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江西赣州寻乌刘氏祠堂简介

1 兴龙公祠
兴龙公祠(龙旂堂),位于寻乌县文峰乡长岭村上都自然村,古称长宁县石溪堡上都村。祠堂坐向:北纬 25°0′22″东经 115°21′20″。坐北向南(坐癸山兼丑向丁未)。
老兴龙祠因年久失修,于“文革”期间倒塌被毁。2013 年由本族宗亲倡议在原址上重建,由世书宗亲牵头成立理事会,延龄、西园两位宗亲协助指导,德亮、维垣、求传、鹏琳、求安、作佳、旭初、永亮等宗亲参加理事会,于 2014 年 4 月 12 日,举行祖牌上座仪式。随后在 2015 年至 2016 年期间,将公祠中、下两厅建造完善。上厅有神龛、塑八世创基祖仁贵公祖牌。并举行了竣工典礼。
公祠属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上、中、下三厅,两栋半。属“昌”字样式。大门顶石刻有“刘兴龙祠”。占地面积 284.04 平方米(长 26.3 米、宽 10.8 米、高 4.2 米)祠堂门坪宽阔,占地面积 300 平方米,龙山称“猛虎下山形”。
开基祖传授公系开七公后裔(二房巨湶公裔孙),公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吉谭镇滋溪大竹园迁到上都,已传 24 代,现有鸿丁 300 人左右,总人口已有 570 余人。

2 义兴公祠
义兴公祠,位于寻乌县文峰乡长举村。北纬 24°59′5″,东经 115°59′22″座西向东,庚山兼酉。义兴公祠始建 1954 年,由德炎、桂平、宗炎、寅瑞、宗提等宗亲筹建。
义兴公、讳开贤、字义兴、大学生、广东按察,生殁寿未详,系南方始祖开七公第九世孙。约明朝正德年间 1520 年由瑞金北区迁入长举村埠子开基繁衍。
义兴公后裔人才辈出。书香不断。世人赞义兴公曰:“义释刑民恩施楚广,兴怀国法明显粤东”;卜成公、耆职,学识颇深,清朝光绪 28 年为本村霞光古庙题联:“道蔚南天报父仇救母难孝心常昭万古,法显东土上护国下佑民忠性永炳千秋”;祖贵公,号儒珍,清朝监元;在革命战争时期涌现了祖森、立标、德伦等革命先烈;新中国后科级干部有炳南、锡荣,高级教师明珍,研究生刘若雲等,大专以上毕业生 40 多人,公职及体制内人员 20 多人。现有鸿丁 230 多人,已传 23 代。2017 年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征地拆迁,宗亲多居于县城各社区,也有宗支迁于赣州市及广东深圳、惠州、梅州等地。

3 明远公祠
明远公祠,位于寻乌县文峰乡东团村,北纬 24°59′28″,东经 115°37′53″,海拔 327.1米,艮山坤向。
明洪武初年,开七公第五世孙天斌公(字刘隆)由瑞金塘背迁东团开基,明远公祠于明洪武末年由刘隆公倡建,明万历五年建成,公祠为昌字形样式,占面积(包括门坪)约 1800m2,建筑面积 1200m2,2019 年进行过重修。
开基 600 多年来,东团刘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开基至今已繁衍 30 代,现有鸿丁 3000 多人,期间有宗支迁往于都、赣州、吉安、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已三修族谱。
明远公祠人才辈出,开基祖隆公之子允恭公明诰授奉政大夫,允恭公长子源发公明诰赠文林郎,次子源广公明诰授奉政大夫,明刘汝明公钦加明经进士;明刘问友公由云南经历升任广西知府,明载永公赐七品散官,圣准石溪堡开建长宁县,并赐开邦首功匾;明刘丕承公官授云南大理府通判;清刘泰祺公光绪十三年甲午正科举人,还有宰恩、例赠、例授、文林郎、登士郎等 28 人,在当代,有处级干部刘金标、刘长征、刘学文、刘旭辉、刘文安、刘群城;博士刘学斌、刘学敏、刘国标、刘俊娜、刘东辉、刘盛;知名企业家刘桂春、刘锋、刘振波。另有其他高级职称,研究生学历等人员 20 余人,科级干部、公职人员、企业家等近百人。

4 汉祥公祠
汉祥公祠,位于寻乌县文峰乡河岭下村,北纬 24°55′13″东经 115°40′46″,坐东南朝西北,丁山癸向。
明洪武(公元 1386 年)开七公第十一世孙汉祥公,从会昌周田——长岭郭背迁此开基,祠堂名曰等寻睦堂,长 29.8 米,宽 8.6 米,高 6.72 米,原为土木卯榫结构,三栋二天井昌字式样,有内院,门楼前和侧边有石狮子两对。
祠堂经历代先贤不断维修保持至今,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汉祥公祠现有鸿丁 2400多人,杰出人物有:古代刘可超,中顺大夫,浙江衢州府第一任知府,刘可遇福建建宁府大吏,现代有处级干部刘永明、刘洪兴、刘文标等。人口分布于河岭、县城、坪富头、梧桐坳、澄江、盘岽、上坪及外迁至于都、瑞金、赣州、广东等地。

5 北奚公祠
北奚公祠,位于寻乌县文峰乡岗背村长龙小组,北纬 24°92″,东经 115°62’,北奚公祠于清道光年间(1831 年)创建,于子赞公带领儿孙建造而成,祠堂:长 29.2m,宽19.3m,高 8.60m,建筑面积 563.56 平方米,建筑样式为上下两厅“昌”式结构,经过维修为红砖地圈樑与木柱,木梁结构。
北奚公祠坐东南,朝西北,巽山兼辰,有风水太师赞词:鲤鱼形,背靠石马山,狮象把水口,活龙吐金珠。
北奚公系开七公后裔,七房巨波公裔孙登祥、广金,于清朝乾隆年间(1781 年)左右由安远县迁入寻乌县文峰乡岗背村长龙开基立业,已传 16 代,共 112 户,人口 426人左右,鸿丁 226 人。
北奚公祠为第二次维修(2018 年),第一次维修是民国(1912)年间。北奚公祠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古今人物中,前有民国年间刘端康曾任(县长)秘书,刘上辉、刘安均两人是 1930 年毛泽东主席进行寻乌调查时被召集人员之一,后壮烈牺牲,年仅 29岁和 18 岁。民国有陆军上尉刘安周。解放后有 985、221 等大学生 23 人,公职人员 18人,刘应福,现今任无锡市中外合资企业的总工程师。

6 正和公祠
正和公祠,堂号“彭城堂”,位于寻乌县三标乡长安村衣塘小组。北纬 25°829”;东经 115°347”;海拔 700 米;坐西朝东,庚山甲向。祠堂占地面积 720 ㎡,昌字式,其中建筑面积 220 ㎡,祠堂进深 20m,宽 11 米,门坪 500 ㎡,门坪前池塘约 2 亩。正和公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 年),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悠悠。然历岁月沧桑,风雨侵蚀,渐显颓势,亟待修缮。为缅怀先祖,传承家族文化,族人共议重修,同心协力,慷概解囊,踊跃捐资,于 2014 年重修。修缮后的祠堂,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彰显着传统的中式韵味,朱门红柱,雕梁画栋,庄严肃穆,给人以威严之感。公祠的重修,凝聚了族人之心,增强了族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长安刘氏开基祖正和公系开七公后裔,九房巨江公裔孙,六世祖司城源政公十一世孙,于清康熙年间从桂竹帽镇上坪村迁此开基(正和公乃庭松公之子)。迄今传有 13 世。,现有鸿丁 170 多人。
正和公祠见证了长安村及刘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如现代有成就斐然的著名画家世群,历任江西省美协理事,江西油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政协委员,赣州地区群众艺术馆美术部主任、副馆长等职,曾担任赣南师范大学教授,虔州艺术学校校长等职。他们的成就为家族的繁荣发展和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7 万兴公祠
万兴公祠(万兴堂),位于寻乌县晨光镇高布村,纬 24°47′25″东经115°29′24″,坐西向东,酉山卯向。明洪武七年(1374),开七公第五世孙禄九郎公从广东兴宁黄陂镇陶古村走马岭下(西厢龙归洞)迁居江西省寻乌县晨光镇高布村百口塘(梅子塅下井)开基立业。万兴公祠始建于 1850 年(清道光三十年)倡建人为宁微公。祖祠为上三、四柱落井两边大走廊栋半土木结构,“文革”期间惨遭拆毁,公元 1981 年由茂仁、培芳、盛远等牵头重修上栋,公元 2001 年由德福、盛头、盛双等人牵头,交由茂坤、茂全主持重修下栋。二次重修均为土分简易结构。公元 2018 年由高布万兴户理事长根雄倡议:老祠堂全部拆除,在原址按原方位面积新建仿古式祖祠,框架结构,盖硫璃瓦,辅大理石地板建筑面积 1300 平方米,“万兴堂”进深 13.2 米,宽 13.8,高 9 米,昌字式,面积 182.16平方米,门廊直接铁红骝金,四柱三栋五彩斗拱,飞檐翘角屋顶,四柱中间上段镶嵌黑金石镌刻“刘氏宗祠”骝金大匾,中段横梁龙凤飞祥,左右外墙为三叠马骑墙,堂内一口天井,两根大圆柱镶嵌永久对联,上栋有神龛供奉历代先祖祖牌,神龛上方挂祖传“万兴堂”骝金匾,左右二侧镶嵌祖训、家训、堂中央悬挂水晶琉璃灯,堂内四周墙上段挂有族宗及附近 10 姓贺匾,大走廊两边墙贴黑金石镌刻族内俊彦捐款人夫妇芳名,简介骝金碑,祖祠右侧门连建厨房一栋,离厨房 6 米建卫生间一栋,祖祠门建门坪 1130 平方米,门坪设置兰球场,健身器材等供族人锻炼、娱乐。万兴公祠占风水宝地,雄伟壮观,斗拱铁红骝金,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光彩夺目,呈一派霸气之势,富贵绵长之景象。万兴公祠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有文庠生 8 人,武庠生 2 人,钦点进士永微、永椿为钦赐登仕郎,建国后,处级干部德福、蒋小英、根雄、彦祁等人,科级干部 20 余人,研究生 17 人,大学生 100 多人,公职人员 130 多人,知名企业家 5 人。

8 大缙公祠
位于寻乌县晨光镇高布村妙牯岌下,北纬 24°47′22”东经 115°29′21″,坐西向东,酉山卯向。占地 450 平方米,东以池塘为界,南以华东,日阳等新建房屋为界,西以妙牯岌树林为界,北以日祥新建房屋为界。祠堂进深 14.2 米,宽 10.4 米,高 6.5米,上三下三中间天井,砖木结构,上栋大厅有神鑫供奉历代先贤祖牌。祠堂前有 160平方米半月形池塘,后山为茂密松杉混合林地。公祠建于公元 1748 年,是大缙公居住房拆建,呈式为上五下五中间天井,左右各有一栋横屋,土木结构,因年久失管,损毁严重,公元 2019 年,由东森,华东,华安,焕北等组织拆旧建新为上三下三,砖木结构。缙公已传 13 代,有后裔 600 多人,至 2024 年处级干部 1 人,科级干部 10 人、博士 1 人、硕士 7 人、大学生 68 人、公职人员 63 人、知名企业家3 人。

9 贤明公祠
位于晨光镇高布村西南角长岗岌,北纬 24·46′44″东经 115·29′29″,海拔435.3 米,座西向东,酉山卯向。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系高布刘氏开基祖万兴公第十四世裔孙贤明公亲手建造。祠堂原结构上五下五,两边各一栋横屋,左有样门,前面筑一道围墙,门坪南北安有进出大门,四面环山,绿水缭绕,历史久远,是一块风水宝地,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因土坯房结构,年久残破,1982 年由盛头,盛联牵头筹款进行重修,后因子孙外迁,疏于管理,土砖经不起风吹雨淋,至使上栋倒塌,仅存下栋,历尽沧桑,呈老态钟之态,族人不安。为发扬尊祖业之精神,2020 年由根雄牵头,众商重建,一呼百应,子孙踊跃捐款捐物捐地,众志成城,水到渠成,择日在原址上重建。新祠采取上三下三的砖木结构,盖琉璃瓦,地辅彩水磨,墙贴瓷墙裙,四周刷白,气势宏伟。大厅上正中安放祖牌,大门口贴永久对联。门前坪及池塘全部硬化,池塘周围安装了防护栏,池塘前围墙,站在祠堂门口向外望,美景尽收眼帘,合风水之格局,必佑子孙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福贵绵长。现有子孙鸿丁 280 余人。其中,处级干部 1 人,科级干部 8 人,研究生 5 人,大学生 65 人,公职人员 55 人。

10 为芳公祠
位于寻乌县晨光镇高布村坎下,北纬 24°47′28″、东经 115°29′24″,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 535.5 平方米,东以宗族鱼塘为界,南以屋基空地为界,西以屋基空地为界,北为榕树背林子为界,祠堂进深 31.5 米,宽 17 米,高 4.1 米。祠堂为砖木结构,分上中下三个厅堂,中间隔两口天井,中厅有木制门框。祠堂前有 120 平方米圆形鱼塘,后山有百年古木树林岗。1875 年左右,开基祖永武公从高布村长岗贤明公祠迁居坎下,购得一户屋基建设了中厅房屋,之子为芳公成家后再建上厅和下厅,扩建成现有规模的祖祠,为芳公育有两子(邦春、邦龙)四孙(国海、福海、国万、国来),子孙分别聚靠祖祠两边扩建房间而居,进而繁衍后代,族内有木匠、雕刻、书画之传统,工艺人才代代相传,远近闻名。2018 年,有东森、日汉、茂均、志浩等辈组织在原址折旧建新,保留了祠堂原有的风格、位置和规模,此后逐年完善附属设施,供后辈祭祀传教。至 2024 年,为芳公己传 10 代,有鸿丁 105 人,大学生 16 人,公职人员 8 人,科级干部 1 人。

11 盛联公祠
位于寻乌县晨光镇高布村坎下,座西向东,北纬24°79′12″东经115°48′89″,占地面积 340 平方米,祠堂进深 20 米,宽 17 米,高 4.2 米,祠堂结构为砖木结构,分上下两个厅堂,中间隔一口天井,祠堂前有 150 平方米门坪,后山有中菖公路村林岗。1983 年左右,开基祖盛联公从高布村坎下永武公系下迁居于此,并建设了上三下三房屋,其子东森、刘光成家后再建成现有规模的祖祠,其子孙分别靠祖祠两边扩建房间而居,盛联公祠现有鸿丁 13 人,族内有木匠,雕刻等传统工艺人才,代代相传,远近闻名。盛联公祠已传 5 代,现有公职人员 2 人,大学生 6 人。

12 相文公祠
位于寻乌县晨光镇高布村坎上,北纬 24°47′25″东经 115°29′21″,坐北朝南,坐庚向甲。祠堂占地 650 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 136.5 平方米,其余为门前门坪,祠堂进深 21米,宽 16.5 米,石砖木结构,昌字式,大门上正上方写有“相文公祠”四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祠堂分上下堂,堂内有一口天井,祠堂青砖碧瓦,屏风精美木雕,龙飞风舞,大门口和门坪用鹅卵石精心堆砌,非常宏伟气派,因经岁月洗礼,年久失修,基本上全部倒塌后由少华、华东、少龙、日富、雄飞、善福、日丛等人牵头,于 2018 年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开基祖相文公,系富生公二子,由高布大坪下迁入坎上立基开首兴户,繁衍生息,至今已有 200 多年。相文公生有六子,分别取名:为盛、为传、为忠、为谨、为光、为顺(高布刘氏宗祠门口所立的二根石柱,即相文公四子为谨所立),相文公(二十一世)至今已传三十世,现有人口 300 多人,其中鸿丁 150 多人,枝繁叶茂,人才辈出,现有中专以上学历人员 40 余人,本科以上 20 余人,研究生 5 人,公职人员 20 多人。“相文公祠”地处苗古岌高山脚下,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风景俊美,多出文人之士,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13 孟廉公祠
位于寻乌县晨光镇桂花村长树坑小组,古称长宁县黄乡堡长瑞坑,共建上屋下屋二处公祠(现已倒塌)。后孟廉公十五世裔孙在 1954 年迁至长树坑新屋下兴建祖宅。坐标位置:北纬 24°47’50”,东经 115°32′31”,坐向坐东朝西,乙山辛向。占地面积约 1212.6 ㎡,其中门坪面积 403 ㎡°,祠棠建筑面积约 809.6 ㎡,祠堂主体建筑面积约 496.8 ㎡,建筑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为土木结构,祠堂主体为上下两层,中央天井,成回字形(昌式)结构,左右两旁附小门建排屋二排,四周建走廊过道,户户相通。属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开基祖孟廉公系开七公后裔(九房巨江公裔孙),六世祖司城源政公四子文四公次子。先由文四公从司城迁石峡高简坑及打石岌下居住,文四公生二子,长子孟浩迁定南祖山。次子孟廉于明弘治年间(约 1496 年)迁至长瑞坑(长树坑)创基立业,至今已传20 代,现有鸿丁 253 人,人口约 497 人,其裔孙遍及各地;现有博士 1 人,大学生 19人,外出公职人员 13 人。

14 良海公祠
位于寻乌县晨光镇桂花村桂花小组,古称长宁县黄乡堡石峡排桂花树下,祠堂坐标:北纬24°79′20″,东经115°54′42″,坐东北朝西南,癸山丁向。良海公祠系由桂花发祥之祖志箕公、字良海,于清同治十二(1873)年创建,占地面积 529.2 平方米,建筑面积 432 平方米,内设一个天井,样式:昌字形,土木结构。祠堂宽 36 米,进深 12米,左边设侧门及东厢房,右边为大门和西厢房,未设中堂门。经多次维修,现保存完好。良海公系开七公后裔、九房巨江公裔孙,系六世祖晨光司城源政公十五世孙。先由三世祖孟常公由司城祖居地迁居石峡,刘举公自石峡迁盘龙坑,国洋公自盘龙坑迁庵脚下,后良海公于清同治年间从庵脚下迁到桂花树下创基立业。2024 年已传七代,有鸿丁80 余人,人口约 200 余人,良海公祠系为风水宝地,古往今来人才辈出、书香世家。古代:志箕、字良海、清登仕郎民国:步秋、乡民代表主席现代:经书、科局级干部现代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如下:涛松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经斌;午阳,省级名医、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赣州市政协委员,刘易(字永铨)、博士研究生;炎鑫、长风、晓倩(女)、硕士研究生;另有大学生 23 人,公职人员 20 余人,知名企业家若干人。

15 腾霖公祠
位于寻乌县晨光镇桂花村桂花小组,古称长宁县黄乡堡石峡排桂花树下,祠棠坐标北纬 24°79’20″,东经115°54’42″,坐北向南,癸山丁向。与良海公祠堂毗邻,距良海公祠堂约 100 米。占地面积 1284.36 平方米,建筑面积 717.24 平方米(含左右两边横屋),门坪面积 567.12 平方米,样式:上三下三、上下厅、内有一个天井、左右两廊,昌式土木结构。腾霖公系良海公长子,祠堂是由腾公三子雲培(字云井)、五子云北俩兄弟合建,始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期建成上下栋和部分横屋,后由儿辈续建完整。2024 年已传五代,有鸿丁 40 余人,人口约 90 余人,腾公祠人财两盛,书香世家,现有教授 1 人,硕士 2 人,大学生 15 人,公职人员 10 余人。

16 云尧公祠
云尧公祠堂名云洲堂,位于寻乌县晨光镇桂花村盘龙坑,古地名长宁县黄乡堡盘龙坑,清光绪年间由云尧公建造。坐标位置:北纬 24°47′12”,东经 115°32′34”,丑山兼艮。祠堂主体建筑面积 160.1 ㎡(宽 11.6m、深 13.8m),附属卫生间与厨房建筑面积 34.32㎡(宽 6.6m、深 5.2m),门坪长 19.2m、宽 8.2m 面积 157.44 ㎡。屋宇上三下三,祠堂为“昌”式砖木结构。云尧公,又名云洲,开七公六世孙司城刘氏源政公之三子文三公房孟常公后裔志正公之孙,安郎公次子,清例贡生,特授恩进士衔,官授儒学正堂,候选知县。明弘治年间,孟常公在盘龙坑开始筑建寨城。于鸟道偏仄之处修寨门,寨门用黄糖伴石灰浆砌石,坚固如磐,尔后依盘龙腾飞之势逐级修山脊之道,曲折盘旋,上至峰峦之间的一块丰厚腹地建大厦一座,称盘龙坑。云尧公世居盘龙坑,于清光绪年间在盘龙坑中筑室,祖堂外左右伸手屋共有几十间,荫庇后代,至今已传 6 代,现有鸿丁 100 余人。公元 2020 年庚子,族裔向良倡议重修祖屋,名之曰云尧公祠。2023 年 8 月 10 日公祠重光庆典。祠堂门口左右立有二条功名柱“旨奉 例授进士候选儒学正堂印刘云洲立、旨奉皇清光绪卅年甲辰岁仲秋月吉旦”。族中人文奋发,如:向良为惠州市惠城区向良木制品厂董事长、惠州市惠城区人大代表,天定是惠州市赣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新院是寻乌县米萝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永源是惠州市永源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17 兆皆公祠
兆皆公祠位于寻乌县晨光镇河角村圩上小组,始建于 1810 年前后,为土木结构,后于 2013 年迁至现址重建,为双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 180 平方米,门坪面积 200 平方米。具体方位为东经 115°35’5″,北纬 24°49′44″。座西北朝东南,乾山巽向。日式结构。

18 德然公祠
德然公祠位于寻乌县晨光镇河角村上岗,座标为北纬 24°49′54″,东 经115°35′36″,海拨 245.4m。坐西北朝东南,辛山乙向。德然公祠于 1799 年倡建。后于 2018 年在原址维修。该祠进深 18m,宽 28m,高 6.5m,建筑面积 504m2,门坪面积 224m2。德然公祠依山傍水,环境优雅,雕梁画栋,熟砖到顶,富丽堂皇。祠堂大门由花岗岩条石砌成,下栋横巷石拱门,建造精致。祖祠大门额上雕塑“西溪草堂”四个大字,大门两侧雕塑各种植物图案。德然公于 1799 年迁居至上岗已传九代,现有鸿丁 62 人。

19 赞邺公祠
费邺公祠位于寻乌县晨光镇河角村三龙坪小组,北纬 24°49′46″,东 经115°35′21″,海拔 229.2m。坐西南朝东北,未山丑向。本祠为刘邺公、刘赞公倡建。占地面积 12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000 余平方米,祠堂进深 20 米、宽 50 米、高 6 米、昌式结构。门廊两根擎天柱直接平拱飞檐,祠堂大门上方镶嵌着“黎明复照”匾额。堂上供奉历代先贤祖牌,左右有厢房和储藏室。堂内四周墙上布有祠堂文化,各乡贤贺匾。开基祖于 1574 年左右从寻乌县晨光镇龙图村迁此,至 2024 年已传 18 代,有鸿丁 240 多人。明、清两朝有皇封例授国学贡元 4 人,现代有大学本科学历 12人,正县级干部 1人,科级干部 7 人,知名企业家多人。

20 魁宇公祠
魁宇公祠位于寻乌县晨光镇河角村潭角里,魁宇公于公元 1800 年前后倡建,2016年重修。具体位置为北纬 24°49′36″,东经 115°35′16”,海拔 218.4 米,座东南朝西北,乙山辛向。祠堂呈昌式结构,深 16 米、宽 10 米、高 5 米,建筑面积 160 平方米,门坪 60 平方米。魁宇公迁至河角村潭角里安居至今已二百多年的历史。繁衍孙 21 世,现有鸿丁 84 人,有博士生 1 人,研究生 2 人,本科大学生 11 人,中专生 4 人,在外创业多人,呈现祖德流芳、光宗耀祖、飞黄腾达、蓬勃向上之生机。

21 水郎公祠
水郎公祠位于寻乌县晨光镇湖岽村出米石下。古称长宁县黄乡堡湖岽出米石下。祠堂坐标:东经 115°32’20”北纬:24°48′11″坐东北向西南,艮山兼寅。祠堂规模:长 22.4 米、宽 48 米、高 5 米。建筑面积:1075.2 平方米,现保存建筑面积:363.48 平方米。门坪面积:154.8 平方米。湖岽出米石下发祥之祖水郎公,字腾美,清国学生。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生。于清光绪(1889 年)间由祖居地盘龙坑迁湖岽水口出米石下创建屋场,历经三年终于圆满建成。水郎公系开七公后裔,九房巨江公裔孙,六世祖晨光司城源政公之十六世孙。水郎公之三世祖孟常公由司城祖地迁盘龙坑世代居住,历传十三代至腾字辈腾美即水郎公迁居出米石下创居立业。2024 年已传六代,现有鸿丁 56 余人,人口 150 余人,现有大学生 10 人(其中本科生 3 人),公职人员 2 人。

22 文铨公祠
文铨公祠位于寻乌县晨光镇湖岽村桐梓排小组,座东北朝向西南,寅山兼艮。具体方位为东经 115°54′,北纬 24°81’,海拔 357 米。祠堂建筑面积 764.4m2、门坪 507m2。祠堂高度 5.8 米,深 19.6 米,宽 39 米,昌字式结构。本宗祠是由开基祖文铨公始建于公元 1742 年。后经多次维修,特别是在 2019年进行了全面重修,进行天面换新、墙面粉刷、室内外地面硬化,并添置各种桌椅板凳及照明、风扇设备,面貌焕然一新。本宗祠距寻乌县城 30 公里,离晨光镇政府 8 公里,交通便利,山清水秀。公元 1742 年开基祖文铨公从本县晨光镇龙图村迁居至此,至今有 200 多年历史,丁兴财旺,现有鸿丁 140 多人,总人口 300 多人,清有文武秀才 5 人,现代有老红军 1 人,处级干部 2 人,研究生 1 人,教师 7 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31 人,军人 2 人,优秀企业家多人。

23 开荣公祠
开荣公祠位于寻乌县晨光镇湖岽村田心里小组,具体方位为东经 115°54′,北纬 24°81′,海拔 355 米。坐东北朝西南,癸山兼子。开荣公祠由开荣公于 1770 年倡建。祠堂为昌字形结构,深 16.8 米,宽 32米,高 6.3 米,建筑面积 537.6 平方米,堂外两侧为横屋。开荣公祠历经数百年风雨,期间多次维修,2017 年冬,众后裔出钱出力,对祠堂进行天面翻修,墙壁粉刷,重制祖牌,门前地面硬化。祠堂所在湖岽村距离县城 30 公里,晨光镇政府 9 公里,交通便利,青山环绕,民风淳朴,盛产脐橙,生活富裕。自开荣公迁此落基有 200 多年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兴财旺,现有鸿丁 70 余人,科级干部 2 人,企业家 1 人。

24 鼎香公祠
鼎香公祠(鼎盛堂)位于寻乌县晨光镇金星村古山背(原称腊园坳。)距寻乌县城25公里,离晨光镇政府15公里,交通便利。具体方位为东经115°35′32″、北纬24°48′55″,海拔 251.38 米。坐北朝南,子山午向。祠堂依山水,堂前龙图河随 X545 县道婉蜓流淌,环境优美。鼎香公祠在人良公倡建下始建于 1973 年,祠堂依鼓山而建,双天井土木结构,占地面积 800m²,建筑面积 600m2,祠堂深 16.8m,宽 35m,高 5.5m,堂前门坪长 36 m,宽 7m,堂左侧有附属房。鼎香公迁此落基已经 50 余年,2018 年鼎香公全体后裔集款 20 余万元,对祠堂进行天面翻修、墙体粉刷、地面及门坪硬化、垒砌围墙,并添置桌椅板凳,便于族人在重要节日汇聚于此举行祭祖活动。二十四世祖鼎香公由本镇龙图村坪上迁此至今已传六代,现有人口 56 人,其中鸿丁 23 人;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13 人,其中本科学历 9 人、研究生 1 人;公职人员 12 人,其中正科级 2 人、副科级 1 人。

赞(0)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江西赣州寻乌刘氏祠堂简介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