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未代贡生:深圳平湖刘彭龄传

深圳平湖刘氏家族:见证峥嵘岁月 传承百年书香

刘彭龄

最后的未代贡生刘彭龄传

清朝同治14年(公元1874年),在平湖村松柏围的功名房祖屋内一名男婴诞生了。这名男婴的父亲叫刘游之。喜得男婴自然是一件大喜事。刘家人按照当地人的习俗,会将新丁出生的年月时辰时写在一张红纸上,请人排八字,最后根据出生八字的五行进行起名。小孩满月后,还要为新生婴儿在太祖祠点纸扎花灯一盏,也就是悬挂个写有“添丁”字样的红灯笼于刘氏祠堂的门前,同时准备一些酒菜等物摆放在堂桌上,邀人饮酒,达旦不休。这就是新生儿的“点灯”习俗。之后,才能将男丁的名字和出生时间记入族谱之中。新生儿的名字是刘游之起的,取名为 刘彭龄,意思是预祝孩子像彭祖一样,能长命百岁之意(传说,彭祖活了800岁)。

刘彭龄天生聪慧,而且勤奋好学。自小生活在文化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而彭龄的父亲亦要求他努力学习。因为当时还有科举考试。在那个时代,“科举”是绝大多数读书人最主要的出路。。

平湖的老一辈人说:平湖有两所著名的私塾,一所为鹤轩书室,坐落在红珠岭老围村西北角,由刘氏太祖刘晓阳创办于清嘉庆年间,书室正门两边的麻石条上,刻有一副对联,左边为“鶴龄冠祖”,右边为轩勉盈祠”,上方横额为“鹤轩书室”四个字。刘彭龄应是在最近的鹤轩书室读过书。

另一所为松柏围的“雕虫书室”,而“雕虫书室”的创办要晚很多年,应该在光绪年间,因为成丰和同治年间。 刘彭龄求学的私塾老师都是聘用的秀才任教。开始时先背《三字经》,而后学《百家姓》、《千文字》《幼学琼林》。还要练习毛笔字,小彭龄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开始了人生中的求学之路。 背诵与书写,这是一种私塾的规矩。老师说:背诵是学习的关键,书写和写作是学习的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彭龄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水平也越来越高。到1891年,刘彭龄经过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已经到了求取功名的时候了。在那个时代,“科举”是绝大多数读书人最主要的出路。

科举主要分为六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其中,县试、府试院试又被称为“童生试”。县试是“童生试”的第一阶段,由知县主持考试,经过四场或五场(由知县自行决定),从全县读书人中选取前十名或前二三十名,推荐参加府试。

府试是“童生试”的第二阶段由知府主持考试,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共录五十人,推荐参加院试。

院试是“童生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考试内容大致与县试、府试相同,由各省的提督学政负责。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

当进入士大夫阶层之后,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政府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在定额之外,附在廪生、增生之后的生员。取得了秀才之后、就可以参加乡试了。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即、西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举之后,就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当然,不一定会真的获得官位),半只脚开始踏入了官场的大门,并有资格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会试在礼部贡院举行,主持考试的是大学士,以及尚书以下副都御使以上的高官。因为在春季举行,因此也被称为“春闱”。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录取人数不定。考中者,可以获得殿试资格。

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理论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因为殿试是在会试结束半年后的秋季举行,因而也被称为“秋闱”。一般情况下,但凡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不会落榜,而是会根据成绩分为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这三个等级。其中、一甲第一名即是人们通称的“状元”。

刘彭龄先在南头通过了新安知县主持的县试,又在广州通过了广州知府主持的府试和广东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最后考取了秀才的功名。

考取秀才只是求取功名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要参加在省城广州举办的乡试考试,这是取得举人的考试步骤。然而,事与愿违,刘彭龄没有取得举人。

刘彭龄虽然没有考得举人,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始终没有错过任何一次的考试机会,重要的是刘彭龄的背后有长辈的支持,特別是父亲刘游之的鼓励,更増加了刘彭龄的信心。因为刘游之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之中。

据老一辈讲;大约1895年前后,父子二人一同进京求取功名,父亲考中岁贡生、刘彭龄考取拔贡学。所以在平湖一带有“父子岁拔”的美誉。

在平湖地区,刘彭龄曾因拔贡生的过人文采被人们尊称为“平湖文胆”。

然而,晚清年间,两次鸦片战争发生,清政府终以失败告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屈辱《南京条约》、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丧权辱国《北京条约》。

英国割占香港,震惊国人。“国家兴忘,匹夫有责”。“太平天国”“爱国维新保国会”“戊戌变法”应运而生。

满清的宫阙楼宇在内忧外患之下摇摇欲坠,清政府在重压之下不得不实行“新政”,罢废科举,推行新学。

刘氏父子需求得功名抓住了最后稻草,却无法改变命运。两年后,清政府覆灭,成为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贡生。

生逢乱世,丘八当道。避开纷争的刘彭龄返回家乡,潜心教书育人,渐成省港地区知名的文化人。

1918年,为纂辑于唐天复二年,中经宋元丰二年重修的《刘氏总族谱》再版,德才兼备的刘彭龄被宗亲们推举,为族谱作序作注。

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源自尧帝,从太始祖(讳源明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平湖村的刘氏家族系汉高祖刘邦和蜀汉先主刘备的后人。而平湖村的先祖最先是于唐末黄巢起义从中原迁自福建汀州,再迁兴宁、瑞金、韶关,经由南雄的珠玑巷迁移至増城、东莞,再迁至沙湾、长表,再迁移至平湖开基立业。

(平湖一世祖为达宗公)。刘氏族人在平湖村世世代代耕读相传,勤勉发展,人丁兴旺。到明万历年间,村民开始向附近的地区迁移兴家,终于形成了平湖地区最大的宗族姓氏。

至刘游之时已发展为第二十八世。

1929年刘彭龄早逝,

刘彭龄后代刘仲德、生于西学东渐年代,接受新学教育的刘仲德国学功底扎实。1978年,刘仲德被推选为宝安县侨联主席,多次出境联谊广大侨胞,动员人们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

他的长子刘旦华回忆,刘仲德的学问大多自学而来。他爱书画艺术,楷书、隶书、行书、草书无所不通,尤其擅长书画。他爱吟诗作画,曾写下不少诗词,只是几经迁徙、抄家,所剩无几。

在父亲的影响下,刘旦华自幼受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熏陶,国学基础扎实,专心习练笔墨,尤喜篆、草、甲骨。他追求“篆意草情”,自创的“黑篆体”更是别具一格。

太平盛世,平湖地区习文弄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刘旦华担任副会长的平湖书画协会,汇聚的民间书画爱好者多达上百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平湖,如今文化气息愈加浓郁。刘氏前人所载教育之树,现已枝繁叶茂,庇荫后人。

刘旦华;与父辈一样,也是平湖知名的文化人。他发掘保护了濒临失传的平湖刘氏文化遗产——纸龙舞,已入选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春节,停演已久的纸龙舞又重现在平湖民众眼前。

身为平湖刘氏纸龙舞的第31代传人,刘旦华希望纸龙舞从此不再停演,刘氏民俗文化能够代代相传,薪火不熄。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未代贡生:深圳平湖刘彭龄传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