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山东邹城刘氏 大律刘姓

李唐卜居来大吕,刘讳守道是吾祖;巨越山下奠基础,大律刘姓遍鲁苏。

楚元王刘交


民国二十三年臧家伟修《邹县新志》记载:刘氏始祖名守道。据明成化十八(1481)年刘氏祖茔林碑,自唐以来,世居巨越山南。宋景佑(1034-1037)间,有刘赞者,计已传十世。称善好施,世有令德。明洪武年间(原文:洪武三十五年,但洪武年号仅31年),有刘罄甫,从戎得功,授辽东广宁前卫千户。刘氏祖茔在罗头社王家沟村西,林基五十五亩三分三厘。其子姓(孙)散居大律,刘家庄、辛寺、刘家洼、白家庄(今属平邑白彦镇)、香城、将军塘、大河滩、张庄、韩家庄、官庄、田黄河西、卧虎石(今山亭店子镇龙虎)、李家岭、黄家林、仙桥庄、末亭、果庄、灰埠、石山汪、灰埠西山等村。
《邹县新志·刘衍喜先生宗派碑序》也记述,“当李唐之世,有讳守道者,卜居巨越山前之大吕(律)村,是为我刘氏居邹之远祖”,距今一千数百年。另据曾目睹大刘家林祖碑的韩庄族人刘绪华回忆:大律刘姓始祖刘本,字守道,兄弟二人,其兄刘木,字守通。而南葛庐村大律刘姓《例赠文林郎讳朝宏字廷勋碑文》记载,“……刘氏彭城苗裔移居邹之大律村,继迁南葛庐……”当时大律刘姓祖碑犹在,莫亭刘姓和南葛庐刘姓刻碑时肯定与祖碑进行了考证对接,其说与史志吻合可信,故本谱予以采用。据史料推测,始祖刘守道卜居时间是740年前后,正是《唐会要》所载唐玄宗(712—756在位)二十六年(738)诏令各州郡建开元寺的时间,距今1270多年。鉴于巨越(凤凰)山下曾有开元寺及唐窟刻佛,刘姓始祖卜居大律可能与筹建开元寺开凿开元大佛有关。

大律刘姓为彭城苗裔,汉楚王刘交之后,堂号为“藜照堂”,因汉代刘向刻苦读书的典故而得名。
由于传承时代久远,大律刘姓人口不断增加,大律村有限的土地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或者遭遇兵荒马乱,不断有人外出就职谋生或迁徙他乡,鲁南苏北是主要辐射区。清乾隆年间本族刘英会次子刘云修一支既已远迁徐州西兴隆庄居住,明清时期常有南方人骑马来大律上祖坟。大律刘姓人在外购地置业不断迁徙,开辟了不少村庄,如本县的将军堂、刘家洼、西南沟、刘家村、瓦石沟、牛角村、刘傅、刘麻、北刘庄、东刘庄、香城前刘村等。大律刘姓在本县和周边各县开辟的村庄肯定还有许多,但由于时间久远,渐失联系,无法确切考定。现在能够与大律本土联系的各地支脉,基本是明清以后迁播出去的附近支脉。
大律刘姓子孙在迁播过程中,逐渐与其他姓氏共处,形成了共同的居民点,如:城前镇大岔河、韩庄村,张庄镇孔家沟、枣沟、大黄林、东果庄、小烟庄、锉草峪,香城镇香城、大莫亭、大河滩、羊皮、赵岗、杨庄、洪山,大束镇南葛、灰埠、葛山、北葛、三河村,田黄镇大张庄、石山汪,峄山镇苗庄、两下店等,平邑县白彦镇山阴村、老虎窝,滕县姚庄,山亭区龙虎、安岭,台儿庄区张三子镇的唐庄村也有大律刘姓分支曾与祖籍大律联系。而由果庄至滕县姚庄转迁到江苏沛县沛城镇的高小湖村大律刘姓,已历数百年十几世,是目前所知跨省迁出仍与祖籍保持联系的大律刘姓分支。因此,大律刘姓与其他姓氏共同居住的村庄更是难以计数。仅清末民国,各地大律刘姓人因政治动荡而漂泊各地,附近村庄就有不少迁居徐州南京甚至(如将军堂村刘启动及刘昭赓刘昭绪兄弟皆在台湾娶妻生子)流落台湾。建国后则有不少人去关外东三省谋生,实际上大律刘姓子孙的足迹早已遍布全国,事业有成者众,不少成了公务员、将军、企业家或驻海外外交官。

唐末五代、金元入侵、清末教乱、抗战及国共内战,邹鲁地区战乱频繁,大律刘姓因此多次遭难,出逃、死伤和失联的众多。仅清同治年间,因白莲教乱,大律刘姓人战死、被杀、外逃、病死的很多,刘成好等因平乱阵亡而载入县志的有十人之多,参与教乱被杀的则无从计数,教乱后大律本村刘姓户数曾屈指可数。传说胡姓村民新贵一家九口仅剩他本人,夜间学狼嚎发泄郁闷被驻村军兵捉住。而刘玉启则在清军镇压白莲教过程中被迫跳崖未死,在死人堆里被官兵发现卖给邹县一个老铜匠,时年一十二岁。三年后,铜匠逝世料理完后事重返大律。
金末元初,刘顺在谷山聚众自保,队伍达三千人,归元后官至齐州刺史兼副元帅。抗战时期,莫亭村族人刘昭汉组织千余人与日伪搏斗,乡亲称为“刘部”,各地大律刘姓族人参加者甚多,警卫连长刘绪斗(其父刘宪原)就是大律村人。1941年5月刘昭汉病逝,参加葬礼的大律本村族人就有刘启标等二十多人。国共内战及中共建政后,有部分族人迁往徐州、南京(如本族刘昭运)、乃至关外谋生,以后大律及散布各地的大律刘姓人口呈稳步增加的趋势。目前,大律村刘姓人口1000多,散布各地众多村庄的大律刘姓人口更多,仅明清以后迁出有据可查的各地支脉估计在十数万,金元至唐代以前迁出的则难以计数。
孝顺父母,敬仰先人,是华夏人的美好传统,随着社会进步,我们不能将孝敬父母仅限于衣食住行,记住先人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事业,是对父母和先人最好的敬仰。
大律刘姓曾一直延续立碑续谱的好传统,其族谱一直世代相传,最早见于史载的谱牒为明成化十八(1481)年刘氏祖茔林碑,最后一次勒石绪谱是在清光绪年间。大律村及各地大律刘姓谱碑众多,无奈经历“大跃进”、文革及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平坟灭墓”运动,华夏民间传承文化遭到毁灭性破坏,族谱被烧、谱碑被砸、林墓被平,不仅续写族谱被禁,原有大律刘姓族谱也被毁弃,原来位于王家沟家西的大律刘家林众多碑刻,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强行用于修筑岚济路桥和砌垒大律乌龙泉水库,致使大律刘姓“英”字辈以上族谱失传,大律刘姓始祖和众多本族先人及其字辈无从查考,此乃大律刘姓的一大损失。

值得庆幸的是,经本人在邹城文物局看到《历代邹县志十种》,其中《邹县新志》所载大律“刘氏始祖”及张丕矩撰《莫亭村刘衍喜先生宗派碑序》碑文。后又在南葛村发现《例赠文林郎讳朝宏字廷勋碑文》,在灰埠发现该村《刘忠谱碑》,在大束刘家村刘文亮家见到“刘家村刘姓谱牒”,刘付村发现刘玉平著刘付《刘氏族谱》,三合村刘姓祖碑,瓦石沟村刘姓碑刻,仙桥刘姓碑刻,新寺村刘姓碑刻,张庄镇东果庄刘正喜提供了《东果庄刘氏宗族始谱》,刘家洼刘广友提供的该村“谱轴资料”,香城前刘村“刘姓谱牒资料”等。根据资料推断,大律刘姓自唐代卜居至今已传承约五十二世,记作‘大律刘(卜居)五十二世’。仅明成化十八年勒谱至今“新”字辈,计已传承二十四世。这为续写大律刘姓族谱提供了依据。
就大律本村刘姓来看,从“英”字辈到“祥”字辈的二十个字辈还没有错乱,本族刘英会一支人脉姓名基本延续完整,这为大律刘姓其他各支顺延各自谱系提供了参照,足以维系大律刘姓族内的脉络和关联。为此,我们深刻缅怀为保存本支资料付出心血的本人伯父刘瑞清先生。另外,族人刘绪义、韩家庄刘绪虎等对其本门本支人脉多方走访查证,获得一些人脉资料。
近年来,华夏文化不断复兴,各地寻亲问祖之风盛行,不少姓氏相继续写家谱族谱,分布各地的大律刘姓也常有人到大律寻宗问祖查考族谱,却往往无奈而返。为最大限度地弥补族谱遗失的缺憾,尽量满足各地大律刘姓人寻亲问祖的愿望,我们决定撰写大律刘姓简志和本支族谱。简志重点通过考证、简介、列表等,简述大律刘姓始祖、祖茔及主要外迁支脉情况,将分散各地的大律刘姓主要支脉加以罗列介绍,配以字辈对照表格,编辑一本《大律刘氏简志》,以备各地族人寻根查询。这样的安排尽管有些缺失,却可聊慰族人缺憾,是大律刘姓概况和本支族谱得以延续。

本支族谱详述本支传承脉络。鉴于现在大律村刘姓“英”字辈之前的资料欠缺,“英”字辈之后各分支族人资料也不齐全,决定以当前大律村资料较完整的刘英会族系为主线编写本支族谱,简要罗列后楼各近支人脉,以保存资料供后人参考,其他本姓各支如愿续谱可根据辈分顺延罗列。
由于本谱涉及年代久远,许多先人资料及说法都是通过走访获得,难免出现人脉关系及说法错误,欢迎知情者指正。
愿我大律刘姓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赞(5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山东邹城刘氏 大律刘姓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