政建制后,路口恢复为路口乡。由于路口的商贸集市活动在全县具有重要的地位,到公元二零零二年改乡建制为镇建制,名叫路口镇。路口镇所管辖的范围,无论是乡、公社,还是镇变化并不大,除原属路口管辖的五口,料前村划归湖上管辖之外,现有十三个行政村(不是自然村),四十四个村民小组,但自然村有四十六个。路口刘姓自然村,人口多的,占地范围大的有路口、街头、庙背和湖圹四个,人口少的,且占地范围小的有元山、松山下、南岸、汤家坊、铜坑、石门山、枫冲、瓦屋里八个。刘姓人属群居性质,以上自然村里少有他姓村民。。路口刘姓总人口为14000人,占全镇总户数18000人的80%,路口刘姓人口在本镇的本藉人为12000人。共和国成立前,迁徙到外定居的路口刘姓极少,成立后,社会变迁,初期赴外,特别是到县城企事业机关任职者、求学者、参军等日渐增多,随之迁徙定居者增多,近二十余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繁荣,出外经商,务工者外迁更为频发。
2、路口地理位置和气候
路口镇的地理位置在莲花县东北部,距县城所在地琴亭镇二十五公里。路口镇是一个边区镇,东北面的东湖紧靠安福县洋溪镇的黄檀树下村,西北面山义冲与安福县钱山乡的石义塘相接,东南面石门山村与永新县澧田镇的铁山里隔山比邻,南面是湖上乡的南村,西南面蓬里村则是与湖上乡的樊家村,南头村隔山对望。
纵观路口地理位置,它处于祖国大江南的圆心点。地处罗霄山脉中部东北一侧,武功山南麓的一片丘陵地区。具体而言,路口的正前方横亘着禾山余脉海拔1300米的石门山,著名的双门石真象一对石门高耸在禾山之颠,后面则是地处安福县管辖的武功山泸峰,沪峰海拔1918米,山姿挺拔,祥云常年萦绕,具仙风道骨的灵气。两山峰及其余脉之间,拉起长约百公里,宽不足两公里的走廊。路口镇正处于这条走廊上莲花与安福两县的分界线上。路口镇总面积50.30平方公里。如果说,路口镇是走廊上的一颗明珠也不为过,因为在这里以刘氏宗族为主体的人口密集度最高,生产生活人心鼎沸、生机勃勃,经贸活动频度最高。路口刘氏始祖仕淑公及其子祥可公择路口而定居,路口刘氏祖先披星戴月,披荆斩棘,驱虎赶狼,勤劳耕耘,改造和改变了自然,昔日的荒芜变成了今日所见的明珠。
据《莲花厅水道考》载,路口既是莲花、安福两县的制高点,自然,也是水道的分水岭。路口的水流和许多地方不同,水流的一部分灵潭水(龙窑、龟潭、云潭水的合称)向东流入安福的泸水,另一部分木龙江水和山义冲水向西汇入莲花的莲江。路口没有洪大的水源,只有潺潺的小溪。公元一九五八年建造的山义冲水库是全路口乃至全县水量最大的人工水库。路口的气候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0-17.5摄氏度,无霜期达275-280天,平均降水量小于1650毫米。这种气候最宜农作物的栽培和森林树木的速生速长,它也是刘氏子孙繁育、发展壮大的外因。
3、路口的自然景观—-石门山
前已叙述,路口处于南北为两条山脉、长约百公里、宽仅二公里的狭长的地带里,南面的山脉叫禾山山脉,禾山山脉的一峰就是方圆一带较有名气的石门山。石门山更有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清朝两学者刘叔碱、李其昌游历石门山写下散文和诗,更享誉四方。
石门山北麓居住着以路口刘氏为主体的路口镇人,路口刘氏人每天打开大门,第一眼见到的就是石门山,可以说石门山以父亲般的臂膀拱托着路口刘氏人,亲切之情无与伦比。
石门山居於组成禾山余脉六座山中的最高,也是最奇,最秀的一座,海拔高1300.5米。山的最高处有两面相向,顶端直扦云霄的巨石,似门,故以“两石峭拔对峙如门”而得名。石门山海拔千米之上没有高大茂密的森林,只有矮小而从生的木本植物。睛天远远看去,逶迤多姿;当云雾缭绕时,又虚无缥缈,景色迷人。当置身其中时,又可见由石头组成的‘和尚拜塔’,‘五童听讲’等多个景观。旧社会里许多出家人(尼姑和尚)把石门山当作其修身修炼之处。在离山顶下二里曾建有‘石门庵’,再下又建有‘石门寺’。这两处庵寺,在明清等朝代誉播外省外邑,常年香烟缭绕,钟鼓声不绝。海拔千米以下的中、下端生长着松、杉等乔木和翠竹,为路口刘氏人提供丰富竹木资沅和薪尽火传的燃料。由此,完全可以理解路口刘姓人将石门山等同路口,并对石门山发自内心的钟爱。
下面抄录的明朝著名地理事家,旅行家徐霞客曾登石门山,遗憾的是因时遇雾霾浓密未能登上山顶,但写下了《石门山游记》(标题为后人所加)。清朝学者刘叔碱亲登山顶,亲睹‘石门’写下了《游石门山记》。两篇游记及清朝李其昌的石门山诗是石门山胜境石的佐证。
1、石门山游记
明朝.徐霞客
明崇祯十年(丁丑)正月初六日,晨起,雾仍密翳。早餐毕,别僧宝林出,而雨忽至,仍返庵中。坐久之,雨止乃行,同洞门南越一岭,五里,(其处西为西云山,东为佛子岭之西陲)望见东面一山,中部若门,意路且南向,无由一近观。又二里至树林,忽渡桥,路转而东。又一里,正取道断山间,乃即东向洋溪大道也。(盖自祝高岭而南,山分东西二界,中开大洋,直南抵汤渡,其自断山之东,山又分南北二界,中开大洋,东抵洋溪,而武功南面与石门山之北彼此相对,中又横架祝高至儿坡一层,遂分南北二大洋。北洋西自上陂合陈钱口之水,由钱山平田会于洋溪。南洋西自断山至路口,水始东下,合石门东麓卢子垄之水,由塘钱而会于洋溪;二溪合流曰洋岔,始胜舟而入安福)。初望断山甚逼削,及入之,平平无奇,是名错了坳(应正写为脑坳―编者),其南即路口西下之水所出,由坳入即东南行,三里,为午口(应正写为锉脑坳―编者)。南上岭,山峡片石森立,色黑质峭如英石。又二里,一小峰尖圆特立,土人号为天子地。乃东窬一岭,共五里,为铜坑,浓雾复霾,坑之上,即路口南来初起之脊也。由此南向黑雾中五里,忽闻溪声如沸,已循危崖削壁上行,始觉转入山峡中也。雾中下瞰,峭石屏立溪上,沉黑逼仄,然不能详也。已而竹影当前,犬声出户,遂得石门寺。乃入而炊,问石门之奇,尚在山顶五里而遥。时雾霾甚,回顾一无所见,念未即开霁。余欲餐后即行,见签板在案因诀之大士,得七签,其签云:“赦恩天下遍行周,敕旨源源出罪尤,如向此中求善果,莫将心境别谋求。”余曰:“大士知我且留我,晴必矣。”遂留寺中。已而雨大作,见一行冲泥而寺者,衣履淋漓,盖即路口之刘。以是日赴馆于此,此庵乃其所护持开创者。初见余,甚落落,既而同向火,语次大合。师名刘仲钰,号二玉,弟名刘古心,字若孩。迨暮,二玉以榻让余,余乃拉若孩同榻焉。若孩年甫冠,且婚未半月,辄入山从师,亦可嘉也。
初七日 平明,闻言天色大雾者,余犹疑,诸人故以此嘲余,及起果然。亟索饭,恐雾湿未唏,候日高乃行。僧青香携火具,而刘二钰挈壶以行。迨下山,日色已过午矣。予欲行,二玉曰:“从此南窬岭,下白沙五里,又十五里至良坊,始有就宿处。日色如此,万万不能及。”必欲拉余至其家,余从之。遂由旧路下,未及铜坑,即北向去,共十里而抵其家,正在路口庙背过脊之中。入门已昏黑,呼酒痛饮,更余,乃就寝。其父号舞雩,其兄弟四人。
初八日 二玉父子割牲设醴,必欲再留一日,俟其弟叔璇归,时往钱山岳家。以骑送余。余苦求别,迨午乃行。
【注】:摘抄于《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标题为编者所加。徐霞客・明朝著名地理学家。
2、游石门山记
清朝.刘叔碱
跨吉、袁二郡,峙北而高者,为武功葛仙居焉;跨安、永二邑,峙南而高者,为石门金仙居焉。石门之高虽不逮武功,而崔嵬怪险可与争奇。康熙戊午秋,县二尹周公以分征临兮,薄书之暇,欲登石门。维时,同邑有袁子玉零、康子玉铃、赵子贯六与余族子数人,自文昌阁相携偕行,则见夫两阁并峙,砥柱中流,一塔独耸,高出云霄,已识为里境中胜概矣。缓步过拱北观,古木蓊郁,甘泉喷香,耳声目色,悠然神畅。自观而上,有岩曰“仙华”,为古帝姥显灵之所。山虽不高,而选眺群峰,旷焉可乐。因坐岩阴间流觞畅呤,飘飘乎有世外感。岩之东五峰如指,岩隐古刹,旧号“南云”,松竹插天,邃谷霭,别有雅致。更上五里,峰回路转,险崎幽深。二刹相望,钟鼓相闻,则所称“檐葡林”、“松石林”者是。刹前一大石面方而平,宛若锯成,斜插于两峰之间,以当二气衡流,固峭然一壁也。及从下视之,又属f焉。而岩之下可容数十人,曰“洪岩”。予仲兄以长绵系腰,悬岩大书,曰“波若岸”。由是而上三里许,曰“近星岩”,怪石层耸,如龙蟠,如虎踞,如狮吼,如天烛燎空,如胡僧礼佛,千形万态,莫可名状。藉非高僧非亮寻幽选胜,力为开创,虽有奇境且掩没于荆棘间矣。今则山灵幸,而亦游人之幸也。岩西一石窝,传为金仙炼丹处。至今石杵、石槽、石榻犹有存者。都人旱祷,每争趋之。迢递而至。山顶有大坪,广可置千家,有僧亮空结茅于此,颜曰:“白云庵”,惜以祝融废。但见两石对峙,高矗千寻,题以“石门”。爰偕众友登其上,旷如豁如,凭南而眺,禾山之招提文安之故址,宛然可接,东视城郭环聚,村落绣错,欣然有“父母孔迩”之思。于西则洞天石城,山灵贡异,若欧山隐士于焉韬光者。北则见夫苍荛翠岩,石松屈曲,于泉声竞响中恍若潇山之盘石,与雷岩而同鸣。访金仙旧迹,如登泸峰绝顶叩葛翁之仙坛也,谁谓石门远逊武功哉?倦游而返。憩于古樟下,目其枝叶扶疏,干质苍老、广漠于偶,围可八、九人。而汉山川之怪状,草木之灵古,石壁烟云之苍驳绵邈如是。倘坐卧赔嵝中,可能具此大观耶?矧足迹遍海隅,美不胜收又当何如?语罢更饮,饮酣,周会与同游者皆属予记。予不文,何能生色又山灵?为纪其略,以述斯游之胜云尔。
3、石门山诗
清朝.李其昌
双剑削天飞栈阁 两峰拔地依虞山
不将依傍为门户 独有乾坤任往返
【注】作者为莲花厅同知,诗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作。
4、路口的人文景观—-仰山文塔
刘柏树
仰山文塔座落在路口村偏东的田垅中北有吉界公路从东北到西南横穿,塔址就是旧时的仰山祖居基址(见〈路溪文塔记〉)。该塔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所建,清朝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重建。重建落成,欣逢安福县令梁学沅途经路溪,刘子等请之作铭。遂作《仰山文塔记》。
仰山塔为七层八面构筑,高约二十三米,底部直径约十七米,厚一点四米;砖木结构,油灰砌制,密檐楼亭式。底层有门朝西南,上嵌石碑,雕刻‘仰山文塔’四字;二层同向嵌有赞文塔之碑石刻;顶覆一金属园锥形盘,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融,然犹存光泽。塔内有木梯直达顶层,凭窗可远眺石门山,武功山泸峰山色胜景,近可缆田园风光,四时农耕景象。
这座塔经久未修,不歪不斜,塔尖直矗云宵,是周边百里少见的宝塔。
5、路溪文塔记
清朝.梁学沅
路溪刘氏,本宋相文安公讳沆、明相文安公讳定之之后,由仰山徒居于此,族繁衍,人殷富,甲于他姓。先是形家者言,所属之左巽位宜文峰,乃鸠工庀材,建塔七级,颜曰:“仰山”,示不忘基祖址也。时万历十三年乙酉云。沿是而后,垂百年渐就圮。今上御极之四十四年,重新之塔始于秋七月,成于十一月。既成,余适按部至,文学刘子等迎谒马首,请为之铭,余惟下车以来,于路溪凡三载矣。山水环抱明秀,原田广衍,弥望皆沃壤。处乎是者可以厚其生而适其性。又其父兄能礼让为教,其弟子皆秀外惠中,恂恂谨饬,微此塔,刘氏其子有不兴者哉?虽然不可不讲于本领之学也。方今圣天子崇儒重道,士幸生斯时,争思乘风云以自见。意欲立之不朽于天壤间,端自学问始。学问莫先于辨义利、为人鬼关,君子小人所以判也。诸葛氏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董子曰:“正其谊不谋其利。”学者惟从事乎此,则义利之辨明。义利之辨明,然后其存不苟。其存不苟,然后可与观其立矣。刘氏先世在宋仁宗时,定国本以安群志;在明宪宗时,所进密疏皆国家大计,彪炳史册,距今未远也。生其后者,能一其志于君子之道,以培其基,积渐层累如建文塔然。将德业闻望,祖孙济美,与此塔相悠久,不亦休乎!余故于诸文学术揭本领之学告俾勉焉。铭曰:惟山与水,既秀目清,有塔耸然,高插苍冥。风团脉聚,人杰地灵。隐居行义,道本吾撑,拭目贤达,高出凌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