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县委退休老干部刘树芬等人,对草涧刘氏的源流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取证。现已初步查明草涧刘氏追溯到汉代,发球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追溯到远古,属尧帝的后裔。
一、小沂水是草涧刘氏元代祖居地
刘存仁(字子孝,岁贡、候选教谕)在明朝万历四十八年九月九日撰写的草涧刘氏族谱的序中称:“礼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即当记忆而不忘。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梁之舍人彦和公“文心”注明东莞。元之太守乾文公,故里碑记侍养。使自县尉海宗公,钦差千户公子嗣。常遇治世,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有谱,安有断而不续之憾哉?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天顺年间,该村被火,谱牒亦烬。大侍养虽有元碑,小沂水亦有元碑。东旺庄犹有明碑。而字迹模糊,名讳莫详。虽欲追序,末由也已。惟记成化年间,叔高祖承源迁居安邱,接源迁居邱前。续源、要挟源迁莒待考。我高祖移居划涧庄,生祖、禄、寿、喜、诗、书、忠、厚兄弟八人。
余与北质君修谱,断以思源为始祖,以福、禄诸祖为三世焉。虽然,惟喜祖仍住故里,如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祖福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诚逄哥庄。寿祖分居刘家庄子。诗祖分居洙洲庄,书祖分居西刘家沟,忠祖迁居兰山全刘计,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前庄……”。
此谱序可证实二点:一是草涧刘氏汉代祖籍在莒县。二是小沂水是草涧刘氏元代祖居地。另外说明的一点,黄墩镇东量庄石碑是刘思源父亲的石碑。
二、草涧刘氏——汉室苗裔
清乾隆五十三年士宽、复周立在小沂水祖茔中的石碑记载:碑额“汉室苗裔”,正文“水有源也,源远者流长;木有本也,根深者叶茂。吾族隶莒 ,始于朱虚侯之封,固汉室之支派也。第以物换星移,阅数朝兴衰升隆,泽既斩而世乎,已莫可考焉。至元时居小沂水村,有先祖讳进者子,类皆有德行可称,爵位可述,后子孙勒之石者共三十二人。有龙头碑文可据,嗣子是子,凡有徙居上庄者,有徙居小河者,有徙居菜园者,且自菜园有徙居车疃,总以小沂水为祖居也。每逢正月人情祭扫老茔,族中人至小沂水一聚焉……”。
道光二年刘撰在菜园(小沂水刘氏的一个分支)刘氏家谱序中写到:吾家入籍城阳,由来旧矣。自汉迄今千有余年。其间,支分派衍不可忆记……
江苏省丰县刘帮故里,金刘寨《刘氏大成谱》记载:
东莞刘:东汉建郡,今山东沂水一带,辖八县。出自齐悼惠王刘肥(系刘帮之长子,偏妃所生)的后裔,刘穆之徙居京口,在南朝宋国,累官尚书仆射。史称“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甚为有名。其后裔为一大望族”。还有南朝梁国文学评论家刘勰,著有《文心雕龙》。
琅琊刘:郡治在今山东胶南琅玡台西北,辖51县,东汉改为国,移治东武(诸城)和开阳(临沂)出自东汉光武帝之子刘京,封琅琊王,衍为望族。其后裔刘猛,官至宗正。晋有刘超,刘齐王刘肥的后裔,刘肥子刘章封城阳王,七世封临沂慈乡侯,子孙繁盛。刘超初任琅琊国记室掾,随晋光帝渡江,后封零陵伯,官至左卫将军,刘超的父亲刘和,为琅琊国上军将军,这一带刘氏皆汉皇后裔,大望族。
《中华姓氏通史》中记载:城阳王的创建者刘章,是齐王刘肥的第二个儿子。
刘章早年入卫京师长安,被吕太后封为朱虚侯。当年诛灭吕氏,复兴汉室,朱虚侯刘章首先亲斩丞相吕产立了大功,被汉文学加封2000户俸禄。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刘章又从朱虚晋封城阳王,创建城阳王国。
首任城阳王刘章在位二年,于公元前177年去世,谥号:为城阳景王。刘章娶吕禄之女为妻,生子刘喜,刘章死后,由刘喜继位第二代城阳王,史称城阳共王,共王在位八年,于公元前170年被朝廷改封为淮南王,四年后又恢复为城阳王,前后共为王33年去世。此后刘喜传子成阳顷王刘延;刘延传子城阳敬王刘义;刘义传子城阳王刘武;刘武传子城阳荒王刘顺;刘顺传子城阳戴王刘恢;刘恢传子城阳孝王刘景;刘景传子城阳王刘云;刘云在位一年去世,死后由弟弟刘俚继位,刘俚在位二十五年,直至公元六年王莽篡位,废除城阳王国。城阳王国共历为九代十王一百八十三年。
小沂水碑文和菜园刘氏家谱证实:元代小沂水刘氏是朱虚侯刘章(城阳王)后裔的一个支派。同时也是草涧刘氏的祖居地。
《刘氏大成谱》和《中华姓氏通史》证实:
1、城阳王的创建者刘章,是齐王刘肥的第二个儿子。刘肥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偏妃所生。
2、西汉王朝共210年(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封刘章为城阳王。在现在莒县城建立城阳王国。截止公元六年王莽篡位,废除城阳王国。城阳王国共历为九代十王一百八十三年。
3、东汉时期东莞建郡(今山东沂水一带)辖八县,东莞刘出自刘肥的后裔,南朝梁国文学评论家刘勰就是刘肥的的后裔。
三、草涧刘氏——古代唐尧后裔
《刘氏探源》记载:刘姓的起源大致有王。最早的一支出自祁姓,是尧的后裔,尧是传说中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因为陶唐氏是黄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尧为祁姓。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中说:“帝尧唐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事夏后孔甲,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晋为士氏,孙士会适秦,后归晋,其处者为刘氏”。这说明:从刘累本人就分二个分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另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时期。
据《史记、夏本记》记载:刘国就是帝尧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姓为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刘累故地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至鲁县(今河南鲁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蕃盛,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史记·集解》引贾逵语曰:“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豕违之后。孔融之后封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
西周初期,刘累的后裔有一支被周成王改封为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其国君初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宣王所杀。杜伯之子隰叔逃到晋,任士师(法官、掌禁令,狱讼、刑罚)。后以官命族,为士氏。隰叔的曾孙士会,即随武子、范武子,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字季,食邑在随(今山西介休东南),后更受范地(今山东梁山西北),故亦称:随会、范会、士季、随季。晋襄公死时,他与先蔑出使秦国,迎立公子雍。士会、先蔑走后,晋襄公的夫人缪赢逼迫执政大臣赵盾立太子夷皋为君,就是晋灵公。这时,军已护送公子雍来到晋国边境,赵盾就领兵去阻截,由于秦国准备不足,败退到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先蔑、士会逃回秦国。公元前614年,士会又回到晋国任职,但将儿子留在秦国(都城在陕西凤翔东南),士会留在秦国的后代,恢复先祖姓,自为刘氏。
刘姓第二支(略) 刘姓第三支(略)
刘姓第四支(略) 刘姓第五支(略)
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辩论》记载:祁姓之刘传至13世,有人于战国时期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又徙居沛(今山西沛县东)。清生仁,号丰公。仁生灿,字执嘉。烂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刘邦,即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蕃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彭城(治所在今江苏铜山县)刘氏,出身西汉宣帝刘询的儿子,楚孝王刘嚣;至后周,有石州刺史刘懿又分出一支,为京兆武功(今属陕西)刘氏。东汉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世居乐城,十世孙刘通徙居尉氏(今属河南)形成尉氏刘氏。东汉光武帝刘季之子,广陵思王刘荆的5世孙刘述,为东平太守,述生建功立业,为晋永城令,世成临淮(今安徽盱眙县西北),为临淮刘氏:刘建的儿子刘会,任琅琊内史,承东晋元帝渡江,居丹阳(今江苏江字县东南)。南阳(今属河南)刘氏出自汉长沙王之子刘丹,袭封三世,徙沮阳(今湖北保康县南)裔孙刘乔,为晋太傅军洛祭酒,传三世为刘柳暗花明,任徐、兖、江三州刺史又徙江陵(今属湖北)。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子赵敬肃王彭祖,彭祖刘苍为阴城思候,刘苍死后,其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广平肥乡,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东南)刘氏,出自西汉楚元刘交之后系因避灾祸自彭城移成南华。此外,居住在信都、平原、范阳,濮阳、宋州、并州、河南(今洛阳)雍州等地的刘氏,也都是大族。于此可见,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综上所述:刘姓的起源共分五支。最早的一支出自祁姓,是尧的后裔,尧是传说 中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因为陶唐氏是黄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尧为祁姓,草涧刘氏就出自祁姓之刘。
祁姓之刘传至13世有人于战国时期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又徙居沛(今江苏沛县东)。清生仁,号丰公,仁生烂,字执嘉,烂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
城阳王刘章(刘邦之孙)早年入卫京师长安,被吕太后封为朱虚侯。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被汉文帝封为城阳王。
元代莒县小沂水刘氏是朱虚侯刘章后裔的一个支派,同时也是草涧刘氏的祖居地。
元朝洪武三年刘思源的父亲(名讳失传)又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鹊窝。刘思源的父亲死后在黄墩镇东旺庄。天顺年间喜鹊窝地被火烧尽,成化年间刘思源移居草涧,生福、禄、寿、喜、诗、书、忠、厚兄弟八人,以后人丁兴旺,支派繁衍,成为一大望子成龙族,这就是草涧刘氏。
请我们刘氏族人以及刘姓的各方朋友,为草涧刘氏溯源,提供更多史料,添补断代的空白的地方,使草涧刘氏的溯源更加准确,更加完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