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族家训:尽孝敬祖,尽忠报国,尽情交友,尽职创业。尊师重道,谦恭礼让,忠孝并举,励志自强。
先公略史:据玉田鸦鸿桥田莊刘氏家谱所述,“缘我刘姓前在汉代原籍中山府(明朝真定府,清朝改正定府)定州金华县东枣林庄”。明代洪武年,我先祖兄弟三人随龙赴燕北上,我长门祖卜居燕京东玉田县城东南叁拾五里,既八里鸦鸿桥南五里田莊,建茔于姚八庄东南隅。次门祖卜居京西固安县,三门祖卜居遵化县城南十八里南菸园子庄。迨及明永乐二年蒙,圣恩准我刘姓业盐产灶户。
我始祖刘占鳌原籍中山府定州,生活年代为南宋时期。据考证中山府是北宋末期1113年升定州为中山府,元代政权建立后仍沿用定州为中山府的行政名称,由中书省真定路管辖。到了明代,改中山府为定州,为北直隶真定府管辖。
从始祖至今我刘氏家族已经25代人,依据汉沽高庄刘氏家谱推算(分支),从1404年至2021年为20代人,年龄代差约32.5年(617年/20-1代)。以1404年为界,从六世祖上溯至始祖间隔五代人约为163年(1404年-1242年),对照元朝历代皇帝列表,推论始祖生活年代约为南宋宋理宗赵昀年间(1224年—1264年),前五代先祖依次历经南宋后期(存在152年)、元代(存在98年)至明代洪武年间(在位31年)。始祖刘占鳌生子二人,长门祖刘光前,次门祖刘光德(1404年,先祖刘潼、刘浦、刘涣三兄弟奉诏迁居盐山县,落籍搬到井庄,现村名为大仁村);二世祖刘光前生子刘裕後,三世祖刘裕後生子刘万良。我四世祖刘万良生子三人,长门刘廷臣(玉田支脉:田莊、邢莊、中家沟、刘家湾、刘把式庄、安各莊)、次门刘仲举(固安支脉)、三门刘仲才(遵化支脉)。
明代洪武年间官府移民。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从山西往北平府移民,我五世祖刘廷臣、刘仲举、刘仲才三兄弟举家迁徙赴燕北上。据《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下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命户部遗官核实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仍户给钞使置牛具子种五年后征其税。”
迁入地北平府领州五,县二十二: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漷县、宝坻;霸州领县三:文安、大成、保定、涿州領县一:房山;昌平州领县三:顺义、怀柔、密云:薊州领县四:玉田、丰润、遵化、平谷。
朱元璋采取的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无田地无户籍应是举家迁徙)。明朝政府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在移民条律中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所以,我长门祖迁徙玉田,次门祖迁徙固安,三门祖迁徙遵化。
我刘姓先祖从汉代以来久居定州,属彭城堂中山刘。在元末时期,由于饥荒、瘟疫和朱元璋的起义军讨元北伐战争,河北区域又是主战场(北直隶),民不聊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先祖们听说山西富庶,有吃的而且不打仗,生活比较稳定,于是纷纷流徙山西定居。山西是元代的腹地,因四面环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相对而言局势安定,有利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生存,成为全国比较繁荣的地区之一,也是蒙古统治者退出中原前的最后堡垒。
明代移民主要包括三类:(1)洪武、永乐年间官府移民;(2)各地的自由流民;(3)卫所军屯的军事移民。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明朝早期迁民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永乐年间8次。
依据《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下载,确认先祖是官府移民。我五世祖刘廷臣生有三子,长门刘东鲁,次门刘东奇,三门刘东周。先祖们奉诏举家徙步从山西移民北平府,在官军的护送下到“枣林庄”集合地,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发放的川资凭照,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明代对太行山以东之地称山东,而定州中山之域位于太行山以东并非指山东省(布政使司)。枣林庄之名出现在众多家谱中,一个村落又存在众多姓氏,显然是先祖们把官府移民的集合地误记忆成自己家乡而已。
据玉田刘氏家谱所述,我先祖原籍中有金华县一地名。经考证,金华县位于浙江中部。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建长山(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金华,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历代郡、州、府、县治驻地。
玉田刘氏家谱执笔人是九世祖刘四机,据考证刘四机生活年代为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时任江南镇海卫领运千总加一级(六品官员),督理漕粮运输,供给卫城官兵和北运京城(嘉靖二十九年增设千总一职,皆以功臣担任)。镇海卫是明代四大卫城之一(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位于福建漳州,是明代抗倭御敌的兵戎古城(现浙江的镇海明代叫定海)。期间,闽浙一带倭寇猖獗,经常侵掠骚扰当地百姓,给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九世祖刘四机忠于职守,不惧倭寇的侵袭骚扰,保证粮草的北运和镇海卫粮草的补给,在平定倭乱和粮草督运过程中,“材勇著闻韬钤,娴习戎行,振饬具知,士伍无哗,军政修明”。嘉靖皇帝颁布诏书,特授刘四机为武德将军(属正五品初授武官)。九世祖刘四机督运漕粮往返于闽浙于京城之间,江浙地区又是官粮征集和转运地,则家室安置在浙江金华县(明代领兵千总家属居住卫城),远离沿海倭寇骚扰,以此保证前方的将领安心无忧,所以在原籍中写了“金华县”三字,寓意是让后代记住浙江有一支刘氏家族的后裔。
永乐二年(朱棣年号,1404年),朝廷批准我刘姓业盐产灶户。我祖派亲丁一人迁宁河县属海下高庄子开锅獒盐,自烧自卖遵章纳课。六世祖刘东奇原配王氏生子二人,续配汪氏生子一人,长门刘弘基,次门刘弘肇,三门刘世明。六世祖刘东奇奉诏从玉田迁徙到高庄村。
高庄村坐落于汉沽以东39里路地域处,元时期是高坨荒地与海水漫地并存。自元太宗元年(1229年)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先后在渤海湾畔置盐二十二场,自此形成长芦盐区(明代增至二十四场)。其中:芦台场筹建于元代至元二年至七年(1265-1270),办公机构设置在芦台,盐区开始置场煮盐。
明初,燕王扫北,所经过之处,严厉打击元朝蒙古贵族的侵略势力(有杀鞑子之说)。在芦台场做盐税收敛官员的蒙古族后裔,为避免杀头之灾,逃到高庄盐税稽征地避难,改为高姓,称落居地为高家庄。从村民口传心授的轶事中和在高庄出土的大量瓷、陶器碎片、青砖、瓦片及坟墓的残存等物考古,可以佐证长芦盐区在芦台场高庄有官府派驻的盐税收敛机构,以此朝廷批准刘氏先祖来高庄业盐产灶户。
高庄原有李姓人家,迁徙到高庄后见高坨地上建有规矩的青砖房、院墙、做饭的房子等(据说是元朝芦台场盐税稽征旧址)均无人居住,就占用了地势最高点的南侧好房,做以修葺、安顿家眷。李家有儿子三人,长子李金,繁衍在丰南宣庄一带;次子李银,繁衍在丰南柳树一带;三子李汞,与父母坐地高庄。
我六世先祖刘东奇来到高庄后,见高土坨地上的房屋被李姓居住,就把精力放在跑马占山、指手为边圈占无主荒地上。由于当时没有海挡,海水涨潮时的高庄周围一片汪洋没人烟,先祖广扩地域,放火燎荒。至若干年后“东至毕家,西至东李自沽、南至海心(渤海)、北至山根前(丰润、玉田)”都进入刘姓先祖管理范围。先祖们在沥涝年头指望吃海、干旱年头指望晒盐、风调雨顺年头指望种庄田。刘姓先祖之所以占有广阔的地(水)面,是因为当时的高庄周围大部分是浅海滩涂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形的变化,海挡的搭建,浅海滩涂地逐步形成了土地。与相邻毕家、洒金坨的土地及水面交界地,发生纠纷也屡有不断。
高庄支脉的发展延续。我七世祖刘世明生子三人,长门刘思孟,次门刘思仲,三门刘思季。根据代差年龄推算,我五世祖刘廷臣迁徙至玉田时已近暮年。据明代“早期移民迁出、迁入地对照表”的分析证实,我先祖迁徙玉田的时间应为洪武三十年九月(1397年)。
永乐二年(1404年),我先祖奉诏派亲丁一人去海下高庄子开锅獒盐,六世祖刘东奇携子刘世明(尚未成年)迁徙高庄。据传六世祖刘东奇临终前留言,死后灵柩葬回玉田鸦鸿桥姚八庄祖坟地,为先卒父母顶脚挡风,留在高庄的坟茔则是衣冠掩埋而成。
我直系八世祖刘思仲后继有三子,长门刘一品,次门刘一先,三门刘一譲。继而,我直系九世祖刘一先又传世五子,长门刘守新,次门刘守祥,三门刘守祯,四门刘守旺,五门刘守强,形成五大门人。先祖们经过辛勤劳作,休养生息,生活比较富足。到了十一世时,因人口增多,人多耕地少矛盾比较突出,生活水平低下,因而要求分家单过或近地举家迁移成为了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据玉田雅鸿桥田庄刘氏家谱记载,从高庄村“又分为神堂庄羊角庄姚家泊于家泊等五庄,为五大门续传分枝”。
现姚家泊和于家泊两个村子均为唐山市丰南县管辖,两路分支的刘氏后裔因年代久远支系较多,散落去向尚无法查明。
羊角村分支。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十一世先祖刘彦龙一脉从高庄村迁徙到丰南县的王道庄和刘官庄,以开荒种地为生,后因生产粮食过多剩有余粮,由刘彦龙之子刘文珊运粮食到芦台集市买卖交易(芦台是农历三八集市),后来又与芦台某商户的朋友合伙做粮食贸易。因王道庄离芦台距离较远,来往很不方便,为了方便管理粮食贸易,刘文珊用粮食交易赚的资金,购买了芦台财主在羊角庄的土地并盖了房子,由王道庄全家搬来羊角庄居住,至今已繁衍了十三代人(为二十四世)。
大神堂分支。明代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年号,公元1573年—1620年),十二世先祖见海边能够生存,就从高庄村迁徙到大神堂海边。当时迁来的共四大门人,先祖们搭建窝铺,点起炊烟,开始捕鱼劳作,繁衍生息。相传明代之前,大神堂只有黎姓和陆姓两户人家50余口人,村名叫黎家庄。由于当时瘟疫横行致使黎家死人较多就搬走了,留下来的是陆家,相继村名也就改称为陆家庄。但陆家并没有改变邪恶之灾,即使频繁的烧香祷告也无济于事。附近村庄的老乡民告诉它们,这个地方是洪武帝打天下时的战场,杀死了不少元朝“鞑子”(即元兵),是个“冤鬼”的地方。其后,乡民亦称此地为“鬼家庄”。
我十二世先祖刘文秀、刘文如及其他刘氏家族迁徙到陆家庄,之后又有高庄李氏一族迁来。陆、刘、李三户长者聚到一起商量请大神降妖驱鬼,从丰润县城请来了道僧,在村中央建起了一个一丈二尺高的法坛,由道僧口念咒语,舞动着宝剑,上下左右指点,做大神降妖驱鬼的姿势,连续三天方算结束,立即改鬼家庄为神堂村。过了几十年,村内人丁兴旺起来,村民多以出海捕捞为业。村内还修建了鱼骨庙,供奉龙王神财神等,祈求广济惠福,保佑出海的村民打鱼平安,使村民安居乐业。相继亦称大神堂。(摘自《天津市地名志·汉沽区》)
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先祖刘朝金、刘朝柏经人介绍买下汉沽崔学亭原堼一处,共花芦钱48吊,有能耕地、草地等。它的四至是南至大神堂,东至高庄,西至芦台大道(护滩河旧马路),北至燕窝坨北侧(与付庄村接壤的水中高坨子)。之后十二世先祖刘文如带领四个儿子(刘朝金、刘朝柏、刘朝印、刘朝安)迁到小堼(亦称小神堂)。其兄刘文秀(大神堂高帮子人)和其他大门刘、二门刘、三门刘、四门刘仍留在大神堂。刘文如带着四个儿子正式在小神堂立庄,开始春耕夏耘、秋收和治渔的劳作。从高庄迁徙到大神堂共有四个分支脉,现已经繁衍到二十五世。
辈分排列是:
占光裕万仲,东世思一守,彦文朝廷甫,广兆庆玉堂,宗俊少钱良。共25世。
公元二零二二年二月十八日
十九世孙 刘玉贺执笔
因考证资料不全,难免出现于事实不符的错误,望族亲给与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也希望刘氏家族后裔各分支的族亲们加强联系,提供有价值的佐证以证真伪。因时间久远散落他乡的族亲们,现网络发达通讯迅捷,如见此文与本家族谱有相同或相交点请于本文作者联系。
联系方式:电话13802163236,
邮箱LZNH123456@163.COM
附:圣旨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国威覃布,尚勤鼙(pí)鼓之思;武备勤修,允重干城之选。尔江南镇海卫前帮领运千总加一级刘四机,材勇著闻韬钤,娴习戎行,振饬具知,士伍无哗,军政修明。因建拊循有素,欣逄庆典,宜焕温纶。兹以覃恩,特授尔阶武德将军。锡之诰命,於戏!策幕府之勋,名只承休命,荷天家之光宠,勿替成劳。
制曰:策府疏勋,甄武臣之茂绩,寝门治业,阐贤助之微音。尔江南镇海卫前帮领运千总加一级刘四机之妻李氏毓質,名闺作嫔右族,撷苹采藻,夙彰宜室之风,说礼敦诗,具见同心之雅。兹以覃恩,赠尔为宜人。於戏!锡龙章于闺闱,惠问常流,荷嘉奖于丝纶,幽光永贲。
附:玉田鸦鸿桥田庄刘氏家谱序
溯自洪荒开闻万物,始生质体由来各有源本,人生宗祧应有遗传,凡有血气者当进追远之忱致哉,言矣上承祖德下裕后裔,庶不负先人之光宠,複不紊后生之统,系实吾等意旨之本质,拟招族谊公开家议提同修谱一端,宣非大宗问题已得同意,决议实行协商办理众志成城。缘我刘姓前在汉代原籍在中山府定州金华县东枣林庄(明朝真定府,清朝改正定府)。明代洪武年,我先祖兄弟三人随龙赴燕北上,我祖居长卜居燕京东玉田县城东南叁拾五里,既八里鸦鸿桥南五里田庄,建茔于姚八庄东南隅。次门祖卜居京西固安县,三门祖卜居遵化县城南十八里南菸园子庄。迨及明永乐二年蒙,圣恩准我刘姓业盐产灶户。
由我祖派亲丁一名,迁宁河县属海下高庄子开锅獒盐,自烧自卖遵章纳课至今。又分为神堂庄羊角庄姚家泊于家泊等五庄,为五大门续传分枝。而我田庄立有宗祠悬有宗谱,查系始自九世祖四机等创之于前,继由十四世祖建福十五世祖美功再续于后。迄及近今三十余年,吾人尤当承先启后述由来,而就将来以垂久远不忘云。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夏历三月十三日
十八世孙 祚勋敬题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