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山东日照大张宋村刘氏溯源

大张宋村刘氏,于清朝初年自朱家庙子(今属峤山镇)迁来,现有I40户490人,连同先后迁往小张宋、后营街、刘西街、河圈、果庄、小官庄、莒城、日照、临沂、青岛、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族人,总计约1000余人。

刘姓最帅的图腾


木本水源,大张宋刘氏的根在哪里?是值得追溯和探寻的。
一、何年迁来
大张宋村刘氏祖林中,原有两通墓碑,立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分别书“先祖刘大公之墓”和“先祖刘二公之墓”。可见,立碑时,已不知二公名讳,年代相隔当在四代以上,约百年左右。
传说,当年刘氏先祖从朱家庙子村老槐树底、破碾台旁迁出,用一双秫秸篓子挑着两个孩子,辗转来到大张宋村。时值一场特大天灾过后,村上仅有王氏几户人家。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形成了枣行、桑行、腊行、柳行等次生林(至今仍用此地名)。刘氏先祖见这里土地平展,水源充足,便在此落脚。后来,两个儿子长大成家,长支无后,二支生四子。这便是“老四支”。其中一支隔代又生四子,即为新四支。刘氏人丁兴旺,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墓碑当是“新四支”族人所立。此时,距二位先公已过四代,记不起始迁祖暨二公名讳,当属情理之中。
据传,刘氏落户大张宋村后,子孙蕃盛,加之王氏、车氏、崔氏的次第迁人,荒地开发殆尽,以刘氏先祖挑头,曾与罗米庄赵氏争夺洛河东崖一片茅草地,官司一打几年,还是无果而终。
查《重修莒志·大事记》?穴民国二十四年版?雪:“康熙七年(1668)夏六月,地大震。城郊庐舍俱坏,压死人丁在册三千五百九十余丁,男女老幼死者共二万余人。”十八年(1678)春饥,百姓卖儿女掘草剥树皮而食。”由此推断,大张宋刘氏先祖当在康熙十八年(1678)前后迁来。
另据口碑传承,清咸丰五年(1856)捻军过莒,知州为加固城防,曾从大张宋刘家老林买去大橡子树一棵,做了北城门。橡子树又名柞树,生长缓慢,木质坚硬。传说当时站在北城门楼上,就能看到三十里外的这棵大树。木匠们用三天时间最后借助大北风才将树锯倒。算来,大橡子树树龄当在150年左右。刘氏始迁祖在康熙十八年(1678)迁来时,年龄当在30岁上下,如60岁过世,应在康熙四十八年(1708),当年在林中栽植橡子树,至咸丰五年(1856),恰是148年。这与“150年左右”的树龄,正好吻合。
二、发迹草涧庄
朱家庙子刘氏族谱?穴民国二十四年重修?雪记载:“我刘氏原籍江南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时值元社将废,红巾乱起,我祖避居东海当芦(路)村,洪武下旨迁民,迁日照西乡喜鹊窝庄。延至天顺元年,村既全烧,谱将安在?东旺庄老茔所葬之列祖,讳字遂以失传,虽欲延续,未由也已。到万历年间,我行原与君质二祖,创修族谱,注明思源祖兄弟五人,承源、根源二公迁莒待考,续源迁安丘,接源迁丘前,思源祖移居草涧庄,生”福、禄、寿、喜、诗、书、忠、厚“兄弟八人,故续谱以知祖为始祖,断以思源为始祖,以福、禄列祖为二世等。虽然二世分支,惟喜祖仍住草涧庄;我忠祖迁兰山全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书祖迁居莒州小刘家沟,诗祖迁居洙洲庄,寿祖迁居刘家庄。我福、禄二祖亦迁居大刘家沟。福祖后因避匪,托二子志干、志贞于我禄祖,自率三子祖公迁居诸城逄哥庄,而第三世袒志舜迁居小沂水庄,分支菜园、小河、刘家村也已。至四世,而我江祖未迁,余皆迁莒。河祖迁莒刘家庄,海祖迁朱家庙,泉祖迁道沟庄,分支东上庄。我淇祖迁西头,遂族居焉。嗣后,生齿繁衍,又分支于大石头、段家河、于家庄、口家庄,尹家口、斗山河、兰家官庄,且有迁于诸城杜家河、沂水县水安庄,更有散处于村邑者,不可胜悉。倘不修谱,则年湮代远,音闻更塞,异日相逢,本族视为路人,不为可笑,实足可惜也……”
谱序中所载:“海祖迁朱家庙子”。这位“海祖”是哪一世呢?通观刘氏族谱,一世为思源祖;二世为福、禄诸祖,其中,福祖率三子恒去诸城逄哥庄(今属高密,即刘墉老),而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给禄祖照管。禄祖,字班爵,配邱氏,生五子(为三世)。其中,长子志才,字伯贤,配邱氏,又生五子(为四世)。其三子刘海,字习川,庠生,配穆氏,生八子,(即五世),迁朱家庙,分上下天井.又分支岔头等庄。因此,迁往大张宋村的始迁祖应为五世。至乾隆二十一年(1757)为刘大公、刘二公立碑者,是迁大张宋后的五世,按草涧庄总谱应为十世。这与迁逄哥庄的长支(福祖)后裔,乾隆年间在京为官的九世刘统勋、十世刘墉,正是同步。
三、根在小沂水
明万历四十八年九月九日,刘存仁(字子孝,岁贡,候选教谕)撰写的《草涧刘氏族谱》序言中,称:“礼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即当记忆而不忘。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久矣。梁之舍人彦和公‘文心’,注明东莞,元之太守乾文公,故里碑记侍养。使自县尉海宗公,钦差千户公子嗣。常遇治世,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有谱,安有断而不续之憾哉?委因元社将废,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鹊窝。天顺年间,该村被火,谱牒已烬。大侍养虽有元碑,小沂水亦有元碑,东旺庄犹有明碑,而字迹模糊,名讳莫详……”
谱序中所说“侍养”,即今招贤镇大仕阳村;“小沂水”,今有两个村,均在峤山镇。一个是“小刘家沂水”,另一个是“大刘家小沂水”,谱中指的是“小刘家沂水”。为元代刘氏祖居地。元代战乱,刘氏先祖南迁至徐州砀山县大刘家村,后迁东海当芦村、日照喜鹊窝、草涧庄……那么小刘家沂水刘氏又是从哪里迁来的呢?从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9)士宽、复周公在小沂水祖茔中所立谱碑可见:碑额“汉室苗裔”,碑文:“水有源也,源远者流长;木有本也,根深者叶茂。吾族隶莒,始于朱虚侯之封,固汉室之支派也……
道光二年(1823),刘撰在菜园(小沂水刘氏一个分支)《刘氏家谱·序》中写到:“吾家入籍城阳,由来久矣。自汉迄今千有余年……”
以上可证:小刘沂水刘氏是汉代城阳王之后,也是大张宋刘氏根之所在。
至于大刘家沂水的刘氏,根在哪里呢?这在《刘氏支谱·序》中已有明载:“唯我志舜祖,於成化年间迁莒小沂水庄,遂族居焉。”志舜祖,系二世禄祖所生五子(三世)中的第三支,于明成化年间自大刘家沟迁小沂水庄。此“小沂水庄”,即“大刘家小沂水庄”。因此,大刘家小沂水刘氏的根亦在小刘沂水。
四、刘邦故里金刘寨
汉城阳王刘章,是齐王刘肥的次子;刘肥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庶出),因而刘章即是刘邦的二孙子。刘邦故里江苏丰县金刘寨。据金刘寨《刘氏大成谱》记载——
东莞刘:东汉建郡,今山东沂水一带,辖八县,出自齐悼惠王刘肥的后裔。刘穆之徙居京口,在南朝宋国,累官尚书右仆射,其后裔为一大望族,还有南梁国文学理论家刘勰,著有《文心雕龙》。
琅琊刘:郡治在山东胶南琅琊台西北,辖51县,东汉改为国,移治东武(诸城)和开阳(临沂)。出自汉光武帝之子刘京,封琅琊王,衍为望族。刘肥子刘章封城阳王,七世封临沂慈乡侯,子孙繁盛。这一带刘氏皆汉皇后裔,大望族。
另据《中华姓氏通史》记载:城阳王国的创建者刘章,是齐王刘肥的第二个儿子。
刘章早年人京师长安,被吕太后封为朱虚侯。当年诛灭吕氏,复兴汉室,文帝二年(前178)被晋封为城阳王,创建城阳王国。城阳王国共历九代十王,一百八十三年……小刘沂水刘氏,即为刘章后裔的一支,后迁往各地。
五、汉皇出自唐尧氏
《刘氏探源》一书记载:刘姓的起源大致有五:最早的一支出自祁性,是尧的后裔。尧是传说中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因为陶唐氏是黄帝之子12姓中的祁性部落,所以尧为祁姓,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中说:“帝尧唐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事夏后孔甲,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承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杜伯子陧叔奔晋为士氏,孙士会适秦,后归晋,其处者为刘氏。”这说明:从刘累本人就分出两个分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另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时期。
据《史记·夏本记》记载:刘累就是帝尧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姓为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逃到鲁县(今河南)躲起来。刘累的子孙蕃盛,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据宋人邓世名《古今姓辨论》记载:祁姓之刘传至13世,有人于战国时期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又徙居沛(今江苏沛县东)。清生仁,号丰公,仁瑞,字执嘉。瑞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城阳王刘章(刘邦之孙)于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被汉文帝封为城阳王;元代,居住在小刘沂水的刘章后裔,迁至江苏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后到东海当芦村(今连云港市云台区)。明朝洪武三年,奉旨迁居日照喜鹊窝。天顺年间一场大火,谱牒俱焚,思源祖移居草涧庄,二世禄祖迁大刘家沟,长子志才(三世)又生五子(四世),其三子刘海迁朱家庙。海生八子,分上下天井居住,下天井的一支,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迁居大张宋村,迄今326年,发展到1000余口人。

赞(1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山东日照大张宋村刘氏溯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