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孙书(荣伯公后裔)
此为位于湖南省武冈市湾头桥镇的荣伯公祠
此为位于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的通信公祠
到广东江门旅游的时候,看到那一座座高耸的碉楼,我也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家乡的碉楼。家乡的碉楼不仅坚固雄伟,而且还流传着不少的故事和传说。
家乡的碉楼位于湖南武冈城西北40华里的湾头桥镇牮楼村。碉楼就名牮楼,后来村以楼名。
每次去铜鼓塘扫墓,我们都要路过牮楼的遗址。
长辈们指着一片石头坪说:“这里就是那个牮楼的地基,在解放后的“破旧立新”中给拆毁了,可惜!。”
我常常会追问:“牮楼是谁修的?做什么用的”?
“牮楼是铜鼓塘的刘员外承芳公修的,他的儿子七将军、八将军小时候太顽皮,是用来关他两个人的。”
对这个说法我不以为然,关不听话的小孩子哪里用得着修碉楼,这个碉楼肯定另有用处。
回到家里我问父亲:“有没有听过七将军、八将军的事?”
父亲说:“听过,承芳公一家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民间的传说添加了不少传奇的色彩,甚至还有神化的倾向。我对此并不满意,我更愿意追寻历史的真相。
承芳公不是大人物,只曾经做过知县,国史不会有他的记载,这点只能求教于民间的历史宝库——族谱了。在族谱中我终于找到了承芳公的名字,承芳公不是我的直系先祖,只是我的旁系族祖。族谱的记载很简略,寥寥数语,没有故事性,在族谱的才杰篇倒记载了承芳公的一点事迹。承芳公字春华,生于嘉靖33年,父亲刘遵亨,很聪明,读书日记数千言,考取过郡庠生。承芳公不仅像他父亲一样饱读诗书,考取了岁贡生,而且善于持家,居然富甲通州,后来廷试授知县职。承芳公为人风流倜傥,豪侠仗义,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真男子!
承芳公喜游览山水,一次行至古楼双江口(今洞口属地)一带,见一胡姓贫农卖妻还债,有侠义之心的承芳公怜之,帮那个男子还了债,挽救了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胡姓贫农为感谢恩公,把家里的一片荒山送给了承芳公。承芳公晚年一次在家得卦云:脉发黔阳,地落双江,福人葬此,阁老游庠。承芳公便请风水先生在那块荒地上探得了一佳穴,百年过世后葬在了远离老家铜鼓塘的双江口。承芳公临死前,贴身仆人五皋深感承芳公豪爽侠义,说愿意在双江口结庐为承芳公看守墓地,承芳公感其忠义,在双江口一带买田百来亩,修房十数间,赠与义仆五皋,并给五皋改名皋安,视为己出,嘱咐儿子们把五皋当自己的亲兄弟看待。一直到今天皋安的后人还在为承芳公看守墓地。在历史上能够有仆人看守墓地的通常都是王侯将相,但是能够世世代代坚持到今天的肯定为数不多。而承芳公,不过是曾做过几年县官的员外,但是却有义仆为他世世代代守墓,我想一定是他的侠义之心感动天地。
话又得说回来,我很想在族谱中查到有关牮楼的资料,究竟在谁手中建造?为什么建造?但是很失望,族谱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看来只有根据现成资料分析和推测了。幸亏我在王夫之的《永历实录》中看到了对承芳公儿子八将军刘克安的一段记载:“刘克安,武冈人,字绥邦。世为武冈巨族,团聚乡里,捍苗贼。袁有志作乱,起义兵应刘承胤,诛有志,承胤结为兄弟。张献忠陷宝庆,克安兄弟捍紫阳固守。克安故为诸生,稍工制艺,中隆武丙戌乡举。上在武冈,授克安职方司主事。武冈陷,承胤招克安降,不听。已乃与友龙应,复武冈,擢太仆寺少卿。郝永忠欲捕杀之,克安故结诸苗,得匿免。李定国下湖南,从定国为幕屑,未几,病卒。”
在族谱中看到承芳公一共生了八子:一安、大安、孔安、大干、期安、杨安、悦安、克安,皆研文习武,学有所成。其中大干、杨安、悦安、克安四子官至正总兵,一安、大安、期安三子为知县。孔安为郡庠生。孙辈:用光:浙江知州。用启:云南北胜知州。用震:随征知县。用乾:知县。用宁:官正总兵,都督府同知。用发:锦衣卫千户,护驾多立奇勋。后随晋王李定国入云南。用谦:锦衣卫百户。用戡:岁贡生。用和、用显、用礼、用盟:郡庠生。
承芳公死于万历47年,这时最大儿子一安仅21岁,最小儿子克安仅两岁。万历年间,武冈还不乱,承芳公还没必要修碉楼,碉楼很可能修于崇祯年间克安兄弟操练乡兵之时。那时天下大乱,朝廷号召各地士绅搞团练,或自保或勤王。正如《永历实录》所说的克安兄弟这时就以家乡铜鼓塘为基地,“团聚乡里,捍苗贼”。铜鼓塘东面石山高耸,南、北面也有石山,石山上岩洞众多,在这里适合建立营寨,操练兵马。在北部有一出口通往一公里处从山门至武冈的官道,在北部出口修一碉楼进行扼守、瞭望敌情很有必要,因此牮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据说牮楼高12米,占地140平方米的正方形建筑,墙均用条石砌成,墙厚三尺。内分四层,有扶梯沟通各层,每层楼梯入口有机关,各层四周都有射击孔和瞭望孔,完全是一副军事碉堡的样子。
铜鼓塘在明代属于万安乡地域,清代归茶园团管辖。刘氏家族自子荣公在永乐年间开基万安乡稠树脚以来,到克安这代是第八代。其家族字辈为“荣贤子通才,义仕遵承应,允迪弘先德”。子荣公长孙刘才虎析居铜鼓塘繁衍了刘克安家族。刘氏家族虽然迁居武冈不久,但到了明末清初已是大家族,光铜鼓塘这个村子,刘克安兄弟辈就有110余人,子侄辈180多人。如果算上其他村庄的旁系宗亲,同辈兄弟700多人,子侄辈1300余人,号称“武冈巨族”并不为过。刘氏家族不仅人多,豪富之家也不少,谱载:
刘通海:家富,生平好施,每遇饥荒,发仓廪救济,献土为义冢,合境颂德。
刘才虎:勤勉节俭,资财盈裕。
刘才凤:资财倍裕,甲于邑中,克承父志,重义好施。
刘义环:富甲三湘,好善乐施,倾资济难。相传武冈州城有各种店铺数百间。
刘义文:任州通判,子孙四代官宦不断。一孙二曾孙选为王府仪宾。
刘承芳:富甲通州,豪侠仗义。
刘承萼:富甲三楚,好善乐施。其曾孙刘迪诜为著名地理大师,曾为乾隆帝看过风水,有多本著作传世,武冈州志有传。
刘国臣:恢扩祖业,田土广阔,遂成巨富。顺治九年饥荒,活人无数。
刘仕翰捐修武冈州城“蒙公堤”十余丈,刘义珏捐修州城水南桥三拱。
万安乡刘氏的大户人家不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而且诗礼传家,庠生、官宦不断。刘义武、刘遵位、刘遵道、刘遵亮、刘遵锡、刘承节、刘承训先后被选为岷藩王府仪宾(即驸马)。尤其一提的是明末清初刘承芳和刘承圣两家尤为突出,宛如万安乡刘氏的两颗双子星,璀璨辉映。
刘承圣,万历11年生于稠树脚,仗义疏财、睦邻和族。也生有八子:蕃应、振应(振英)、维应、嘉应、徽应、裕应、优应、琼应。其中七子为官为庠。
蕃应:任江西袁州府同知。
振应:官正总兵,右军都督府同知。在宝庆保卫战中身亡。
维应:广西融县知县。
优应:永历初授团练守备升授都司同知。
徽应、裕应:郡庠生。
琼应:郡廪生。子允鏐,辛卯科举人,诗人。授重庆巴县知县,武冈州志多载有其诗作。
就这样在刘氏家族众多人口和财富的支持下,克安兄弟就是以铜鼓塘为基地,修牮楼,筑寨堡,训练乡兵以自保,后来响应朝廷勤王,带领乡兵投身到明末那场轰轰烈烈的保家卫国平叛和抗清的斗争中。不论时势怎么变化,克安家族一直是明王朝的忠臣, 在国家山河破碎的时期,是武冈南明朝廷的中流砥柱。四将军大干(在保卫武冈城时战死)、六将军杨安(战死羊古坳,封武攸伯侯,立庙)、七将军悦安(战死牛石洞,封南楚伯侯,立庙)、一安子用和、用显,族亲应斗、应焕、应柱、应宦、振应、应维等等,在历次保卫武冈的战斗中相继壮烈牺牲,有些追随永历帝转战之云南、缅甸。对南明王朝而言,真的是满门忠烈。后来清朝建立了,这种敌对王朝的满门忠烈自然是遭到漠视甚至打压的对象,铜鼓塘一带遭到多次兵燹,很多族亲在岩洞中躲藏时被烟火熏毙,有些小孩则被士兵掳走。承芳公的子孙更是四处躲藏,纷迁他处立业。直到天下安定后,承芳公五子期安的一支后人在牮楼边定居下来,看守祖先的基业。到今天形成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小村落——牮楼脚。
铜鼓塘村口的牮楼历300多年的风雨而不倒,牮楼不言,丰碑犹在!牮楼虽然现在已毁,但克安兄弟的英雄浩气依然在茶园团一带的民间和后人中代代相传。
(这是本文第一次公开发表)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