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刘佑平著的《中华姓氏通史、刘姓》和2001年出版的福州民俗丛书《福州世家》两本书中,把福州地区唐末、宋代的刘姓源系的阐述存在很多史误,还涉及到闽王王审知等历史与史料也相违背,本文按查证的史料谈些看法,以供参考。
一 :宋期间福州刘姓分系的初步考证
《中华姓氏通史、刘姓》写到福建的刘姓,唐末到北宋还人丁不旺,家族势力不强,只是地方上一支普通姓氏。反之,提出因刘存、刘昌祖入闽开基,定居福州凤岗,始成两宋旺族。这种观点与史实不相符。
福建的地理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虽然唐末经历了五代十国的诸候割椐,战争不断,但福建是比较稳定的,主要是闽王王审知采取保境息民等著有成效的治闽策略,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经济还得到发展。所以到了宋朝立国后,“闽八郡之士取名第如拾芥,相挽引居台省、历卿不绝于世,举天下言得第之多者必以闽为首称”。①仅福州地区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至宝佑四年(1256年)文进士共3975人(如包括宋皇帝赵姓宗子中进士达4258),武进士309人。(以宋《三山志》为依据,记载到宝佑四年,如加《闽书》、《八闽通志》记载到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止还有一百余人)。刘姓共中文进士141人,武进士14人。
北宋年间文进士1125人,武进士5人。其中,刘姓中文进士为72人,占北宋福州地区中文进士人数的6.4%,在北宋进士榜上40余种姓氏中,刘姓中进士人数在各姓氏中排前五名,说明北宋年间刘姓在福州地区已是旺族。按《三山志》进士榜上所有刘姓人物的族系注释进行分类,刘姓各族系中进士较多的大约有四个系。
第一系:闽县的闽王王审知女婿刘文济子孙。以其孙刘若虚咸平五年(1002年)中进士始,有刘若冲(若虚弟)、刘奕(若虚子)、刘异(若虚子)、刘升(若冲子)、刘彝(若虚侄)、刘介山(升子)、刘康夫(奕子)、刘知至(奕孙)、刘达夫(若冲孙)、刘松(奕曾孙)、刘该(松子)、刘泳(若虚玄孙)、刘天从(泳、该侄)等。
第二系:候官县的刘靖(皇佑元年1049年)、刘实(靖孙)、刘宇(实弟)、刘彦和(靖族孙)、刘坦(靖族)、刘商衡(靖族)、刘炳文(商衡侄)等。
第三系:怀安县的刘易简(庆历六年1046年)、刘称(简弟)、刘国镇(易简侄)、刘俨(称弟)、刘衡(称侄)、刘藻(称侄)、刘正(称孙)、刘登(称侄孙)、刘焕(称侄孙)、刘师尹(俨孙)、刘公于(正孙)等。
第四系:福清县的刘天赐(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刘处约(天赐从侄)、刘诜(处约子)、刘询(处约子)、刘彦适(诜子)、刘诠(处约从弟)、刘潮(彦适侄孙)、刘沐(潮弟)、刘应东(潮孙)等。
其他还有如:闽清县刘绛(皇佑元年1049年)、刘滂、刘凯(滂子)、刘坦(滂玄孙)、
闽县刘绶(元佑三年1088年)、刘纲(绶弟)、刘因(绶弟)、刘候亚(绶侄),还有父子进士,兄弟进土等就不细说了。
综上,北宋福州刘氏属旺族的族系已有好几系了,但这些族系没有族亲之间的血缘关系。
第一系刘文济系的刘若虚是1002年进士,第四系刘天赐是1008年进士,两人中进士只相差6年,如有族亲关系应该会记载。同样道理第二系的刘靖是1049年进士,第三系刘易简是1046年进士,仅相差3年的进士,与第一系刘奕只差16-19年的进士,第四系刘处约与第二系刘靖是同年(1049年)进士,各是各个族系的子孙在史料上记载非常清楚。
而凤岗刘氏和迁居长乐县的刘嘉誉(子刘世南、孙刘砺、刘砥、曾孙刘子介)祖孙四代五人,在宋《三山志》4000余人名的进士榜上没有他们的名字,所以在宋代留下资料中无法考证属于刘姓的那个族系。到明《八闽通志》一书把刘砺、刘砥列为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书中注明:旧志无刘砺、刘砥,而“环宇志”有之,今增入),② 但没有注明属那一个族系子孙,而同榜刘潮则注明是彦适之侄孙(文中列为第四系),较之前十五年,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刘师尹也注明为俨之孙(文中列为第三系)。《八闽通志》后一百多年编写的《闽书》中,宋代刘氏各族系中进士人名乃注明是谁之子、侄、孙等字样,但刘砺、刘砥乃没有注明,书中列为1166年童子科。我们查证在宋天圣年间即1025年前后,宋仁宗命郡县建学,取消童子科,“经童科非古也,自唐诸道表荐,或取五人至十人,近代宋仁宗以为无补,罢之”,“其后遵行,未之有改”③ 说明该二人进士身份还尚需考证。但是在《八闽通志、人物》介绍刘嘉誉:“字德称,长乐人,贻孙(注:刘昌祖另一名)八代孙也”。④ 说明这五人确是凤岗刘氏后代。反之,宋代福州刘姓出的名人还不少,如第四系刘诜、第三系的刘藻、刘正、刘师尹等,在《宋史》、《八闽通志》、《闽书》等书中都作简述,没有见到与凤岗刘氏有任何关系的文字说明,《八闽通志》还介绍一些刘姓人物,如长乐人刘世修等,都没有写上是贻孙几代孙字样。
综上所述,1、唐末至宋的凤岗刘氏与闽县的刘文济、刘若虚、刘奕、刘彝、刘康夫等,怀安县的刘易简、刘称、刘藻等,福清县的刘天赐、刘处约、刘诜、刘彦适等,闽清县的刘绛、刘滂等,闽县的刘绶、刘候亚等各个刘姓族系没有血缘关系。2.凤岗刘氏在两宋还未成为旺族。
应该讲刘姓从汉朝始成一大姓,唐末之前历代入闽定居者中有不少刘姓人士,宋代福州地区刘姓族系,是入闽诸多支刘姓经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开拓站稳脚根后,分别发展起来的。比如,福州琅岐岛,宋代以前就称“刘崎”,就因该岛当时多是刘姓居民,是福州地区史记上以“刘”姓为地名的首例。据史料记载在唐末前入闽的有:1、古田刘疆后代。2、刘技后代。3、闽王王审知主要幕僚刘山甫后代。4、刘行全兄弟后代(原王诸妹夫)。5、南海王刘隐的祖先的后代(先定居福州,后刘隐一支移到广东)等等。
二:闽王王审知亲家翁刘技家族是入闽刘姓主要族系之一
上述二本书,把这系的名人大部分列入凤岗刘氏族系,变成刘存后代。
据史记载唐代刘氏家族中有七支为唐朝贡献十二位宰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归纳为彭城刘氏、尉氏刘氏、临准刘氏、南阳刘氏、广平刘氏、丹阳刘氏和曹州南华刘氏。
曹州南华刘氏出自汉楚元王刘交之后,从彭城避地迁自南华,唐朝肃宗代宗两朝宰相刘晏就属此房。传至唐末刘埴字秉中,先后担任过唐朝兵部、吏部郎中,生七子为刘凯、刘颖、刘拱、刘技、刘徵、刘武库、刘揆。
刘技是刘埴第四子,字仕能,官居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鄂州节度使判官等职,因湖南马氏僭伪不从,而入闽居泉州,生三子刘文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为刘文滔)、刘文济、刘文泽。时王潮三兄弟入闽克泉州,刘文质为王潮之女婿,任泉州观察推官,刘文泽官终西蜀武连令。刘技之女嫁给王审知次子王延均为妻,封正义夫人。《资治通鉴》记载王延均“闽王两娶刘氏,皆士族”。⑥ 另一刘氏则是南海王刘隐之次女。
刘文济迁居福州,娶闽王王审知最小女儿为妻,《闽王墓志》记载”季封江国柔靖夫人,适彭城汉楚元王交裔孙刘文济,字霸源官至吏部郎中赠司空”,《琅琊王王审知神道碑》也记载”女七人……,季封江国柔靖夫人适彭城汉楚元王交裔孙刘文济”。刘文济娶王审知小女儿为妻后,居福州桂枝乡延福里。
刘文济生二子。长子刘仲甫字干臣,为太子洗马,闽亡改仕吴越国,为官清廉自取所部为官俸不妄贪一文。后吴越国纳土于宋,官属都改事宋,仲甫以母老,辞官归里。妻李氏,生九子。
刘仲甫之子刘若虚字叔阳,宋咸平五年(1002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任温州永嘉县丞。迁大理寺丞、外放隰州温泉县,改通判保定军转太常博士,通判洪州(今南昌市),因在任政绩显著升尚书屯田员外郎,知邵武军。生四子:弇、奕、异、戒。积劳于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任上,年方五十岁。蔡襄为他撰写了”刘若虚墓碣”。
仲甫之子刘若冲字叔谦,祥符五年(1012年)壬子榜进士,官历秘书丞。若冲子刘升庆历二年进士,终秘书丞。若冲孙刘介山元佑三年进士,官终朝奉大夫。
若虚长子刘弇字昭伯,隐居不仕,乡人号:”隐君”,“后以州郡荐,强起之,授将士郎、大理评事。”⑦
若虚次子刘奕字蒙伯,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乙科,与蔡襄为同年友。在任政绩优显,任大理寺丞、尚书屯田员外郎等。于皇佑三年(1051年)五月二十三月卒于任上,以“敛无新衣,囊无余资”换得“廉平”两字的称颂。蔡襄对他立身高洁,办事果断,素来钦佩,专为他撰写墓碣文,该墓碑于一九七七年发现,一九七九年由福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将该碑移于山陈列保护。生三子康夫、宁夫、岐夫。
若虚三子刘异字成伯,与兄奕同年同榜进士,授秘书省太常博士,官终屯田员外郎。其女嫁蔡襄子旬为妻。生一子名传,二岁时,父旬便逝,“刘抚教之,六经子史,皆使穿贯,传以养母早乞致,而传子橚出知泉州,为襄旧治,时刘已封令人,白首康强,传绿发尚茂。”⑧
若虚之侄刘彝字执中,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先为邵武县尉,又调高邮主簿,升海州朐山令,在任上体恤孤老劝教种艺,平衡赋役抑制奸滑,凡属利民之事尽力办理,被称为”治范”。神宗因刘彝熟悉东南水利任为都水丞,奉命同程灏等巡视治理各路农田水利,后升都官员外郎,任两浙转运判官等。元佑六年(1091年)卒,年七十.著有《七经中义》一百零七卷、《明善集》、《居阳集》各三十卷。子刘淮夫官为朝散大夫。
“刘涣字孟潜,太子洗马仲甫之孙。”刘若冲之子,“隐居北溪,以歌诗自娱。元佑中,乡人千余荐其才于郡守许懋,乞以应逸民之诏,懋闻于朝,涣力辞不就,自号北溪翁。”⑦ “刘达夫字宣子涣之子也。元丰中入太学,以父年老每岁一归省,因留待焉,父卒。遂无士进意,隐居北山,凡数十年。崇宁中,诏举遗逸,州县以达夫应诏,授松江簿,大观中,添差温州教授。后毛友荐于朝,召见,将任以中都官,辞曰:仕非志也。遂迁越州教授。”⑨ 另一记载:“宋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榜进士,刘达夫若冲之孙字宣子,举八行,终宣教郎、越州教授。”⑩
刘康夫(若虚之孙、刘奕之子)字公南,幼承家教勤于读书,被誉为神童。急人之难、见义于色、孝悌仁爱是乡里的楷模。平生以敦厚风俗,认真教学为己任,任教三十余载,教导出学生千余人。晚年主学泉州,闽中号称多士。泉州人蔡彰将其教学办法及言行整理刊印以传众人。著有《经训》、《杂文》《古律诗》若干卷,在元佑三年(1088年)作为特奏名进士,承务郎官衔,但是未唱名前二天而病卒。郑侠为其撰写墓表:“公终始信,天地间一穷人,而其所为施之事亲、事长,抚穷抚幼,施教学生造就人才,发于诚心施于行事,可以勒金石感鬼神。”11@ 生四子,长子知至泉州惠安尉,次子立、三子习、四子修皆进土。另查证刘知至元丰八年(1085年)进土榜,“奕之孙字伯时,终朝请郎、知西外敦宗院”。12@ 刘弇 (吉州安福人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也为刘康夫写了墓志铭,该二篇墓志铭都收入清《四库全书》。
奕之曾孙刘松字公茂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土,其子刘该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刘泳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若虚之元孙,本族彝、奕、升、知至、松),刘天从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泳、该侄)。
从以上史料可以清楚说明,曹州南华刘氏后代,其中一支自刘技开始入闽,刘技长子刘文质定居泉州,泉州地区(包括后又迁往台湾.东南亚)有的刘姓可能是其后代。
刘技次子刘文济迁居福州,其后代在宋、明两代如《新唐书》、《资治通鉴》、《蔡襄文集》、《三山志》《八闽通志》(包括宋代名人文章收集进清代《四库全书》)等,颇为权威的史书上记载的有:刘文济始为第一代,第二代刘仲甫(仲甫生九个儿子),第三代刘若虚、刘若冲,第四代刘弇、刘奕、刘异、刘戒、刘彝、刘涣、刘升,第五代刘康夫、刘宁夫、刘岐夫、刘达夫、刘淮夫、刘介山,第六代刘知至、刘立、刘习、刘修,第十代刘松,第十一代刘该,刘泳,第十二代刘天从等。
刘泳是刘若虚长子刘弇后代,后刘泳曾孙刘宣义在宋末迁居闽侯南屿镇,并将祖宗刘文济公的家训“立业唯修德,敦伦在读书”嘱后代立身处世,谨记遵循。有一本家谱作了记载,并且家训要求续写,但不对外。而《中华姓氏通史、刘姓》却误编唐末刘存侄“刘昌龄,字贻本入赘候官司水西灵凤里,后裔为今南屿刘氏,”故按家谱为线索查找有关史料仅供佐证。
三、根据所接触的史料对一些问题谈点看法
(一)、福州三坊七巷之一“郎官巷”的巷名出处问题
至今止凡介绍“郎官巷”文章,都这么写:“:宋代刘涛居此,子孙皆为郎官故名”。我们查了有关资料最早出处是宋《三山志》:“郎官坊以刘涛子孙皆为郎,故名”。问题是在此前称何名?既称“郎官巷”,有多少代子孙出任过郎官?至今都未见有文章详情介绍。
1、查证有关史料,宋代在泉州有一文人叫刘涛(与苏轼同时代人),福州则没有叫刘涛的,刘文济居此并子孙皆为郎官与史料相吻合。所谓称“郎”,“唐朝在朝廷诸司都设置郎中,以员外郎为副,历代因之。又文散官亦称郎,如朝议郎、通直郎等列于大夫之下。”13@其一刘文济为王审知女婿,郎官巷居福州市中心,居此应是符合当时政治经济条件的。其二刘文济官居吏部郎中,其子刘仲甫为太子洗马,其孙刘若虚为屯田员外郎,刘若冲秘书丞,第四代刘弇为将土郎,刘奕为屯田员外郎,刘异为屯田员外郎,刘升为秘书丞,刘彝为都官员外郎。第五代刘康夫为承务郎,刘淮夫为朝散大夫,刘达夫为宣教郎,刘介山为朝奉大夫。第六代刘知至为朝请郎等等,符所言“子孙皆为郎”。
2、唐宋以来的地名称呼,“巷”是指里中的道路。《唐三典三户部尚书》曰: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传》曰:“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十里为亭,十亭为乡。14@ 《三山志》记载北宋年间福州地理,按县域范围来介绍的皆以乡、里称呼。福州市区当时有三个县即闽县、候官、怀安。从安泰桥西到东街口西属桂枝乡地域,荣亲里属桂枝乡其一里,“旧名延福,咸平五年刘若虚登第,授大理评事,解任归乡,父母俱无恙,而改名。”15@ 由于当时福州区域的特殊性即三县同在一城,城区又分子城、罗城、夹城、外城、城涂,三个县的区域凡在城区内的,以坊、巷称呼,郎官坊与桂枝坊(以乡名)同属一个方位。
3、阐述其他地名时,《三山志》都写上更名前的名称,如“朱紫坊地名新河,旧号三桥。朱通奉敏功之居,通奉享年九十余子孙繁盛,朱紫盈门,乡人因以为名”,“兴文坊地名塔巷,旧曰修文”,“新美坊旧黄巷。永嘉南渡,黄氏已居此…..,崔大夫及第,因改今名”,再如安民巷:“元台育德坊旧安民巷。刘中奉藻以孝闻,郡上其事,诏赐粟帛以旌之,因号其坊曰锡类,余太宰深登庸以其旧居改今名”。唯独郎官巷条:“郎官坊以刘涛子孙皆为郎,故名。陈先生烈之居”。16@
据上所证,郎官巷前称荣亲里,随着宋朝时期福州经济发展,位居市中心的荣亲里,居住人口、房屋不断在增加,坊巷也在扩大延伸,超出原荣亲里的范围,由于刘家居此,加上刘文济子孙数代出郎官,里人顺之而称为“郎官巷”。
(二)、是否有凤岗刘姓八贤之说及宋代福州称贤人的考证
《福州世家》“凤岗刘”中写皇帝御封凤岗刘姓八贤:刘彝、刘藻、刘康夫、刘嘉誉、刘世南、刘砥、刘砺、刘子介。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在封建社会“贤”是指德才兼备,要封为贤人是相当难的事。查《宋史》,宋朝没有一位皇帝有封贤人之说。但地方有议评乡贤之举,封为乡贤要经过反复研议。
宋福州府(包括属县)在庆历、皇佑间(1041—1049年)先议出陈襄、郑穆、刘彝、周希孟、陈烈等五先生,绍圣初(1094年)由贤良陈畅、提举陈敦夫提请,郡守温公益同意遂先立五先生祠。政和年间(1111—1117年)尚书黄裳又提出增加陈祥道,宣和年间(1120—1125年)太宰余深提议增加刘康夫、郑侠,加上先已配享学宫的常衮,及把柯述从生祠迁入一并祀祠。后又增加王祖道,到绍兴九年(1139年)丞相张浚提议又加欧阳詹,乾道间(1166年)再提议加陆佑。先后历经七十年左右,最后共议定十三人:陈襄、郑穆、刘彝、周希孟、陈烈、陈祥道、刘康夫、郑侠、常衮、柯述、王祖道、欧阳詹、陆佑。不是皇帝封的,而是经几代地方官员、贤良共举定的。其中刘姓二人是刘彝、刘康夫,该二人与凤岗刘姓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在宋代刘藻也是属很有名望的人物也未列上,已几代定居长乐县的刘嘉誉祖孙四代五人榜上亦无名。可以凤岗刘姓八贤之说是虚构的。
(三)刘彝是否是凤岗刘氏后代
前文已经查证刘彝是刘文济后代。《闽书》“英旧志、闽县”条写:“刘若虚子奕、异。奕子康夫。若虚侄彝。”而《福州世家、凤岗刘》又引用这一条文证明“刘彝是凤岗刘存五世孙,”又写“刘若虚住桂枝里”,在凤岗刘氏族谱中又注明刘彝是其族谱第一代撰写人,将刘若虚写为其父,刘奕、刘异为兄弟,其妻姓郑,其子叫刘文山。查了《闽书》“方域志、候官县” 条:“鸡冈山西为凤岗,周围荔枝以数十里,中有36宅,宋刘彝诸贤所居,曰刘宅。”说明对刘彝该人物,是属那一系刘氏后代还存在混乱概念。
前文中虽然已考证刘彝是刘若虚之侄,刘奕、刘异是其叔伯兄弟,郎官巷刘氏南屿房族谱记载:“若思子彝庆历六年进士”(若思是若虚的六弟)。但慎重起见,我们对刘彝多方位考证,综合各类资料进行分析,可以断定刘彝不是凤岗刘氏后代,更不可能是凤岗族谱第一代撰写人。
其一,《三山志》、《闽书》、《八闽通志》、《宋史》、《东都事略》等记载的进士履历包括对刘彝介绍,都明确标明为若虚侄,而且凡属刘文济子孙中进士的人均有注明是谁之子、侄、同族字样。应该讲刘彝是刘若虚之侄是准确的(若虚有9兄弟),在封建制度中科举是件大事,涉及朝廷今后选拔任用人材的起步,严格讲求忠信仁孝,不敢也不能在自己履历表上不认父,不认祖宗并杜撰编造,如是属不忠、不信、不仁、不孝的乱臣逆子,是要杀头的。其二,我们查找了有关资料,其妻应该姓陈而非姓郑,是滨海四先生之一陈襄先生之妹,陈襄是闽候南通古灵人,号称“古灵先生”,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其子是叫刘淮夫并非叫刘文山,“刘淮夫字长源,闽县人彝之子也,先生于古灵为甥”。17@ 其三,岗凤族谱只收集进刘奕的墓志铭,却把刘若虚的墓志铭排除在外,如果刘若虚是刘彝的父亲,为什么只收集其兄弟的墓志铭,而把其父墓志铭排除在外,是无常理的。刘若虚、刘奕是父子关系,两人的墓志铭同是宋蔡襄一人所撰,两人的墓志铭内容最大区别是,刘若虚的上溯祖宗源流,并写上七代先人具体姓名,后叙上所生四子姓名,所以蔡襄在刘弈墓志铭的内容中省略了祖宗源流的叙写,蔡襄是宋代名士文章收入其文集,流传后世。刘彝也是宋代理学家,还被后代议定为贤人,肯定不会做叛祖欺宗之事。其四,封建时冠名定字比较讲究,便于叙齿,刘弇、刘弈(弈与奕通用)、刘异、刘戒、刘升、刘彝等叔伯兄弟,其名都藏着廾旁,他们的儿子分别叫康夫、岐夫、宁夫、达夫、淮夫等。
刘彝再证不是凤岗刘氏后代。所谓“诸贤”估计指凤岗八贤,上文已否定,且刘彝、刘康夫居郎官巷(原称荣亲里),刘藻居安民巷,刘嘉誉祖孙五人居长乐县,在《闽书》之前的史料已非常清楚。所以,《闽书》所写刘彝诸贤居凤岗明显错误,而《福州世家、凤岗刘》的上述内容采用史料也显系有误。
(四).刘伎是“刘技”还是“刘存”的传抄之误
《福州世家》“凤岗刘”一文中写到“大概刘伎与刘存是同一人,存和伎字划相近,应是传抄之误。”经查证,“伎”字最早出现在蔡襄的《蔡忠惠文集》“刘若虚墓志铭”中,追述刘若虚先祖中曾祖叫刘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曹州南华刘氏”,记载的先祖谈经、濛、埴、技、文济。与蔡襄所写有误差只有“技”误为“伎”,宋郑侠“重修莲华永兴禅寺忠懿王祠堂记”,写若虚先祖刘技字仕能,郑侠为刘康夫撰写的“墓志铭”:“而公之家谱,实自唐仆射晏相传至高祖,始因官而家闽,曾祖甫皇太子洗马,祖若虚屯田外郎赠光禄卿,父弈屯田外郎”。11@ 刘晏是唐曹州南华刘氏的杰出人物,刘技是其后代史料上很清楚,所以“技”应是准确的,“伎”乃“技”之误。其二,据凤岗刘氏族谱刘存墓志铭记载,唐中和初巢贼乱华,举三子三侄,由广东潮阳抵漳浦后居福州凤岗,一生以稼穑为务。因此,刘技、刘存应是两人,并非一人,把“存”字误为“伎”的推理是牵强附会。《福州世家》关于凤岗刘姓介绍中还写到“文济应是贻孙(刘存之侄刘昌祖)”,也是错误的。
(五)《中华姓氏通史、刘姓》书中福州凤岗刘氏内容与史料上的出入
1、关于中进士人名考证
(1)书中写刘昌祖子刘公钦后唐天成二年进士,公钦孙刘炳后唐天成三年进士,公钦子刘渥后周显德二年进士。史料记载自唐神龙到后唐天成,计223年福州府考上进士共36人,反复查证没有上述所言人名。后唐天成之后只有在天成三年考进一名叫陈保极。
(2)书中写刘渥生四子刘晔、刘阳、刘若冲、刘昕都是进士问题,刘若虚(书中写为刘阳字若虚)、刘若冲是亲兄弟不是凤岗刘氏,前文已作考证。刘晔与刘若冲都是祥符五年进士但不是兄弟,没有任何资料可证是风岗刘氏,反复查证进土榜无刘昕此人。
(3)刘易简、刘称、刘藻人物的介绍情况具符合史料,但查证不是风岗刘氏.(在第一问题时已分清楚)
2、“刘存统兵入闽”,疑点太大。在凤岗族谱中写刘存一生以稼樯为务,在《寻根问祖-百家姓》电视片(该电视片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台及许多省市电视台播放过,录相带发行全世界华人区),其中专题片《刘姓》,片中在采访凤岗刘氏后裔时,其后裔很明确的讲刘存是“养鸭子”的,该文把刘存变成统兵将领,以什么官职统多少兵?资料来源何处?考证否?经考证不符合史实。(后文会介绍).
3、关于刘昌祖“娶王审知姐姐王氏为妻”。王审知是否有姐姐?查证有关闽王王审知的史料,没留片言只语王审知有姐姐的内容。书中写“刘昌祖…,唐中和年间(881-884年)与伯父刘存一同佐王潮入闽”。
查证《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等史书,其一,屠户王绪是881年8月与妹夫刘行全聚众当强盗,蔡州刺史秦宗权上表请授王绪为光州刺史,881年底王绪才任王潮为军正,管理军资粮饷,点阅士兵。其二,王绪因无法上交租赋,秦宗权发兵攻他,王绪害怕,885年春悉举光、寿二州兵五千,过长江到江西的南昌、赣州入福建长汀,八月达漳州,因道路险阻粮食少,于是令军中“无得以老弱自随,犯者斩”,只有王潮三兄弟不执行,扶其母乃随部队前进。王绪知道了要杀其母,在885年底,成为王潮三兄弟杀王绪的其一导火线,成就了立足福建,建立闽国的演义历史。881-884年王潮还在河南固始县当军正。何来入闽之说?其三,入闽时王审知兄弟年纪均在25-30岁,假设刘昌祖是王兄弟姐夫,年龄比他们更大,刘存是其伯父年龄应在50-60岁左右,属于老弱之类还会统兵吗?如果是随王绪军队南下的,在这事件中可能已被杀掉或已丢弃。其四,历史上记载王审知为人好礼下士,许多唐朝高官后代都到福建,王审知都做了很好的安排照顾,如果刘昌祖是其姐夫,并为王审知打天下而阵亡,不会不管自己的姐姐、外甥,而把他们安置在离福州近百里,当时地理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凤岗”。
四、是否有刘昌祖此人和有关莲花山墓葬问题
《中华姓氏通史、刘姓》写“刘昌祖官任司马参军,…在入闽平乱时阵亡,追赠抚闽将军,赐葬莲花峰,从祀城隍庙东庑。”
首先,我们介绍下有关情况。
1、历史上没有“司马参军”这种官衔。从周朝开始设置的官职,司马、参军分别两个不同级别的官职。“司马”从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置大司马即兵部尚书,少司马即兵部待郎。魏晋到宋是都督府都督(或称将军)下设的协助、综理事务,参予军事计划的官员,设置别驾、长史、司马各一人。隋唐在州府也设佐吏司马一人,位在别驾之下。按现代话讲即是都督、州府长官的副职或助理,司马官衔是在从四品到从五品之间。“参军”是东汉末年开始设置,到唐朝都督府及州府都设置,全称叫录事参军事简称参军,还下设功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等。现代话讲是军队的参谋、干事,地方的秘书、主任科员之类,参军官衔是在正七品到从八品之间。
2、唐朝文武行政官员称为职事官。所有这些官都要有相应的品位,这个品位叫“散位”,又分设文、武散位。要正式当任某官职时都要将该散位带上,也叫为本品。武官设置将军、尉等散位,“将军”散位又具体定名:骠骑大将军为从一品,辅国大将军为正二品,镇军大将军为从二品,冠军大将军为正三品,云麾将军为从三品,忠武、壮武、宣威、信远、游骑、游击将军自正四品到从五品。
3、皇亲国戚和立大军功封的官品称“爵位”和“勋官”。勋官定名为“上柱国”、“轻车都尉”、“骑都尉”、“武骑尉”等共十二价从正二品到从七品。爵位有九等,分别为“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候”、“县伯”、“县子”、“县男”,从正一品至从五品。要追封的只能封爵位或勋官。但无论“散位”、“勋官”和“爵位”都没有“抚闽将军”的名称。
4、王审知治闽期间所有官衔或官职都是唐朝朝廷所任命。他讲“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天佑元年(904年)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后朱全忠篡唐改国号为“梁”,在开平三年(909年)进封王审知为闽王。查找的史料,没有王潮、王审知奏封刘昌祖为抚闽将军的文字,也没有朝廷封刘昌祖抚闽将军的记载,况且唐朝就没有这种官衔。
5、福州只有一座城隍庙,是兼省、府、县三级城隍于一庙。庙中除主祀城隍神外,庙东偏壁间附祀有十三位历代有功名宦的神碑,他们是:唐光禄大夫樊公、宋少师忠惠蔡公,知武冈军杨公、参知政事张公、直龙图阁孙公,将军卢公、烈士范公、元太尉忠尉董公、行省都事蓝公、侍御使韩公、英义候阚公、楚国公李公、明大夫汤公。没有姓刘的。查看了史料,倒很像以王绪的妹夫刘行全来张冠李载,把刘行全改为刘昌祖,王绪妹夫变王审知姐夫,刘行全由王审知先奏封为“候”后又奏封为“王”,而改为追赠刘昌祖为抚闽将军,刘行全立庙州北祀之,改为刘昌祖从祀城隍庙东庑。
据上所证,“司马参军”、“抚闽将军”两个官名是编造的,刘昌祖祀城隍东庑也是编造的。“赐葬莲花山”谁可赐葬?清朝《福州府志》有此说,可见系从假谱中抄摘,溯前800余年,查找的史书没有此说,可以论断司马参军刘昌祖赐葬莲花山乃杜撰之言。
莲花山又称莲华山在福州新店,“桃枝岭丘,一名永福山。形圆而尖,若菡萏然,实郡主之山也。”18@在王审知执政时代并未使用,而是其子王延钓自封皇帝后设定的皇陵,在封建王朝作为皇陵的风水宝地,谁可葬在莲花山?(1)王审知夫妇由凤池山在长兴三年(932年)“改葬永福山,则遵化里莲华山也”。19@(2)王审知母亲“王母董氏太后,累赠鲁国内明夫人。初卜葬于凤池,后改迁莲花峰之东偏,不敢居子午。”20@(3)王延钧(惠宗)、王继鹏(康宗),“连重遇之乱,康宗出北关,至梧桐岭,为皇从子继业所杀,葬莲花山则”,“先是陈后与惠宗亦葬是山”。21@(4)王延政(富沙王),“继勋公归闽时,扶富沙王柩在王台馆者,请旨卜葬于莲花峰胭脂山。”20@
刘姓与王审知等在莲花山墓葬有否关联?有关联,但不是凤岗刘氏族系,而是刘技族系。刘文济妻是闽王王审知最钟爱的小女儿,王审知在其小时常抚其背曰:”汝虽适它姓,终奉吾祀嗣”。22@ 后王审知之子王廷政兵败,举族徒迁南京,“季女乎遂怆然记忆前言,欲绵孝思,拨资产修治寺暨王之莹域,招十二家给田舍看守。”22@《三山志》记载“王氏在闽者无噍类,今惟甥刘氏岁时祀之。”19@ 在当时来讲规模是比较大的,莲花山王审知墓所在地的莲华寺内建有祠堂,在“西王祠,东刘祠,绘塑王象于中”,22@ 当时福州有寺庙一千七百余座都塑有王审知象,“独莲华寺柔靖夫人为父所建范金肖象与他刹异。”22@ 后数代刘姓子孙又修祠增置祭田产,西王祠以祀王家祖先,东刘祠以祀入闽始祖刘技等祖先。福州莲花山有座山包称”胭脂山”,当地流传其名称来历,是因王审知女儿柔靖夫人常住莲华寺里,每天洗涤时胭脂水流下去,把其山包染红了故有此称。另有一说王审知墓“近冢有冈, 土色深红,俗呼胭脂山,相传闽王有女葬此,为洗脂粉所注积。”23@
五、编志修史中引用族谱资料应严谨求实
修史编志中认真严谨和求实存真是其灵魂,广泛收集、多方考证、反复核实是基础,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精力、财力。盛世修史编志是为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记存真实的史料,是一件辛苦而有意义的事情。族谱也是一枝叶,但不经考证引进史志,就会影响编志修史的严谨求实。族谱事实上在唐朝时就存在造假不实问题,唐颜师古指出:“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24@ 明黄宗羲说:“掇拾讹传,不知考究,抵牾正史,徒诒蚩笑”。25@本文虽是查证宋代福州刘氏族系及若干问题,但内容涉及到福建省特别是福州地区的不少历史问题,更有深刻认识。由于学识水平有限,对史料的研究、分析还不能全面把握、理解,可能还有可证的史料尚末接触到,所以难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批评指正,以共同繁荣史志考证文化。
参考书目:
1、 刘昀《旧唐书》
2、 欧阳修《新唐书》
3、 薛居正《旧五代史》
4、 欧阳修《新五代史》
5、 脱脱《宋史》
6、 脱脱《金史》
7、 司马光《资治通鉴》
8、 袁王纲鉴合编、唐纪
9、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10、 王称《东都事略》
11、 梁克家《三山志》
12、 黄仲昭《八闽通志》
13、 何乔远《闽书》
14、 《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古灵学案”
15、 蔡襄《蔡忠惠文集》
16、 王应山《闽都记》
17、 吴任臣《十国春秋》
18、 闽王墓志
19、 琅琊王王审知神道碑
20、 宋郑侠《重修莲华永兴禅寺忠懿王祠堂记》
21、 福州府志
22、 福州地方志
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24、 清道光《福建通志》
25、 民国《福建通志》
26、 闽候县志
27、 清《四库全书》“西塘集卷四”“龙云集卷三十二”
28、 《辞海》《辞源》
29、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30、 朱维干《福建史稿》
31、 《福州城乡建设志》
32、 《福州乡土文化汇编》
33、 诸葛计、银玉珍《闽国史事编年》
34、 《凤岗忠贤刘氏族谱》《八贤刘氏桂枝房支谱》
35、 张钊《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
36、 《福建史志》1996年增刊[闽台首届城隍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37、 《福建宗教》2002年2期吴义、林秀玉[福州城隍庙及其信仰探柝]
出处注解:
1、《八闽通志》卷46选举
2、《八闽通志》卷46选举
3、《金史》志第180选举、《宋史》180选举
4、《八闽通志》人物卷62刘嘉誉
5、《十国春秋》卷95刘山甫
6、《资治通鉴》卷279
7、《八闽通志》卷63隐逸刘弇 、刘涣
8、《闽书》卷140闺阁志、候官县
9、《八闽通志》卷63 士行 刘达夫
10、《三山志》卷27人物类二 刘达夫
11、《四库全书》西塘集卷四 刘公南墓表
12、《三山志》卷26人物类一 刘知至
13、《辞源》“郎”字条
14、《辞源》“巷”“里”“乡”“坊”字条
15、《三山志》卷二地理类二 荣亲里
16、《三山志》卷四地理类
17、《宋元学案》“古灵学案”
18、《八闽通志》卷四地理类 莲花山
19、《三山志》卷三地理类三 怀贤里
20、开闽忠懿王族谱
21、《十国春秋》闽王列传
22、宋 郑侠《重修莲华永兴禅寺忠懿王祠堂记》
23、《福州地方志》.古墓
24、《汉书》卷75睦弘传注
25、《南雷文定》三集卷一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