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刘姓家乘谱牒

家乘又称家谱、族谱、宗谱、世谱等,是记述某一姓氏家族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之书,也可以说是一家一姓的历史专书。我国自古就有编修族谱的传统。古时家族之有谱,犹如国家之有史,州县之有方志一样,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早在周代,出于封建宗法制度的需要,朝廷专设史官.负责王室及公卿贵族世系的记录与整理、保存.当时有《世本》一书,就是专记周代诸侯卿士家族世系的总谱。春秋时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帝王诸侯世谱》等,均为古王侯族谱。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因远古史事渺茫难寻,年代又不可考,就“盖取之谱牌旧闻”.以补史书之缺略。可见古帝王世系谱是史家取材的重要源泉。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牌,于是修谱之风大兴。隋唐时期重视门第之风未减,官方和民间修撰族谱之风仍很盛行.以后历代时修时断,相沿至今不衰。

2021刘姓头像


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有着悠久的修谱传统.两汉刘氏皇族世系由史官专记自不必说,即使一般的名门大族,也多私撰族谱,代代相传,以适应尊祖敬宗、探本求源的需要。刘姓家谱,较早的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撰的《刘氏家乘》15卷、《刘氏谱考》3卷.记录了本支刘氏的来源世系.据说刘知几在《谱考》中对刘姓渊源进行一番考证后认为:汉代刘姓皇族远祖不是帝尧陶唐氏,而应是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陆终。他还指出彭城丛亭里诸刘出自汉宣帝之子楚孝王刘嚣,与刘邦少弟楚元王刘交无关。其书现已佚失,难窥其全貌.唐代刘姓修家谱的还有很多,但经五代十国大动乱之后,存留传世者十分稀少,仅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可窥见一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共列出唐朝刘姓宰相13人的世系,分为七房,即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南华.另有河南刘氏宰相一名(该支系出自匈奴族刘氏)。表中追述了这八支刘氏的渊源,列出他们自汉至唐的出身世系及历史迁徙、所任官职等,实际就是他们的家谱。《新唐书》成书于北宋.其取材于唐代残存的族谱应无疑问。

贺州燕子窝刘氏族谱


另外,庸代林宝撰《元和姓纂》,列举唐中期以前刘姓望族40余处,井记有世系传递者50余支,也可以视作刘姓早期家谱,或是各刘姓分支合谱。
据民国十年刘季元修撰《长沙汉家山刘氏宗谱》记载,其先有白绫族谱,记唐代天宝年间世系.世代珍藏.到五代后唐时,该谱刘添一自江西南昌带到湖南,后传至某代乏嗣,由其女携入夫家,遂失传。由此可知唐代谱牒内容比较简单,仅记世系和迁徙地而已。

日本刘氏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


在宋代,刘氏修谱更为普遍。邵氏《闻见前录》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北宋初年名臣刘温臾,其家世代有人作官,为河南(洛阳)名族.他的儿子刘烨,宋真宗时任龙图阁直学士。当时皇太后刘氏曾单独召见他说:“听说你家十几代都是名门大族,我想看一看你的家谱,也许和我是同宗呢.”他闻言连称“不敢当”。太后又一再催促他取家谱来看,刘烨见难于推辞,就假装头昏病发作,扑倒于地,被人抬回家。以后他为躲避刘皇后纠缠,索性谋为外官,始终没有进呈家谱给太后看。当时对于一般人而言,如果能有机会与皇太后攀扯上宗亲,那将是求之不得的极大荣耀,而刘烨却宁肯装病也不愿攀附,实在难能可贵。因而此事一传开,连皇帝也饮佩他的人品。这件事又说明了刘烨家中存有族谱。据说该谱记述了自隋朝到宋朝500余年的世系不乱,堪称当时最完备的刘氏族谱。这也反映出宋代一些刘氏大族的编修家谱一直没有中断.

汉里堂古丰刘氏族谱


宋代以后,散居于全国各地的刘姓大族仍多有修家谱之举,此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当时有“三世不修谱,君子谓之不孝”的说法.故许多硕学名儒也纷纷加入到修家谱的行列中来,于是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刘氏家谱。但因世迁时移、人祸天灾诸原因,现在存留下来的很少,特别是宋元以前的家谱更是罕见.现在人们能见到的刘氏族谱,多为明清和民国年间所编。从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收存的族谱来看,该处共存有刘氏族谱75部,730册.其中除有一部为明代所修外(即明代陈有守、刘尧锡纂修的安徽《休宁邑前刘氏族谱》六卷,嘉靖三十七年刻本),余者均为清代和民国年间所修。如清代刘玉策纂修的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乾隆三十二年刻本)、刘氏(佚名)纂修的山西《洪洞刘氏宗谱)(乾隆五年刻本)、刘吹v等纂修的福建《玉坂刘氏家谱》(嘉庆十年刻本)、刘举尊编修的湖南《邵陵雷湾刘氏续谱)(嘉庆九年教睦堂活字本)、刘松士编修的安徽《彭城刘氏宛族礼村世谱》(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刘瑛纂修的江苏《云阳嘉山刘氏家乘A<光绪四年9照堂活字本),以及民国年间刘守铭编修的浙江《古虞刘氏宗谱》、刘俘庸等编修的湖南《湘潭衡岳刘氏族谱》、刘荣长、刘兴开纂修的贵州《中梅刘氏家谱》等。

刘氏通谱


这些族谱的分布地区是:北京2部、河北1部、河南3部、山西8部、山东3部、安徽4部、江苏14部、浙江4部、江西1部、福建7部、湖北3部、湖南20部、广东1部、贵州3部,不知地区者1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各省刘氏族谱的编修数量和存留数量都多于北方,这也多少反映出中原地区长期遭受破坏,社会动荡不安,国家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事实。当然,这只是就上述所收藏的族谱而言。

潭头刘氏族谱


关干刘氏族谱的记述内容,明清以前者已难于见到,但从一些遗存的谱序、跋中仍可窥知一二。如元代虞集为江西《墨庄刘氏潜》作跋云:“墨庄刘氏自清江来金溪,遂为其邑之望.诸孙叔熙能以垂三百年之家世及其文学交游之懿,辑为三巨编,何其备哉i”可知当时墨庄刘氏修家谱有三编,记录了自宋代以后300余年的世系和有关人物、艺文资料,体例较为完备。又如明代何乔新为江西《南昌梓溪刘氏族谱》作序,先陈述了南昌梓溪刘氏的渊源来历和历史迁徙过程,再叙述他们历次编修族谱的经过,最后指出,《梓溪刘氏族谱》:“立例甚严,其考核皆精,自允迪而上,推本于陶唐氏,系序不紊,溯流而源也。自从礼而下,或居或徙,备录无遗,由本而支也。名讳字行,多从其类,所以辨昭穆也。生卒娶葬,具著于谱,所以纪终始也.附以谙救之词,昭宠双也,次以碑铭表喝之文,表善行也。其尊祖睦族之心蔼然见于斯谱矣”.由这段序文可以看出,明代南昌《梓溪刘氏族谱》收录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姓氏渊源,世系演变,支脉播迁与分布.人物的生卒娶葬、排行字辈以及有关的皇封谙救、碑竭之文等。这表明明代的刘姓族潜收录内容较之宋元族谱更为丰富,体例也渐趋完备。它为考察我国古代家族演变发展和历史移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另外,族谱收录的一些人物活动和碑文等多不见于正史,可补史志之缺略,纠其并误。而谱中有关家族文化的记载,反映出我国民俗民风的一个方面,为地方文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我国清朝和民国年间所编修的刘姓族谱数量很大,现存于世者尚有不少,其体例和内容与明代族谱相似,只是类目有所增加.内容更为详尽、广泛和完备了.它们一般包括谱名、谱序、目录、凡例、像赞、恩荣录、家规家法、宗支世系图表、祠堂和坟莹图说、族产、列传、艺文、派语、领谱字号、谱跋等,有些还有五服图、祭祖典仪、杂录等项目.如民国十年湖南长沙汉家山《刘氏宗谱》,卷首除自序外,又收载了清嘉庆、道光、光绪旧谱序、跋共10篇,反映了该家族历次修谱情况。此外,该谱列有凡例、源流考、家训、家法、祠规、家规、疑丁条约、祠内契约、派语、宗祠图、神主式、陈设图、祀仪、祀文、长湘两祠合约并墓田记、传赞、行略、文苑、科学、领谱一览表、捎名、脉制图、各房祖墓图、年表、世系源流及各分房世系表等,共八卷十册,内容相当丰富。全谱以世系表为主体,收录了自后

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至民国十年(1921年)近千年的家族世系共三十三代,其中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下二十二代甚详,前后约550余年。世系表中不仅记录宗族男丁生卒死葬年月地点,也记其配氏及女子嫁娶。

新中国建立后,散居于海内外的刘姓子孙出于慎终追远、敬祖敬宗和爱国思乡之情,又陆续编修了一些族谱,其内容和形式较旧时代族谱均有更新,更注意激发人们的爱国爱乡热情.较著名的如云南省腾冲刘春明等人编撰的《彭城春秋》,堪称宏编巨制,洋洋大观。该书的编纂得到旅缅甸侨胞的大力支持,于1993年出版。全书分为序言、溯源、人物、谱牒、后纪五大部分,主要收载了中缅地区的腾冲、镇康、龙陵、潞西、梁河、盈江、陇川以及缅北地区的刘氏谱碟342部,约100万字.此外还收载有《刘姓溯源》、《刘姓边迁的历史条件和状况》、《腾冲刘姓和各姓旅缅创业概况》等文及刘姓古今人物传记、简介350余篇,并附有部分刘姓历史文物遗迹和资料图片。该书展示了云南刘姓由中原南迁的坎坷历史过程,详考了中缅地区刘姓各支的祖籍和来龙去脉,介绍了他们的分布现状,特别是记录了腾冲刘姓在缅侨胞入缅甸艰辛创业的历史过程,为研究这一地区人民与缅甸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刘姓家乘谱牒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