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探讨东汉末年分三国

纵观中国历史,三国时代可谓是一个颇具特殊的一个时代。之所以称其特殊,主要是中国历史要么是一统格局、要么是南北对峙,而像三国这种三足鼎立的态势,可谓是少之又少。那么,东汉末年,究竟为何会形成天下三分的格局呢?原先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怎会只有曹操、刘备和孙坚之子孙权笑到了最后呢?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东汉末年地图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借机擅权,故而便爆发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事。至于这十八路诸侯,具体名单如下:
后将军南阳太守、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和骁骑校尉曹操。
正是这十八位诸侯,掀起了东汉末年各大势力逐鹿中原的序幕。而最终,曹操、刘备和孙权笑到了最后。曹操奠定了魏国的基业,刘备创立了蜀汉政权,孙权则建立了吴国。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从广义来看,三国纷乱的历史应起于公元190年的军阀混战,也就是上述所说的十八路诸侯伐董之役,止于公元280年的西晋灭吴。而从狭义上来看,三国鼎立的历史始于公元220年的曹丕称帝,止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可以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间长达43年。
根据史料记载,加之个人分析,本人认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之所以能够形成,其本身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最主要的因素,当属以下三点:

东汉地图,东汉盛极地图


其一:三分人才均势的形成
曹操、刘备和孙权之所以能够三分天下,首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们身边都汇聚了大量的人才,形成了人才的三分均衡之势。曹操文武兼备,刘备弘毅宽厚,孙权任人唯贤,都是善于驭人、用人的一代雄主。
汉末的军阀混战,使得当时的众多人才流落四方。而后,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关键性的战役,人才又都出现了聚集,而主要方向便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各方主要人才如下:
曹操集团:文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等一流谋士,武有夏侯惇、张辽、张郃、徐晃、乐进等猛将。
刘备集团: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董和、李严等人,武有关羽、张飞、魏延、马超、黄忠和赵云等将。
孙权集团:文有张昭、顾雍、步骘、诸葛瑾、鲁肃等人,武有周瑜、程普、吕蒙、陆逊、甘宁、凌统、朱然、黄盖等将。
由此可见,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位雄主帐下都拥有着一批杰出的文武人才,客观上形成了均衡的人才态势。而这,便是魏蜀吴三国能够鼎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汉地图,东汉早期地图


其二:三分地理均势的形成
所谓地理均势,是指割据集团利用地理条件抗衡对方的一种策略。在中国古达,占有险固地利形胜的一方在争雄角逐中明显地具有优势。
以中国整体的区域形胜来论,从南北方向来看,横贯东西的长江把中国地理分为南北两大区,南北对峙,南方政权总是依赖长江为天堑。从东西方向来看,以华山、秦岭为界,形成了西北、西南两个闭锁地区,中原一旦有事,经常成为割据之地。
以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地理因素来看,经过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三分的地理均势正式形成,具体表现为蜀汉有剑阁之险,吴国则有长江天堑。正因如此,曹魏屡次南征东吴而无果,蜀汉也凭借剑阁之险而多次成功抵御了魏国的进攻。

其三:三分政治均势的形成
三分政治均势的主要表现,便是孙刘联盟的建立和巩固。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孙刘联盟曾出现过破裂,但就整体来看,还是相当牢固的。
刘备和孙权结盟,本质上是一种抱团取暖之举。于各自战略而言,蜀吴结盟,虽攻取曹魏不足,但自保却是绰绰有余。而孙刘联盟得以实现最为重要的两个人物,并非是孙权和刘备,而是鲁肃和诸葛亮。
正是由于鲁肃和诸葛亮二人超凡的战略眼光和杰出的外交能力,才一手成功缔造了孙刘联盟。而从中,我们便可以发现:事实上,在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分天下的整个过程中,人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正是由于三分人才均势、三分地理均势和三分政治均势的形成,才最终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三国,因英雄而精彩,又因精彩而英雄!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东汉末年分三国的三国是指曹魏、蜀汉、东吴。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三国时期地图


东汉末年分三国简介

1、三国其一:曹魏
魏国(213年5月—265年12月)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2、三国其二:蜀汉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司马家族掌控的曹魏所灭。

3、三国其三:东吴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其实在三国时期是存在四个国家的,就是燕国,董卓觉得有必要扶持一个与自己亲近的人管理辽东,于是他手下一个叫徐荣的人就推荐了公孙度。燕国的建立者是公孙度,他生长在北方的辽东地区。公孙度对自己的斤两也很清楚,没有直接挑起大旗,而是依附在魏国之下,经过几十年的平稳发展,公孙度的后人继承了他的爵位。公孙康就是他后代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人。
公孙康把持辽东后,继续征战,开疆扩土。他彻底打败了高句丽,将其领土化为己有。这时候公孙家的发展已经到了顶点,统治的人口达到了百万,更是拥兵十万,再加上收编了高句丽的军队,这实力也是更上一层楼了。等到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接班后,年轻气盛的他不再满足于在魏国的控制下生活。他觉得燕国已经到了建国的时候了,于是他宣布自立为王,不再作为魏国的诸侯。这一举动惹怒了魏明帝,他让司马懿去讨伐公孙渊。结果魏军很轻松地就把大燕国给灭了。
所谓四国的说法,从有三国记载到现在也都很少有人买账。主要是因为单独记述燕国,对推动整个东汉末年时期的局势变化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燕国从发迹到灭亡的历史更像是一个诸侯国的发展史,并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更没有天下我有的辉煌。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探讨东汉末年分三国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