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劉姓的發展衍變

從劉累的禦龍氏到其後裔的豕韋氏劉累在夏朝為孔甲養龍時,曾被孔甲賜“禦龍氏”,受豕韋之。意思是說,劉累在被孔甲賜禦龍氏的同時並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韋,賜給劉累作食邑,當劉累因死龍事件遷於魯縣後,孔甲不僅取消了劉累禦龍氏稱號,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韋,把它重新賜給它的舊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韋的劉氏族被驅逐出境。被驅逐的劉氏族大部分隨劉累遷魯縣定居下來,其餘散居其他各地。

刘氏祭祖大典


西元前十八世紀,夏商鼎革之際,原被驅逐的劉氏族,勢力日益發展壯大,因不堪忍受夏朝的壓迫,投靠了新興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湯在消滅了親夏王朝的大彭豕韋以後,又將劉累後裔的這支劉氏族重新封到豕韋故地,並讓他們繼承豕韋氏的稱號。正如《左傳》杜預注說:“豕韋複國至商而滅,累之後世,複其國為豕韋氏”。在商湯建國之後,為了興滅國繼絕世,又允許彭姓的豕韋複國,並封豕韋為伯爵。這時劉累的後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韋稱號。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興”再次消滅了彭姓豕韋國,又複封劉累後裔的劉氏族人為豕韋氏。從此劉累後裔的劉氏族人便以邑為氏,由劉氏改為豕韋氏。成為依附於商王朝的部族政權。從豕韋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劉累後裔由劉氏族改為豕韋氏後,在豕韋(今河南省滑縣韋鄉)一帶又生活了數百年。至西元前12世紀,周成王伐紂滅商後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後裔,在將堯帝一支後裔封於薊(今北京市)之後,又將同屬於陶唐氏後裔的豕韋氏劉累之後封於陶唐氏舊地(今山西冀城西)。

商周之際,這支劉累後裔,以地為氏衍變為唐氏。幾十年之後,因唐人與商人關係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對原來親商朝的祁姓劉累後裔的唐國不放心,便又廢掉劉累後裔的唐國,把唐國故地封給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將劉累後裔遷到杜城(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杜曲),改封為杜氏,降爵為伯爵。至此,劉累後裔的這支劉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國家,並從此由唐氏改稱為杜氏,或稱唐杜氏。另一部分唐國成員,沒有遷到杜城,而分散在其他諸侯國仍以唐為姓氏,便成為今日唐姓的祖先。

杜伯的故事在西周晚年,劉累後裔的杜國君主,開始在西周王朝為吏任職。周宣王時,最後一個杜伯在周朝任大夫之職。據《砂羅越劉氏源流考》記載:“累後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杭、曰頌,鹹有嘉德,不墜家聲。頌八世孫叔遐,商時為豕韋侯,豕韋者國名也。叔遐遂以為氏焉。遐十二世孫有敬蟻者,周成王滅唐取唐地封之,為唐杜伯,遂以唐杜為氏。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莊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將、僖伯曰睿,皆身通顯有令聞”。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西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職的最後一個杜伯被周宣王無辜殺害,劉累後裔的祁姓杜國同時也被周朝滅亡。周宣王死後,繼位的周幽王宣佈為杜伯平反昭雪,並為其立祠以表其終。其祠叫杜伯祠,墓稱杜陵,均在杜城(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杜曲)。杜伯被殺和杜國滅亡之後,他的子孫紛紛逃往他國避難。杜伯有個兒子叫隰叔,逃到晉國受到重用,官任士師(主掌刑法的官員,又稱“理”)。從此杜隰叔的後裔便以官為氏,改為士氏,在晉國繁衍開來。

從士氏到司空氏、隋氏、範氏春秋時期的劉氏,大概是因在為帝堯和劉累的神靈保佑,逃到晉國的杜隰叔後裔在晉國興旺發達起來。杜隰叔生子:《左傳》稱之為士蔿,字子輿,繼承父業,最初在晉國任士師。據說在他任職期間“朝無奸官”,因政績突出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築工程的大臣)。士蔿在晉國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武子會,士會後又被晉國國君賞賜領地—範(今河南範縣)。隨士會到範地的士會族人,又以采邑“範”為氏,稱為範氏。這便是今日中國又一大姓範姓的來源。晉國君主為獎勵士會長子士燮的功績,特將隋地(今山西介休東南)賜給他作領地。於是士燮的族人又來到隋地定居。這樣來到隋地的士燮的後裔,就以他們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為氏,改稱為隋氏。因此士會的後裔除一支改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所擔任過的官職(司空)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來源。除此還有一支以士會的名字為氏,形成歷史上的士氏。正如《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和《國語·晉語八》關於禦龍氏的傳衍情況記載:前549年魯卿叔孫穆叔去晉國訪問,晉卿範宣子在歡迎宴會上以十分自豪的口吻大談本族的光榮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禦龍氏,在商是豕韋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現在晉國成為華夏盟主,我們範氏又是晉國的卿族,古人所謂‘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們這種綿延不絕、世代榮顯的大族而言的”。當時叔孫穆叔對範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當場駁斥說:“這種保姓受氏以守宗訪、世不絕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祿’;只有那些能夠立功、立德、立言的人才能‘雖久不廢’,是真正的‘三不朽’。”值得注意的是叔孫穆叔只是對範宣子所說的家史採取了不屑一顧的態度。但他並沒有否定從陶唐氏到範氏的傳承系統的真實性。鄭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說:“堯之後分為六,唐氏、杜氏、範氏、劉氏、韋氏、祁氏,皆為著姓,豈堯之不泯歟”!實際上除六大著姓外還應加上士氏、司空氏、隋氏。就此六姓而論,祁氏為堯之本姓,韋氏是豕韋演變而來。從堯之陶唐氏到劉氏的發展過程中士氏和範氏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劉姓形成與發展的早期歷史上,沒有出過多名人。劉累之後,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殺而產生一些影響外,大多數劉累子孫是默默無聞的,這個家族真正聞達諸侯是在士氏、範氏時期。正如王符在《潛夫論》中所稱讚的“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於世,莫若範會之最盛也”。

士會與劉氏的復興:士會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曾食邑於隋稱隋會。又食邑於範稱範會,史也稱範武子。他出身於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躍於晉國政治舞臺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個顯赫人物,早年任晉國大夫,輔佐晉文公、晉襄公,是晉國稱霸中原的功臣之一。西元前621年,晉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趙盾為首的晉國大臣們為了國家的前途,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廢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當時在秦國任亞卿之職的公子雍為新的晉國君主。因公子雍是士會的姑姑杜祁與晉文公的兒子,與士會有親戚關係,於是晉國就派士會和另一個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國,迎接公子雍回國繼位。但是,當士會和公子雍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尚在途中時,晉國國內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西元前620年,以趙盾為首的晉國大臣們迫於晉襄公夫人繆贏的壓力,背叛了士會和公子雍,在晉國國內改立年幼的夷皋為晉國的國君(即晉靈公),並派兵阻擊秦軍,阻止士會和公子雍回國。秦、晉雙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帶展開一場大戰,結果秦軍因無備而敗。此次戰後,士會已不能再回晉國,被迫逃到秦國避難。接著其妻子兒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後到秦國定居。士會在秦國受到重用,任秦軍謀士,為秦軍攻打晉國出謀劃策。對晉國造成很大威脅。晉靈公七年(西元前614年)晉國六大臣召開會議,商討對策,一致認為士會無罪,必須想辦法使士會回到晉國。隨後就派魏壽餘到秦國假裝叛晉降秦,施計把士會劫持回晉國,並委以重任,先後任晉三軍統帥和元帥。士會在晉國逐步掌握了軍政大權,史稱“士會輔成、景軍無敗績”,“端刑法,輯訓典,國無奸民”。晉國在士會的治理下日益強大起來。由於士會對晉國的卓越貢獻和不朽業績,西元前592年士會退休時被晉景公在其已有隨地的基礎上又加封一個領地—範邑。最後在範邑終老去世,被賜諡號“武”。因此史書也稱士會為隨武子、範武子。士會生三個兒子,長士燮,次士雃,三士魴。現存的古豐劉氏族譜載:“士雃留秦不返複姓劉氏曰劉軾”。劉氏複姓當在士會歸晉之後,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閱有關經典和姓氏書均言“士會之裔留秦不返者複更為劉氏”。《砂羅越劉氏源流考》載:“士會當魯文公時,出奔秦”。大樑普通元年修的《劉氏家譜》載:“士會公三子均仕晉,惟士軾之子在秦者為劉氏”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劉姓的發展衍變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