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唐氏帝尧世系,自尧到尧 18 世孙祁奇(前 2377—前 1902),约 470 年,共 18 代人,为祁姓刘氏远祖。
刘氏,出自远古中原君主伊祁姓陶唐氏帝尧 18 世孙、尧嗣子祁丹朱 17 世孙祁奇,始于祁奇之子刘累,故帝尧至祁奇这十八世祁姓世系,为刘氏直系血缘远祖。
尧时,刘氏远祖为陶唐氏。帝尧初封侯于陶、唐,为陶唐氏,尧亦称唐尧;住于伊、祁,姓伊祁,简称祁。故尧时,刘氏远祖帝尧为祁姓陶唐氏。
舜时,刘氏远祖丹朱为唐氏。尧嫡长子祁丹朱,尧未授给他天下(《史记》),舜封他为唐侯(《宰相世系》),故有疆土(《史记·五帝本纪》),在山西翼城西建立唐国(《史记·正义》),为唐氏。然而“丹朱傲,惟慢游是好”,舜又断绝丹朱世袭唐侯(《史记.夏本纪》),因此夏太康时,丹朱之子祁成泽、孙祁愷失唐爵为民。
夏朝,刘氏远祖为祁姓御龙氏。夏后仲康至帝扃时(前 2159—前 1901),约 260 年,丹朱四至十七代孙,为刘氏远祖祁姓御龙氏,御龙侯已传承十四世。
夏后太康时,丹朱在山西的唐国,失行乱纲而衰亡,丹朱之子祁成泽、孙祁愷失唐侯为民(《左传》引《尚书.五子歌》)。夏初,仲康、少康又征召丹朱曾孙祁曷为司牧,掌神龙之祀,授泾渭之地(陕西泾渭地区和晋南,从龙门至孟津),封御龙国,命为侯服,赐祁姓御龙氏(《刘氏源流谱》)。从夏初仲康到夏末帝扃,丹朱曾孙祁曷到十七世孙祁奇,是河西泾渭之地祁姓御龙氏家族,已传承御龙侯十四世。祁奇生子取名刘累,刘累就出生在这里,为丹朱十八世孙,袭十五世御龙侯。“御龙氏与豢龙氏世代友好。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驯龙,而且是世代相传的驯龙能手。刘累继承祖业”(《中国通史全编》),亦“学扰龙于豢氏,以事孔甲,”龙死而迁鲁县(《左传 》)。
自尧至尧十八世孙祁奇的祁姓陶唐氏,为产生刘氏的远祖;刘累为刘姓第一人,形成刘氏世系,刘累是刘氏开姓始祖。
关于祁源明(监明)“封刘,为始祖”说
(一)、祁源明“封刘”,于史无据
尧有十子,丹朱为嗣长子。《帝王世纪》云:“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也。”庶长子监明早死(《史记》),《庄子·盗跖篇》还云:“尧杀长子”;祁源明为庶九子,亦不肖。故包括监明子祁式,帝尧对他们概未授封,除丹朱外,其余的在史籍中连名字也全无记载,更无正史记载他们“封刘”。所以,他们都从尧为祁姓,形成祁姓世系,根本不姓刘。
所谓源明(或监明)“封刘”之说,所有历史典籍、历史地名辞典概无此说。查遍《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辞源》、《辞海》、《左传》、《史记》、《汉书》等经典史籍的“刘条”,皆无河北唐县刘地(按:中国历史上只有河南偃师有一个刘累养龙时曾住处,后取名刘聚,周定王封给弟王季子,才建姬姓刘国),均无“封刘”之说。现在河北《唐县志》载:“唐县是帝尧勋的出生地和封侯国”。据县志主编张孝琳先生介绍:“关于刘姓始祖,唐县尚没有考古和史料发现。”(《鲁山邱公城是华夏刘姓的始祖城》中对唐县实地调查记)所以,“封刘”之说,于史无据,不可信。
“封刘得刘姓”之说,是一些马路野史的杜撰(宋罗泌《路史》),本以人名为姓的刘氏,硬造一个“以邑为氏”。这些野史,将帝尧初封侯于河北陶、唐县和祁丹朱舜封为山西唐侯,而混淆、附会、杜撰出祁源明(或祁监明)封河北“定州唐县刘国”,为“刘氏始祖”。这“封刘”之说,不见于早期经典文献,不见于正史,全无历史依据,早被史志名家所否定。
(二)、祁源明为“刘氏始祖”,不符姓氏始祖定义
姓氏的始祖,是指“该姓氏有世系可考的最初(起头、第一)的先祖。”(《 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它有三大要素:一要本人姓刘;二要是刘姓第一人;三要形成有据可考的刘姓世系,产生刘姓的世系和人是刘姓的远祖,而不是始祖。故,不姓刘,不是刘姓第一人,没有形成刘氏世系的人,根本不是刘氏的始祖。
尧时世无刘国,祁源明(或监明)“封刘为刘氏始祖”,为虚构,是《祁源明谱》编谱人的杜撰,不见正史,早被否定。而且,它完全不符合姓氏始祖的定义:祁源明本人既不姓刘,也不是刘姓第一人,更没有形成有据可考的刘氏世系;他们只是从尧为祁姓,也不是祁姓第一人,连完整可靠的祁姓世系也没有。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祁姓人物,这样一个与刘姓毫无瓜葛的祁源明,怎么是刘氏的始祖呢!?即使是祁丹朱,也是直到他 18 世孙才取名姓刘,祁丹朱也只是刘姓的直系远祖,而不是始祖;而祁源明等作为丹朱的兄弟,只不过是刘氏的旁系远祖而已。
(三)、《祁源明谱》中的刘氏名人,全是抄袭的
《祁源明谱》的祁姓,是怎样衍变成“刘姓”的呢?这些刘姓名人又怎样到祁姓谱里来的呢?
《祁源明谱》的编写人,采用障眼法,谱中人物都不写出祁姓,只写字号,以隐瞒祁姓;而刘姓名人都是单名(刘累、杜伯、士会、刘邦),抄来放在祁姓世系中,便使祁姓变成“刘姓”,冒充起刘姓来。这些刘氏名人,全是从祁姓刘氏和姬姓刘氏中抄来的。
祁丹朱和祁源明,虽然都是尧之子,世代应相同,但他们形成的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世系。祁源明世系一直姓祁,根本不姓刘,根本没有产生刘氏名人的历史、环境。
第一,两个世系的姓氏变化不同。祁源明世系一直从尧为祁姓,一直住在山西平阳,后来东迁山东济南,从末到过刘氏产生地陕西、河南,从未因人、地、官职等更改过祁姓,因此,就不具备这些刘氏名人产生的历史和坏境,就不可能产生这些刘氏名人。而祁丹朱世系则不同,在夏商周不断因人、地、封国、官职等更改姓氏:尧、舜、禹、启、太康时为祁姓陶唐氏,居住在河北、山西;夏初仲康至夏末扃时为祁姓御龙氏,住地在陕西;夏帝扃时产生刘姓,住地在陕西;夏孔甲时为刘姓御龙氏,夏末为刘氏,夏皋至商武丁为刘姓豕韦氏,住地均在河南;周初为刘姓唐、杜氏,住地在山西、陕西;春秋为刘姓隰、士、司空、随氏,住地在山西;春秋在陕西秦恢复祖姓刘氏,延续至今。
、
第二,两个世系的迁移路线和住址不同。据《祁源明谱》载,祁源明世系走的是山西到山东的北线,但從未到過祁丹朱世系裔孫經歷的南線陝西、河南、江蘇。从祁源明起,到 55 代祁昌允一直居住山西平阳、洪洞地区,56 代祁康才从山西迁山东济南,到 72 代祁乔始葬济南,后移葬河南荥阳,73 代起失传,而将刘邦世系全抄来接在其后;而各種正史記載,丹朱世系,特别是刘累后裔,走的是南线,夏、商、西周在山西、陕西、河南三省反复往返迁移,春秋战国才从陕西秦国迁河南魏都安邑、大梁,最后从大梁东迁江苏宋国沛丰。(参见前面彩页《刘氏古代迁徙轨迹和祁源明世系迁移路线比较图》)
第三,两个世系的人物、事迹、时代和对历史的影响不同,人物所处的年代也不同。祁丹朱世系在不同时代产生了刘累、杜伯、隰叔、士会、刘邦等,成为对历史有一定影响的名人。从刘累起都本姓刘,各种正史对他们所产生的环境条件、地点、年代、事迹有大量记载,本应无异议。
而祁源明世系,从其谱看,最早世居山西平阳,56 代东迁山东济南,73 代起失传.都是平民,一直姓祁。该世系没有史籍所记载的这些刘氏名人产生的家族条件、社会环境,没有这些名人的社会地位和事迹,没有住在这些名人所住的地域。抄袭入祁源明谱中的刘氏名人与史籍记载的刘氏名人的年代都相差 200—450 年。
第四,《祁源明谱》中的刘氏名人,全是抄自祁姓和姬姓刘氏。
祁源明世系本为祁姓,原无显耀人物,《祁源明谱》编谱人,罔顾历史,而将祁丹朱世系中的刘氏名人的名号,抄去戴在祁姓人头上,改祁姓,冒充刘氏,作其先祖。如:将丹朱 18 世、19 世孙河南的刘累、刘大伸的名号戴在祁源明 18—19 代孙山西祁照、祁昌益头上;将源明 50 代孙山西平民祁平澴头上贯以 340 年后丹朱63 世孙陕西杜国国君杜伯之名;将祁源明山西平民 51 代孙祁良、52 代孙祁世郞、53 代孙祁永昌、54 代孙祁万忠头上,分别戴上 400 年后晋国重臣丹朱 66 世孙隰叔、67 世孙士蒍、68 世孙士谷、69 世孙士会的名号;不仅如此,祁源明世系 73代起已失传,于是将 300 年后的丹朱 85 世孙刘邦祖父刘荣的字仁、号丰公作为两代人,把刘邦世系全抄袭来接在祁源明 72 代之后,作祁姓后裔。而且,祁源明的56 代祁康、57 代祁福、58 代祁致禄、59 祁天启、60 代祁维纲头上,又分别戴上450 年后周匡王少子刘子国五个姬姓刘氏国君的谥号:刘康公、定公、献公、文公、桓公。这是名符其实的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祁源明裔孙都为平民,根本无丹朱裔孙那样的史绩,也没有姬姓刘子国国君那样的谥号,这样抄袭、拼凑,为的是冒充刘氏。
由此可见,祁源明“封刘”是虚构的,祁源明世系根本不具备产生刘氏和刘氏名人的条件,祁源明不是刘姓始祖,《祁源明谱》中的刘姓人物是抄袭的祁、姬二刘姓的显耀人物(却不抄一个平民!),以作其先祖,换祁氏,充刘姓。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