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分别是哪些人物和国家?

在中国东周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力的衰落,各地诸侯国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格局。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被推为盟主的国君,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的七个强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春秋五霸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谁?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阶段之一。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五霸
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春秋五霸”并不是势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
春秋五霸版本: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春秋五霸顺口溜
1:春秋五霸歌:齐桓晋文霸业隆,宋襄战败梦成空;秦穆开地霸西戎,楚庄欲问九鼎重。
2:春秋五霸的顺口溜:“出勤去送金” 。
“出”的谐音为“楚”,对应“楚庄王”
“勤”的谐音为“秦”,对应“秦穆公”
“去”的谐音为“齐”,对应“齐桓王”
“送”的谐音为“宋”,对应“宋襄公”
“金”的谐音为“晋”,对应“晋文公”。

春秋五霸顺序及称霸时间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战火连天、硝烟四起的时代。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在数十个诸侯国中先后有五个较大的诸侯国夺得霸权、号令诸侯,史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顺序分别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

春秋五霸顺序
1、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
尊王攘夷: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
春秋大义: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3、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
制霸中原: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4、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
称霸西戎:生卒于公元前682年—前621年。秦穆公达成秦晋联盟后,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5、楚庄王:公元前613 年~公元前591。
问鼎中原: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

春秋五霸
霸国 创业霸主 历时 时间(年)
齐国 齐桓公 姜小白 前720-前750 40
晋国 晋文公 姬重耳 前760-前510 160
秦国 秦穆公 嬴任好 前750-前770 30
楚国 楚庄王 芈侣 前790-前690 110
吴国 吴王 阖闾 前690-前510 30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有什么不同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分别指哪些国家

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是哪些国家?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什么?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12个国是哪些?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哪些国家?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两位是毫无争议的,各个版本里秦穆公、楚庄王两位霸主也常出现,唯一有争议的是宋国宋襄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三人的资格。其实也不难理解,这三人是在不同时期霸主而已。宋襄公因为支持齐桓公所以最先进入五霸,然后是吴王夫差打败宋襄公,最后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的地盘:今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福建,广西,广东。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中比较有争议的霸主。越国最初的地盘是浙江地区,因为齐国与吴国南北夹击山东南部的鲁国,孔子派出自己的弟子南下劝说勾践南北合击吴国,最终越国因为被江苏的吴国打败,所以有了勾践卧薪尝胆,立志报仇。吴王夫差借助围攻楚国之机,抢占江西安徽地区,然后开始了争霸中原。勾践利用吴王夫差争霸中原之机联合齐国,偷袭灭掉了吴国。因为越国到战国时期已经被楚国灭掉了,所以越王勾践作为春秋五霸中是有争议的。

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
《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简介
春秋五霸分别是:尊王攘夷齐桓公、春秋大义宋襄公、会盟天下晋文公、 独霸西戎秦穆公、问鼎中原楚庄王。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齐国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开国国君是姜子牙(姜太公),被周武王分封在齐地。
地盘:山东地区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最初齐国是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桓公重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因为齐国远离周朝的政治中心河南,所以不会受到其他诸侯国的围攻,所以齐国选择了南下与吴国(现江苏省)南北夹击吞并了山东南部的鲁国,统一了整个山东地区,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则是春秋五霸之首,名噪天下,在群雄四起的春秋时期率先称霸。但很多人都知道齐桓公的丰功伟绩,但却不知道他还有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在他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就经历了一场争权夺位的残酷斗争,他战胜了公子纠,成为齐国国君。在即位之后,齐桓公心怀雄才大略,重用史上名相管仲,选贤任能,大力推行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实现了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局面,齐国国力大幅提高,最终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很多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这一面,但对齐桓公的另外一面却不了解。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其实多亏了他的选贤任能,充分信任了管仲,将政事交给管仲打理。而齐桓公在经历争权夺位成为国君后,其实早就体现出了他喜好声色犬马、贪图享乐的一面。
齐桓公对自己也很了解,他曾对管仲说过:“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得毋害于霸乎?”意思是自己平常喜欢狩猎,似乎还没什么,但非常好色,是不是会影响称霸?管仲也很无奈,只得表态自己会尽力而为。
在管仲励精图治,大力提升齐国实力时,齐桓公似乎无事可做,就剩下一个字了“玩”。他开始专心致志的狩猎去,不仅骑马射箭、猎杀野物,还“猎艳”不少,有名分的妻妾就有9个,其他没有名分的就不计其数了(似乎比后来的有些皇帝们强多了)。除此之外,齐桓公在“吃”上面也不知节制,不仅尝遍了鸟兽虫鱼,甚至还追求人肉的味道。后来,雍巫为了满足齐桓公的这一需求,竟杀了自己的儿子让他品尝。
管仲早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在他临终之前,专门安排了宁戚、隰朋辅佐齐桓公,并真切的请求齐桓公远离雍巫等佞臣。但管仲死后,齐桓公开始还听从管仲的遗言,但没过多久,还是想念像雍巫这些专门迎合自己的小人,就将管仲的嘱托抛在脑后,愈加骄奢淫逸。在齐桓公年老之后,日渐萎靡,这些小人包括自己的儿子们开始争权夺势。齐桓公死后,他们连他的尸首都不管,直到67天后尸体腐烂生蛆了,才收敛入棺。齐国也不复当年的实力。
可惜管仲死的太早了,不然唐唐的春秋首霸怎会落得如此下场。不过有管仲这样的人辅佐,自己能够称霸一时,又逍遥快活,齐桓公这一生也不枉此生了。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姜小白是最受赞扬的一位霸主,在他称霸的四十年中,曾召集过国际和平会议二十六次,出动军队二十八次,一直保持着春秋时代初期那种兵农合一的朴实气氛和贵族骑士风度,而这些在以后的霸主中便不再见。

春秋五霸之二——宋襄公
宋国国君,子姓,宋氏,名兹甫。开国国君是微子,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武王伐纣后,恢复了微子的官职。在周成王当政时,商纣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诛杀。周成王、周公旦命微子继承殷商的祭祀,封在宋地。

春秋五霸之三——晋文公
晋国国君,姬姓,名重耳。开国国君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往上,周后稷,名弃,是帝喾的儿子,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往上,帝喾,黄帝的曾孙。
地盘:河南,山西,河北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晋国原本势力是在山西,河北地区。因为帮助周天子平定了叛乱,受到周天子赏赐,所以河南也进入了晋国的势力范围。因为楚庄王要问鼎中原,进攻周天子所在的河南,晋国联合齐国与秦国击败楚国,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晋文公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后来“三家分晋”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

春秋五霸之四——秦穆公
秦国国君,赢姓,赵氏,名任好。开国国君是秦襄公;当时周幽王无道,被西戎犬戎与申侯所杀;秦襄公将兵救周,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侯,遂始有秦国。往上,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往上,蜚廉,为商纣王采石于北方,没赶上武王伐纣;蜚廉一子曰恶来,其后是秦国,一子曰季胜,其后是赵国。
地盘:陕西,甘肃,四川
秦穆公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秦国最初势力范围在陕西地区,晋文公在任期间与秦国和睦、时常结盟。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多称为:秦晋之好。因为秦国东进中原(河南)多次被晋国打败,所以秦国选择西进吞并四川地区的巴国与蜀国。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春秋五霸之五——楚庄王
楚国国君,芈(mi)姓,熊氏,名旅。开国国君是熊绎,被周成王封在楚蛮,子爵。往上,帝颛顼。往上,帝颛顼,黄帝的孙子。
地盘:湖南,湖北,江西,安徽
楚庄王也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楚国最初的势力范围湖北地区,后来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地区。楚国是春秋五霸中势力最强的,楚国先是击败南下扩张的齐国,然后打败了晋国。因为楚庄王会见周天子的使者是一时兴起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即:问鼎中原)。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随后楚国受到各诸侯国围攻,楚国的江西安徽地区先是被吴国占据,后来被越国接手。

战国七雄地图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的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战国七雄:
国名 都城 都城现今所在地 国土在今省份
齐国 临淄 山东淄博东北 山东、河北的一部分。
楚国 鄢郢 湖北荆州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
燕国 蓟 北京 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
韩国 新郑 今河南新郑 河南、山西一部分。
魏国 大梁 今河南开封 陕西、河南一带,极盛时地跨陕、豫、冀、晋、鲁、宛六省
赵国 邯郸 河北邯郸 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秦国 咸阳 陕西咸阳 陕西、甘肃、后发展至四川、重庆一带。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区别实质上在于他们应对周天子的态度。即使孔子反复叹息春秋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但一个”霸“字还是足以说明春秋的乱世中,各个诸侯国约定俗成的政治准则依然是尊王主义。成为霸主而非直接僭逆为王,以力量使敌对者顺服而非直接将其诛灭,这是“春秋五霸”共有的特性,也是在周礼所构建起的华夏第一国际秩序下最后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而战国时代则截然相反,“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事件真正意义上将周王室的权威抹杀得一干二净,周天子摄于威权和实力,亲手将同宗姬姓的晋与亲藩姜姓的齐送入坟墓。这让从春秋时代延续下来的诸侯强国亲眼目睹了“大义名分”和周礼秩序的溃灭。天子的招牌已然无用,实力才是通行天下的护身符。所以战国时代的“七雄”,象征着诸侯国彻底摆脱意识形态上的束缚,开始走向扩张和弱肉强食之路。这才是孔子的历史观和社会语境中真正的礼崩乐坏。
以此来解释这个问题,那就是五霸代表的是对旧秩序的遵守,七雄代表的是对新体系的顺应。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战国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记忆顺口溜口诀:赵薇喊齐秦演出(喊赵薇齐秦演出)。对应(赵、魏、韩、齐、秦、燕、楚)。

战国七雄简介
战国七雄之一——田氏齐国
开国国君是田和,被周安王封为齐侯,遂正式有国。往上,陈完,是陈国国君陈厉王的儿子,避祸陈乱,逃到齐国;陈完到齐国,把陈氏改为田氏。往上,妫(gui)满(胡公),武王伐纣后,寻得妫满,奉舜帝之祭祀,所以他们姓妫。往上,帝颛顼,帝舜七世祖。往上,帝颛顼,黄帝的孙子。

战国七雄之二——楚国
参考春秋五霸之楚庄王。

战国七雄之三——燕国
开国国君是召公奭(shi),是周武王的弟弟。往上,参考春秋五霸之晋文公。

战国七雄之四——韩国
开国国君是韩虔,被周威烈王命为诸侯,遂正式有国。往上,韩武子,事奉晋国,被封在韩原,往上,韩国的祖先与周天子同姓,姓姬氏。往上,周后稷,名弃,帝喾的儿子,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周后稷始有姬姓。往上,帝喾,黄帝的曾孙。

战国七雄之五——赵国
开国国君是赵籍,被周威烈王命为诸侯,遂正式有国。往上,叔带,周幽王无道,遂往晋国,事奉晋文侯。往上,季胜。往上与秦国同宗。

战国七雄之六——魏国
开国国君是魏斯,被周威烈王命为诸侯,遂正式有国。往上,毕万,事奉晋献公。往上,毕公高,武王伐纣后,被封在毕地,于是为毕姓。往上,与周同姓。

战国七雄之七——秦国
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封建社会正式开始!

战国七雄的故事有哪些?
1、邯郸学步: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战国七雄时期,河北邯郸,战国时期,燕国有几个青年,羡慕赵国人走路,去邯郸学,结果非但没学成,连自己怎么走路也忘记了,只好爬回国。
2、卧薪尝胆:在春秋时期,夫差打败并抓获了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又断断续续地折磨着,回到国家之后开始着手复兴,请范力帮忙训练军队,任用贤人,用稻草睡觉,每一餐都是尝一尝苦胆,终于消灭了吴。
3、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春秋战国
文字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文学
屈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屈原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
思想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什么?
战国七雄和春秋五霸什么关系?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谁?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是什么?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各指谁?
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在哪里?为何要分春秋战国?
春秋何时过渡到战国,各种史料不一而足,究竟以什么事件作为其分界点,为何要分春秋与战国?

大家都知道,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是很特殊的情况,春秋和战国不是朝代,只是一个时期的称呼,朝代还是周朝,而且一直到东周灭亡,战国时代还没有结束。
一个朝代的灭亡,这个比较好判断,一般就是国家元首被消灭,国家政权完全解体;但如何判断一个时期的结束呢?这通常是人为定的,由某个标志性事件来判断,那么,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估计还真能问倒一批人,事实上,对于春秋和战国的分节点,现在仍然还是有一定争议的。到底是怎么判定的?其实这还真的是一个学问,得细细考究。
首先说说春秋时代的开始吧,一般而言,春秋时代从周平王五十年起,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或四十四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春秋时代应到三家灭智或三家分晋,原因是即使到三家分晋,除秦、楚、齐等国外,还有其他大小王国。
春秋时期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但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东周立国,平王东迁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或四十四年为止。
那公元前477或476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其实没发生什么事,仅仅是因司马迁这么定的而已,大家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大量其它国家文献被毁灭,所以他采纳秦史书《秦记》所载,定战国始于前476年。
所以说,战国的起始年份一直有争议,目前至少有七种说法,除了公元前476年外,还有两种说法也比较流行:周定王十六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那么,春秋和战国到底应该怎么分呢?
咱们先不说这个,先说说大体的趋势,从春秋到战国的大体趋势是这样的:诸侯不断攻伐,兼并,演变为战国七雄,一个个小国消失,大国越来越强,然后开始争霸,这是“都市国家”向“领土国家”的发展。领土国家统一起来,就形成古代帝国秦朝以及后来的汉朝。
好,既然大的趋势确定了,那咱们知道,有一个说法叫“分水岭”,也就是标志性事件,这件事情是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被认为是“三家灭智”,“三家分晋”。
“三家灭智”,是指周贞定王十四年,晋国四大世族大夫,智伯瑶、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之间爆发内战,其它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土地,从此晋国由韩、赵、魏三家称霸。
“三家分晋”,是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把这看做春秋战国的分水岭。,韩、赵二家瓜分晋靖公残余的食邑,晋国彻底灭亡。)

那么这件事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首先在地缘政治上,这个好解释:三家分晋奠定了七雄争霸的基础,所以以它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很合适。
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冲击也很大,“三家分晋”,周天子竟然封这三家乱臣贼子为诸侯,“三家分晋”标志着:周朝的礼乐制度已经彻底崩坏,所谓“礼崩乐坏”,这也意味着周天子的威严彻底完蛋了。
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硬实力仅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但至少在道义上始终占据最高点,但是现在周王室公开承认三家分晋和田氏代姜,这意味着什么?周天子自己都不把那些道义准则当回事了,于是诸侯各国完全不再遵守制度,恃强凌弱,相互兼并,战火纷争。僭越礼数?在战国那完全不是个事!
春秋时代,大家是需要有些规矩的,大家只想当一方老大;但战国时代,呵呵,各诸侯国混战,不拍死你那没完!
其实,春秋和战国的区分,本质上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大家背初中历史可能还记得,我国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但是战国则是封建时代,这其实标志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传统的周天子那一套奴隶社会的礼乐典章已经不实际,生产力不断发展,人口增长,土地不断开发,那矛盾随之增加,为了增强国力,各国国君不得不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建立。
这,是历史的大势。
也正是因为春秋战国正处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所以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各种思潮涌动,出现了诸子百家,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华文化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春秋与战国之分界有六种说法
1、前476年/前475年:这种说法来源于《史记*六国年表序》“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这种分法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第一年,该说法为史学界广泛使用,现代史学家郭沫若也采用这种分法。
这种分法的优点是:以共主周天子为分期依据,具有权威性。
缺点是:春秋以五霸为特征,但春秋最后一个霸主勾践统治时期分成两部分,其霸业达到顶峰反而算到战国去了。
2、前473年,勾践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为40年代童叔业《春秋史》采用。
优点:春秋以争霸为主,大国之间不灭国不绝祀,而勾践灭了大国吴国,符合战国特征。
缺点:同上直接把春秋最后一个霸主勾践的霸业巅峰纳入战国。
3、前481年,《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这种说法为吕思勉《先秦史》、钱穆《国史大纲》采用。
优点:春秋这一称谓来源于鲁史《春秋》,战国这一称谓来自于《战国策》,所以以《春秋》绝笔之年合情合理。
缺点:与上述相同,把勾践的霸业巅峰划到战国去了。
4、前468年,周定贞王元年,《左传春秋》绝笔之年。
优点:以共主周天子为分期依据,春秋这一称谓来源于鲁史《春秋》,以《左传春秋》绝笔之年同样合理。勾践霸业巅峰也归入了春秋时期。
缺点:其时智伯在晋国实力达到巅峰,战国七雄的韩魏赵仍饱受其压迫。
5、前403年,周王承认韩魏赵三家为诸侯,《资治通鉴》之始。
优点:以战国七雄成立为标志,把勾践、智伯等强权势力全归入春秋。
缺点:韩魏赵三强早已成立,田氏也取得齐国政权,就差周王承认仅此而已。以周天子形式上的追加承认来区分没有意义。
6、前453年,三家分知氏。这种说法20世纪七十年代由金景芳《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下)》中采用。
我非常认同这种分法,其时越国霸业已经衰落,智伯已灭,把勾践和智伯全部归入了春秋时期,同时战国七雄均已雏形。

当然一般说来分界点就是三家分晋
春秋这个作为时代划分的名字自然来自鲁国篇年的史书 春秋
春秋记载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前722~前481)
所以后世所谓春秋时代就是以这个时限为一个参照标准而有所扩展
历史上把周平王动迁洛邑看作东周的开始(前770年)
所以后世以此为春秋时代的开始
战国这个名字本于当时纵横家的说辞 战国策里多次出现
很好的概括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特征
战国策里所载最早之事就是三家分晋(前453年)
但是司马迁做六国年表起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
相比而言三家分晋为战国起始年更能体现战国七雄的概念
春秋战国这种叫法就是当时的文献记载而流传下来的说法
不是后世人客意为之 后来人只是遵循这种说法而使各年代划分上更合理
春秋战国的分界点主要有公元前481-公元前475年(主要是周敬王逝世时间无法确定)、公元前453年和公元前403年三种说法。
首先看第一个(公元前481-公元前475年)在这一阶段主要发生了勾践称霸(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和田成子杀齐简公(一般认为是田氏代齐的开始)。这种说法主要被史记采用。第二个公元前453年赵魏韩灭智伯。(战国策最早就是写这个的)。第三个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种说法的代表主要是资治通鉴。
虽然时间上有差别,但是大家公认一般分界的事件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标志周天子王权的彻底没落。各个国家不再尊周,自立为王,互相攻伐。而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各诸侯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名义上还算周王室的属臣。与战国时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的分界线虽然时间上还有争论,但标志性事件大家都公认就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以三家分晋和田氏带齐的那个时间点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比较合适的。
我觉得,提问这个问题的人其实就一定程度上,抓住了问题的一些比较本质的内涵。可以说,提问题的方式就已经抓住了问题的答案。

核心就在于为什么要区分春秋,战国?
其实有春秋到战国之间的区分,就是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社会的阶级不断地向下化,原子化,分类演化的一种区分方法。
用人话说就是,春秋是各个国家的君主在革天子的命。而到了战国就是,各个国家的士大夫在革国家君主的命。
春秋时还基本上尊周天子,诸侯之位皆出于他。三家分晋类似于臣子作乱,那时候给周天子上表要求封赏,周天子竟然答应了。至此以后天下就基本上不听周天子了,互相攻伐无所顾忌。就是后来的战国群雄了。
而战国走到最后,就是社会彻底地原子化个人化,以至于那些拥有社会资源的君主们不得不屈从以“养士”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威,也就有了著名的战国四公子。

分界点有多种说法,各有各的依据和原因。
春秋和战国之所以要分开,是因为两个时期中,国家行为的目的不同。
春秋时,各国仍然承认周王为天子,会朝见周天子。春秋各国行的是霸主政治,即彼此征战的目的是成为霸主,让别的国家承认自己最强大,并臣服于自己的实际上的统领,不一定要进行领土和人口上的扩张。
战国时,周王所在的卫国,沦为一个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的小国,各国国君不再承认周王为天子。战国各国彼此征战的目的是为了吞并彼此的领土和人口,最终目的是为了统一天下。
没有非常确切的分法,一般是把三家分晋做分界点,也有认为是以周王封三家诸侯(公元前403)那一年做分界。
三家分晋后可以说周王朝的地位名亡实亡,春秋时虽然周王朝也是很废了,但名份还是有的,诸侯国之间想要吞并打仗总要打着周王朝的旗号,要合乎礼,如果某个诸侯国坏了名份上的礼,就是给了其他虎视眈眈的诸侯国攻打他的机会。谋臣策士外交使的不想应战的说辞如果合礼,那么对国即使再想动兵也不得不作罢。春秋整体是这样的,互相还有点碍于面子的事儿。
但是三家分晋之后就不一样了,晋和周王朝都姓姬,韩赵魏把晋分了周王还承认他们是诸侯,就无疑是告诉大家碍着的面子撤掉我同意,然后就开始了战国的大规模的吞并、战争,各国之间坑蒙拐骗,说好了帮我打架我就给你啥啥啥,打完就不认账。春秋时期的诸侯大多还是嗣承的贵族,战国时期的诸侯也和春秋不一样了,整个社会情况变了,春秋和战国就分了一下,放在一起算作东周。

区分春秋和战国的最主要特点是,两个时代特点不一样。
1、春秋诸公称霸,未称王。战国七雄从魏国开始,依次称王。
2、春秋诸国重道义,霸主治国理政靠的是礼义人伦,就连打仗都要有非常正当的理由,尊儒家。而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重结果不重道义,更多实用主义者诞生,例如申不害、商鞅、吴起等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法家盛行。
总而言之,两个时期前者各国仁爱讲道义,后者各国诡诈为了霸业不择手段。

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春秋与战国的区别是什么?
春秋和战国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春秋和战国的大事件
周幽王上演“烽火戏诸侯”之后,被申侯联合戎狄杀掉。由原来的太子,即申后的儿子,申侯的外孙,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平王即位后,把都城由镐京迁到了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那春秋和战国是怎么区分的呢?两个历史阶段是以什么事件为分界线的呢?这里面又有哪些故事呢?
在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当属“春秋五霸”了,其中的一霸就是晋文公。到了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国家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咦!原来强大的晋国跑哪儿去了呢?
原来,春秋时期,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从此,六卿就一直把持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了晋平公时,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卿相互倾轧。当时,中行氏和范氏相睦,后为其他四卿所灭 。于是,就只剩下了智、赵、魏、韩四家把持晋国军政。
四家之中,智氏实力最强,打算从赵、魏、韩三家手中取得食邑和土地。具体是四家都贡献出一部分食邑和土地给公家以使晋国再次强大起来,并希冀恢复到文公时候的霸主地位,还是智氏想兼并三家的食邑和土地,这个暂且不论。总之,智氏提出来,让三家都贡献出来一部分食邑和土地。
其实,三家中没有任何一家是愿意把封邑贡献出来的,生怕献出来之后,自家实力会被削弱。智氏深谙: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首先向最弱的韩氏伸手。起初,韩氏想拒绝,后来在家臣的劝说下,先把封邑献出来了。紧接着,魏氏跟韩氏一样,也是不情愿地献出来自家的一部分封邑。等到了向赵氏索要食邑和土地的时候,被赵氏一口回绝了。
于是,智氏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赵氏自知寡不敌众,带领兵马粮秣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在强攻晋阳两年多不成的情况下,智氏便把晋阳城东北的晋水引了过来,试图用水攻破晋阳城。这个时候,赵氏家臣一个叫张孟谈的人站了出来,去说服了韩、魏两家。在赵、魏、韩里应外合的操作下,共同把智氏给灭掉了。
随之,韩、赵、魏三家把智氏的封邑以及晋国其它土地都瓜分掉了,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并向周威烈王要求把他们三家也封为诸侯。周天子也没办法,于是就做了顺水人情。从此韩、赵、魏三国与齐、楚、燕、秦并称为“战国七雄”。也由此,历史由春秋进入了战国。所以,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以“三家分晋”为标志的。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主要指东周的前半段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与此相对应的是,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后期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前的一个时期。对于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魏赵韩三家分晋,也即晋国分为魏国、赵国、韩国这三个诸侯国。不过,在笔者看来,除了三家分晋之外,其实还有三件事情也是春秋和战国的重要分水岭。

一、三家分晋
首先,就“三家分晋”来说,根据《史记》、《春秋》等史料的记载,在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不过,对于晋国来说,因为公族势力的衰微,所以卿大夫的势力也相应增强。对于晋国的卿大夫来说,本来分为六卿。在之后的较量中,这六卿变为四家,分别为智氏、魏氏、赵氏、韩氏。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魏氏、韩氏一起消灭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对于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周王室不仅没有率军讨伐,反而还册封三家为诸侯。
二、田氏代齐
其次,说到三家分晋,就不能忽略田氏代齐。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也即和三家分晋一样,周天子对于田氏代齐这一历史事件,也选择了承认。自此之后,田氏齐国取代了姜氏齐国。此外,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彻底告别了齐国君主的大舞台。
三、徐州相王
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形成了魏国、韩国、赵国、齐国、楚国、秦国、燕国这战国七雄相争的格局。不过,在这战国七雄中,一开始还是只有楚国这一个诸侯国僭越称王。当然,这一情况从徐州相王开始发生改变。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徐州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的历史事件。公元前443年,魏国君主魏惠王因为多次被齐国击败,所以率领一些诸侯国一起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
四、五国相王
最后,对于徐州相王来说,主要是魏国和齐国这两个诸侯国的称王。公元前325年,在徐州相王之后,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也即“五国称王”。在五国称王之后,不仅战国七雄都相继称王了,对于中山国、宋国等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也都僭越称王。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之后,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彻底消失,也即战国七雄的君主已经和周王室平起平坐了。而这,或许才是战国时代的真正到来。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是什么?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介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三个比较典型的”大乱世”。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个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
走近春秋战国时期,来看一看明明同属于东周,为何会一分为二,这二者又有什么区别?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主流的有以下两种。
首先是以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记载的终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也就是公元前468年。
还有一种是以”三家分晋”这一事件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即韩、赵、魏三家于公元前376年废晋国的晋景公并瓜分其土地这件事。现在学者为了方便,一般将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划为战国。
关于二者的区别,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描述:
二者名称的由来不同。”春秋”之名,得于孔子编撰的《春秋》,因书的记事与春秋时期历史阶段基本吻合,故名”春秋”。”战国”之名,因其时代特征——各诸侯纷争战乱不休而得。
二者的主力构成不完全相同。春秋是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一说:齐、晋、宋、秦、楚),战国是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二者战争的性质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需求是领土扩张,掠夺称霸,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则升级为封国间的相互兼并战争,以灭亡对方为目的,并最终导致一个统一国家形成。
二者周王室所处地位不同。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过渡,周王室虽然已经在衰微,但依然是各诸侯国名义上的共主,诸侯依旧需要履行义务。譬如定期朝见、上供、协从作战等,周王室依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战国时期,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向”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周王室彻底衰微,不仅表现在其统治的地域的缩小,不过局促于一个小地方苟延残喘,更表现在各国势力的坐大,不再听命服从于周王室,也不再主动履行义务,以至于周王室穷困衰微,为了生存甚至违反”天子不可向诸侯索要供物”的规矩。
二者所展现出的时代潮流不同。春秋时期,所展现的更多是从诸侯在周王室统一管辖下治理地方到分裂为数个小国家,彼此混战,这时天下是分裂的。战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一方面加速着民族融合,一方面也使人民逐渐厌战,渴望出现一个强大势力统一全国。因而已经由分裂开始转向统一,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兼并性质更浓,为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铺垫。
二者中”礼”的地位不同。虽然提起春秋战国,我们常常会笼统的概括为”礼崩乐坏”,但二者崩坏的程度其实是不同的。春秋时期,以周王室为天下共主的意识有所动摇,但尚未完全摧毁,两军交战,一定程度还遵循着合乎礼法的作战方式——双方都需列好阵势才可作战,不可对失败者赶尽杀绝,不可以杀老者和小孩。譬如最后因作战而死的宋襄公就是一例(当然这个人物如何本身存在争议,这里暂且不论)。到了战国时期,双方交战讲究”兵不厌诈”、”出其不意”,譬如鬼谷子的出现,《孙子兵法》的流传于世,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个时候”礼”基本已经破坏的很严重了,双方交战也不再点到为止,演变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大规模坑杀俘虏的情况也不少见。
二者所展现的社会风貌不尽相同。从经济方面来看,相较春秋时期,战国时新兴地主阶级势力更大,对经济的控制权逐渐从旧贵族转移到他们手中;从文化方面来看,相较春秋时期,战国时文化的”地区化”更加明显,譬如就出现了”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西方秦系”这五大文字系统。

综上看来,将东周划分为春秋和战国,是有其必要性的。
透过春秋与战国时期的这些不同,我们也能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可以说正是这一动乱的时代,才使周王室一些陈腐的东西被打破,社会出现积极革新的风气,新的思想与新的发展交叠出现,这无疑为古代中国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奠下坚定基础。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分别是哪些人物和国家?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