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大族南迁大姓集中 高淳盛行修家谱造祠堂

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五,高淳县阳江镇小花村,刘氏宗祠举行修家谱启动仪式。来自8个村的8个支派代表汇聚一堂,祭祖、上香、开锣、鸣炮……族人商定,用3年时间、花60万元修家谱。与刘姓一样,目前,高淳有十多个大姓已开始修家谱。“盛世修谱造祠堂一直是个传统,高淳藏富于民,大姓集中,钱袋鼓起来后,越来越多的姓氏修家谱。”民俗学家说。

认祖归宗


[缘由]

大族南迁高淳大姓集中

相比南京其他区县,高淳个性十足。它号称国际慢城,位于主城之南100公里外,河网密布,山清水秀,不通铁路,几乎无过境公路穿过,如同世外桃源。盛产米蟹,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到过高淳的人都很奇怪,一是方言很有特色,象听外语;二是同姓的人多,几乎每个村子都集中一两个大姓。

民俗学家刘宜忠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高淳安定富足,历史上较少战乱。它偏据江苏西南端,属于“偏安于一隅”的宜居之地。目前,高淳人口43万,其中90%属于50个大姓,全县80%人口的祖先都是北方迁徙而来的望族后裔。

历史上两次人口大迁徙,形成高淳村落格局。一是魏晋南北朝,中原战乱,北方有实力家族迁至江南,高淳远离战争,土地肥沃,成为中原移民的首选。大族定居繁衍生息,使得地广人稀的高淳大变,“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

第二次迁徙是南宋,高淳与都城杭州不远,金兵南侵,北方一些士大夫家族、官宦家庭南迁,寻找安身立足的久居之地,选择高淳这块富饶、远离地非的宝地。高淳40多个姓氏家谱记载,其先祖都在北宋靖康年间迁徙而来,包括高氏、卞氏、孙氏、杨氏、濮阳氏、张氏、赵氏、夏氏、芮氏、胡氏、江氏、时氏、武氏等等。

狸狮刘氏祠堂


60年修一次家谱

名门望族从北方迁来之前,都有厚实的家底,因此才经得起颠沛游离,长途跋涉。一个家族占领一个地盘后,作为根据地,我的地盘我做主,开垦拓荒,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并以姓氏为村名。现在几乎每村只有一个姓,少数多姓一村,这是高淳村落的显著特征。

聚族而居使高淳人家族观念极强,村落祠堂林立,祠堂都供奉有家谱。“奉先有千年之墓,会祭有万丁之祠,宗佑有百世之谱”。

世家大族一般60年修一次家谱,把由一个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各房支脉,系统梳理一遍,每修一次要三四年时间。刚主持修完家谱的杨玉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东陵杨氏家谱上次是1947年修的,此次修订历时4年,耗资40万元。

家谱主要记录家族繁衍过程,以人物为主,由于60多年未修,新修的东陵杨氏家谱增加1万多人。“此外,每年清明、大年三十,都要打开家谱,记载新增和去世人口、嫁出去娶进来的人口。”杨玉喜说。

刘累故邑


[祖训]

共性:诗书继世,忠孝传家

祖训是家谱的重要内容,它是整个家族恪守的行为准则。民俗学家刘宜忠说,祖训是约束族人的规章制度,体现家族共同的风格特色。

有几条被普遍写入各姓氏的家谱,即忠孝、读书、睦邻、免诉讼、禁溺婴等,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

中山刘氏是阳江镇的大姓,主持修家谱的刘宜忠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刘氏共同祖先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但家谱中列第一位的是北宋从河北定县迁徙来的刘震。刘禹锡是先祖,刘震是一世祖。先祖是大诗人,家谱中最重要的祖训就是“诗书继世,忠孝传家”。村中有康熙29年建的丹湖书舍,聘请饱学之士,教导族中贫困子弟免费就读。宗族还辟出农田,专门资助贫困学子。由于重视教育,中山刘氏人才辈出,有父子双进士、祖孙三进士。村中流行一句俗语,“三年不读书,放出来一群猪”。

祖训中都有免诉讼的内容,一般矛盾家族内部解决,对犯同样错误多次处罚无效的才送官府。这也体现出儒家“其无讼乎”的思想。

洛带客家龙


个性:做戏子要被惩罚

杨玉喜是高淳县政协教卫文体委主任,也是东陵杨氏修家谱的主持人。他向现代快报记者提供了刚出版的家谱,祖训一栏包括谨祠宇、志坟墓、勤祭扫、顺父母、和兄弟、训子侄、择婚配、力农田、防饥馑、正心术、积阴德、劝读书、息争讼、戒赌博等等,约束族人努力向上,勤俭忠孝,但也有规定体现东陵杨氏的个性风格。

如“绝招赘”,反对女子招赘上门,只准女儿嫁出去。“惩优匪”,不允许子弟做戏子和土匪。“贱吏役”,瞧不起官府内的小差役,以做衙门狗腿子为耻辱。“早完纳”则要求族中子弟早婚。“任差役”,完成官府指派的劳动。“隆俊灵”,奖励学习优秀的后生。

民俗学家濮阳康京说,吴氏家谱中有一条祖训,叫不许馋丧,就是长辈去世,孝子不许喝酒。结婚祝寿造房等办喜事时,喝喜酒,办丧事时喝酒,等于把丧事当喜事办,就触犯了祖训。

民俗学家说,祖训养成整个家族共有的特殊个性,高淳有个家族,性格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犟,二是懒。

夏港五忠堂五堡刘氏宗谱宏发庆典


[族规]

不肖子孙被“削谱”开除祖籍

在高淳老街有一所老建筑,叫吴氏宗祠。祠堂台阶上有一块方形大石头,1米多高,上面有圆形洞眼。高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民俗学家濮阳康京说,它叫“祠规石”,对违犯族规的子弟,先绑起来,跪在祖宗像前,打30大板,然后绑在大石头上示众。石头正面刻有8个大字,“不孝不弟,妄作妄为”,重申家族禁条。

濮阳说,如果女性触犯族规,不直接在祠堂里处罚。如是未婚女子,则把她的父亲叫过来处罚;如已经出嫁,则喊她的老公来受处罚。惩治他们管教不严之罪,责令回家后教训违规女子。

家谱中,只记家族中的好事,不记载坏事。对多次违犯族规,屡教不改子弟,则予以“削谱”处罚,即开除祖籍,不将他们的名字记入家谱。

族规一般不处以极刑,但也有例外。民俗学家刘宜忠说,县志中有记载,上世纪30年代,东坝童氏打骂父母,不给长辈粮食,屡教不改。族人集体协商,决定予以沉塘处罚,在他身上绑上石头,沉入水塘淹死,以此威摄惩戒子弟,严守族规。

台湾柳营刘家古厝 刘氏宗祠


家谱中严格划定辈份

修家谱有条定规,叫“女不入谱”,修谱目的是让子孙后代绵延下去,过去,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因此家谱中只写男性名字。如果老公很有名气,则带上一笔,娶妻、妾某某姓氏。有女儿的,也加上一句,女婿在某县某乡。

随着时代变化,近年修的家谱中,“女不入谱”有所改变。民俗学家刘宜忠说,近年修家谱,允许女子入谱。许多夫妇只有一个独生女,但入谱须按辈份取名,如刘娟,入谱时,刚要改名,中间加上一个字做为辈份。

新修的东陵杨氏家谱规定,女儿出嫁,写在父亲名下,带上一句,“有女嫁到某地”。招赘女婿,家谱中以介绍女婿为主,女儿名字一笔带过。

家谱中对辈份有严格规定,以示正统,不允许随意乱取。中山刘氏家谱取40个字作为辈份,一代代用下去,可以用近千年不重复。

辈份规定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民俗学家濮阳康京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李姓迁徙到高淳的一世祖是一个裁缝,就用与裁缝有关的10个工具,来给辈份取字,“剪刀针线袋,篚箕铬铁尺”,取辈份时,必须用这10个字的音,可以用谐音,比如铬取谐音腊,袋取谐音代,线取谐音宪,篚取谐音奋。

第十届世界刘氏联谊总会


[盛世修谱]

增强凝聚力体现家族正能量

最近几年,富庶高淳不断传出斥巨资续修家谱的消息。9月23日,桠溪镇石牌村周姓后裔举行族谱归祠盛典,宣布要花500万重修家谱和祠堂。周姓宗谱记录了91代2000多年历史。86岁的周文清拿出旧家谱说:“文革时差点被毁,当时我担任村支书,将宗谱藏起来,才保留下来。”村里年纪小于80岁的人,都没有上宗谱。新修家谱女子也上谱。

中山刘氏自从一世祖刘震定居高淳以来,到民俗学家刘宜忠,已传承31代,刘震的孙子有8个儿子,形成8个支派。为修家谱,8大支派各敲定1人为总牵头,每支指定两人负责资料搜集、收费,还有专人负责写人物传记。总经费预计60万元,按自愿原则,由各支派凑齐。

民俗学家刘宜忠统计,高淳有40多个姓氏都保存有家谱,上一次修家谱的时间普遍在民国期间,一般60年修一次家谱。眼下正逢康平盛世,国强才能家兴,修家谱之风盛行。近年高淳修家谱的有邢、刘、周、芮、马、赵、陈、徐、夏、何、张、等大姓,通过修谱建祠堂,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同姓族人汇聚起来,重温祖训,恪守忠孝,既增进个人品德修养,又强化家族的凝聚力,是一种向上的正能量。

山西洪洞大槐树


新修家谱增加电子版

新修家谱利用现代制版印刷技术,携带保存阅读都更方便。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了刚修好的东陵杨氏家谱,分上下两卷,精装版,两大本摞起来半尺多厚。主编杨玉喜感叹,上次是1947年修的家谱,线装版,共40多本,摞起来有半人高。新版家谱还配有电子版,250万字的内容,浓缩在一个光盘里,打开电脑,就一览无余。

主编杨玉喜说,家谱前面刊有历代先祖的画像、古代皇帝与本家族有关的圣旨、序、目录、族人分布图等,中间大部分内容是一系一碟两部分,系指纵向,碟指横向。谱系记录繁衍过程,像一个倒挂的大树,详细记载各房各派代代生息情况。碟就是介绍每个人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等简况,包括娶妻生子、墓地朝向等。对有名气的人,则立传写赞,去世的人立传,活着的人写赞。

杨氏新修家谱增加了最近60多年出生的1万多人,工作量十分浩大。各支派指定专人搜集信息,最后由60多人汇总审稿,前后共花费4年时间,耗资40万元。出版1000册,都配有光盘,分送各个支派。南京大学图书馆和台湾一家图书馆各馆藏一套。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大族南迁大姓集中 高淳盛行修家谱造祠堂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