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广东21个城市,都有客家人分布、聚居。广东六大民系中,客家人是全省人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其中,也包括广州市。那么,你知道广州地区,一共有多少客家人吗?
据了解,广州地区有将近400万的客家人。超过三分之一的广州本地人,都是客家人。广州地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增城区、花都区、白云区、黄埔区、天河区、花都区、番禺区、越秀区、南沙区(荔湾区、海珠区不了解)。
其中,增城本地人,超过一半,都是客家人。根据2005年增城统计部门的数据,在全区9个镇街中,均有客家人居住,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新塘镇的永和(永宁街)、宁西等地区。其中,派潭客家人口高达73%。在所辖300个村中,纯客家村有90个,粤客杂居的有74个,合计164个,约占所辖村落的55%。凤凰城的岗丰村(属永宁街)也是客家村。增城区很多客家村落,都保存有完好的客家围屋。
最早迁入增城(新塘)的是河源人古成之,古成之,也是古氏入粤始祖。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是在明末清初,编于1754年的《增城县志》有详细记载。这一时期迁增的客家人有数十姓之多,既有来自江西、福建等省的客家人,也有来自粤东、惠州及粤北等地的客家人。增城清初直接从闽西迁入者,有派潭邓氏、张氏、赖氏、潘氏,荔城练氏、马氏、赖氏,中新谢氏、林氏,正果王氏,小楼赖氏,永和林氏,镇龙钟氏,等等。赖氏,多系从闽西直接迁入。比如,客家学大家、翰林赖际熙,他是今增江街湖塘埔村人,先祖赖君佐,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率族人,从福建汀州永定汤湖村经紫金迁到增城开基立业。
广州花都区,各镇街都有客家人。其中,狮岭、赤坭、花东、花山、梯面客家人数居多。位于花都区北部的梯面镇,是全市唯一的山区镇,户籍人口10827,常住人口11497人,100%的原住居民都是客家人。
广州天河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洞、沙河、凤凰街道一带。尤其是天河区凤凰街的柯木塱村和渔沙坦村,更是广州近郊最纯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是客家人。渔沙坦小学,在凤凰街文化站的指导下,被授牌“凤凰街非遗传承(客家山歌)实践基地”。
广州越秀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越秀区洪桥街。其中,越秀山,有一个百年客家山歌墟,从清朝开始,就有客家人在越秀山以歌会友。时至今日,越秀山客家山歌墟,已变成广州客家山歌最主要的传播传承场所。广州客家山歌,也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月12日的客家山歌墟活动日,来自各地的客家山歌爱好者便会聚集于此以歌会友,闻名世界客家圈。
广州白云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太和镇、嘉禾、东平、永平、长红、科甲水、同和、京溪、竹料、钟落潭等地。其中,以太和镇和白云山周围,居多。根据相关族谱记载,明初,第一批客家人从粤北山区辗转来到广州,随后定居在了帽峰山脚。白云的大部分客家人,是清代由梅县蕉岭,迁徙至此,并带来了客家人建筑的建造工艺。白云区太和镇户籍人口中,有60%以上是客家人。(太和镇本地户籍人口10.6万人,大概有6.5万本地人都是客家人。)
广州黄埔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萝岗街、永和街、联和街、九龙镇、中新广州知识城一带,大坦村、龙湖街道等。其中,以九龙镇和联和街最为集中。明末清初年间,不少客家人由粤东北地区迁入今黄埔区北部,貔貅舞又称“客家猫舞”,随之被带到这里,并代代传承。其中,位于龙湖街道的大涵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村民均是客家人。
据《白石岗廖氏族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修]介绍,廖姓先祖,在清康熙年间由河源紫金县迁入现在的九龙镇白石岗村。萝岗一带的客家人迁入并发展至今,已有3万多人,占萝岗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除此之外,九龙镇的旺村(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商学院旁边)的村民,也基本上都是客家人。
广州番禺地区的客家人,主要来自河源与梅州五华县。其中,番禺的邬氏家族,就来自河源。岭南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的主人——邬彬,就是祖籍河源的客家人。近代世界级画家张大千,也是祖籍广州番禺的客家人。
广州南沙客家人,主要在大岗客家村。据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广东东江一带客家人迁入并建村,故名“客家村”。
广州从化区的客家人,大概占从化区户籍人口的一半左右。
百分之九十九的广东人,不知道,第一批迁入广州地区的客家人,是2237年前,50万秦兵中的一部分。随后,每个朝代,都有客家人,从四面八方移居广州地区。客家人大量迁居广州一带,属于“客家五次迁徙”说的第四次大迁徙,罗香林先生说:这次迁徙是“以清初迁海、复界而引起的客家人士向沿海迁移”。清末广州举人何肇椿也说:广州沿海“国初,土广人稀,招垦军田,客民由江西、福建及惠潮嘉等处,负耒横经,相率而至”。
时至今日,广州本地人,超过三分之一,将近有一半都是客家人,或者是客家后裔。所以说,客家文化,也是广州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