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安,步入未央,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多元的城市新区景象。这里不但有现代化的城市容貌,更有汉长安城遗址等享誉中外的历史遗迹。21日,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1200余名刘氏宗亲,在这块历史遗迹上领略到了昔日大汉雄风,而这些历史的遗迹也注定将在刘氏后人的注视下,开启它今日的新辉煌。
文化资源优势吸引世人青睐
“汉长安城遗址是汉文化的历史遗存,汉朝本就是刘姓为尊,我们刘氏宗亲能在未央区,在汉长安城遗址上举行祭拜刘邦大典本就是一次光荣,更是一次寻根认祖的文化之旅。”连日来的刘氏宗亲联谊活动中,来自全世界的刘氏后人们发出了感慨,“来到西安真是能切身领略到雄壮的秦汉唐不同时期的历史风采,走进未央,可以尽览大汉雄风。”就像世界刘氏联谊总会主席刘南辉先生说的那样,正是西安具备的独一无二的大汉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全世界刘氏宗亲的眼光,让全世界的刘氏后人都能聚集于此,在这块充满历史文化气氛的土地上寻根祭祖,更希望能为这块土地再现昔日辉煌贡献力量。
经济开发有力促进遗址保护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此次举办世界刘氏第六届联谊大会期间与会代表们提出的口号,依托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也正是地方政府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举办区域经贸、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考虑。在刘氏第六届联谊大会上,作为东道主的未央区政府,收获了5个大规模的经贸合作项目。这些合作项目中的“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项目”、“恢复重建高祖庙项目”、“恢复重建汉未央宫天禄阁遗址博物苑项目”等,都围绕着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展开。
作为本届大会嘉宾的秦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员袁仲一,对世界刘氏第六届联谊会的题中之义看得更为透彻。他说,刘氏宗亲大会对汉遗址的关注,其实也是现代眼光重新审视历史遗迹。目前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外居民收入差别相当大,仅从提高遗址保护区内的居民收入角度出发,对遗址保护区进行有效开发就是很有必要的。而通过对遗址保护区的有效开发,在提高遗址区内居民收入后,将会进一步促进周边居民更加自觉展开对遗址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在实现共同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这些遗存的历史古迹。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教授梁中效则认为,此次通过举办世界刘氏联谊大会,搭建世界汉文化高层论坛和世界汉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把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汉长安城遗址区保护开发的结合,是实现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依托文化品牌整合经济资源
依托汉长安城遗址的文化品牌带动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开发最终促进遗址区保护。世界刘氏第六届联谊大会在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的成功举办,是这种有典型文化特色的区域发展地缘经济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如何依托这一文化品牌资源有效地整合更多的经济资源,在吸引外来投资的同时,如何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发展地区经济?
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认为,农民的生产与遗址保护必须有效结合。诸如,在一些有条件的村落中建立历史文化风情村落,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农家乐,突出文化和传统特色,发展地域经济。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如果能建立长期的补偿机制,对于遗址区域内农民的长期经济收入问题,政府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来保障其就业,解决经济来源问题,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而极具汉文化特色的“汉服”无疑是一个亮点。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认为“汉服”非常好看,他说仅“汉服”就大有文章可做。对于汉服,吉林大学教授张鹤泉也认为,未央是汉文化的中心,有能力也有优势把这一民族服饰发扬光大,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汉服新时代的活力,形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
中国人以姓氏而分,姓氏是中国人联络感情的方式之一,同根同族的人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很强的亲切感和凝聚力。汉阳陵开发时,台湾的刘天柱先生联络刘氏大批人员加入其中,仅刘氏人员就投入大量资金。对于汉长安城遗址的开发,王学理认为地方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刘氏这一姓氏团体力量,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为遗址开发作贡献。
地缘特色文化 推手区域经济发展
西安的各个地方区域,应该如何利用手中的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陕西理工学院历史系教授梁中效认为,西安具有大量秦、汉、唐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实现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方面,一定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以不同的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和非物质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
围绕地方具有优势的文化资源,找出差异化突破口,准确定位后进行开发利用。同时,有效借助文化旅游产业、生态观光农业、现代工业等多元渠道,有效促进地方经济依托文化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西安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经济开发,以经济开发促进历史遗址区的更好保护,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发展。
正如梁中效教授所说,遗址区保护开发利用,只有同地区产业发展和在全市旅游产品中的战略地位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