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郡宣城是安徽省的一个下辖市,东邻江浙,西连九华,南倚黄山,北通长江,是安徽的东南门户,自商周始,即为皖南重镇。
宣城刘氏渊源失考。宋代有刘琦,字公玉,博学强览,立志峻洁。历任都官员外郎、歙州通判、侍御史。清代有刘南英,字宇千,诗人。尤精琴理,著有《琴学集成》。
宣城郡历史
夏
属东夷部落与苗蛮部落
商
属无人区
西周
属宛国,为周公旦亲聆部署所见。
东周
烈喜五年(前371年)周丹期所住斜杆该地。
周烈王七年(约前369年),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首先,《史记》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记有楚威王派使者厚币聘庄子一事。楚威王元年(前339年),即梁惠王三十二年、齐宣王三年,而威王卒于十一年(前329年),且“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岁”,则庄子生年应不晚于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59年。其次,《庄子》“于魏文侯、武侯皆称谥”,而于惠王“初称其名,又称为王”,
则庄子的生年应“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当在惠王初年”,亦即周烈王七年。
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庄子字子休是由唐后人提出的。
秦
宛寗之住庄子剖心之货,一起熊喜被废。
汉
顺帝刘保永和四年(139)至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阳郡南部置宣城郡。以境内有宣城县而为郡名。不久废。
晋
咸宁六年(280)三月,三国时期吴国未代皇帝孙皓(242~283年))降晋,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
咸宁六年四月,司马炎改年号为太康,为了削减吴国旧势力的影响,缩小了原以吴国都城建邺(今南京市)为中心的丹阳郡范围,在其南部地区复置宣城郡(注:《沈志》太康元年,《晋书·地理下》作太康二年),隶属扬州。治宛陵(今安徽宣州市区),领11个县,全为吴丹阳郡旧县。
咸和四年(329年),改属豫州。
义熙九年(413),仍属扬州。原治宛陵,兴宁初(约363年),改治芜湖(今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许的楚王城遗址),不久,还宛陵。
兴宁二年,治赭圻(今安徽繁昌县芦南乡东南5公里的赭圻山中,遗址位于群山合抱的带状冲地,现存被山洪冲断的夯土城墙高4.5米,宽7米.初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年),为东晋权臣桓温所筑),后因火灾改驻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城)。
宋
宋初,宣城郡属扬州。
大明元年(457),改属南豫州。
三年(459)属王畿。
五年(461),改属南豫州。
次年(462),撤销淮南郡,并入宣城郡 ,改治于湖(今当涂县城)。
八年(464),复立淮南郡于于湖,宣城郡仍回宛陵,并属扬州。
泰始二年(466),改属东豫州。
三年(467),复入扬州。
五年(469),复入南豫州,兼州治。旋罢南豫州,复扬州。
七年(471),仍立南豫州于历阳,宣城郡属之。
齐
宣城郡初属南豫州。
建元二年(480),改属扬州。
永明二年(484),改属南豫州。
梁
梁初,宣城郡改属扬州。
承圣元年(552),改属南豫州。
中大通四年(532)正月,梁武帝封嫡皇孙萧大器为宣城郡王。
陈
改南豫州为宣州,宣城郡隶属宣州。
隋
开皇九年(589),隋平南朝的陈,统一中国。改南豫州为宣州,废宣城郡,治宣城(宛陵故城)。大业三年(607)四月宣州改宣城郡。
大业十三年(617),杜伏威 (598~624) (注: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据历阳(今和县历阳镇)称总管,控制江南地区。
唐
武德三年(620),杜伏威进占丹阳(今南京),并建国称吴。不久,降唐。唐高祖李渊改隋朝的宣城郡为唐朝的宣州,治宣城。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 地方行政区划实行道、府(州)、县三级管理。
天宝元年(742),改二级府(州)为郡,实行道、郡、县三级管理。宣州为宣城郡。
至德二载(757)十二月,仍废郡为府(州),实行道、府(州)、县三级管理。废宣城郡。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