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钧(1926年7月2日—2016年8月22日),江苏常州人,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是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刘大钧1949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系;1952年10月任南京农学院助教;1953年9月任南京农学院讲师;1959年获得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生物科学副博士学位;1972年1月任江苏农学院讲师;1978年3月任江苏农学院副教授;1981年1月任南京农学院副院长;1983年5月任南京农学院教授;1983年12月任南京农学院院长;1984年10月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8月2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刘大钧长期从事小麦新技术育种、外源抗病基因发掘与优异种质创新研究与教学工作。
刘大钧生平
1926年7月2日,刘大钧出生于江苏常州。
1931年9月,入读江苏省武进县私立织机坊小学一年级。
1935年9月,从织机坊小学转至县立武阳小学读五年级。
1938年9月,入读上海私立齐鲁小学(山东会馆开办)六年级。
1939年9月,入读上海国立晓光中学初中一年级。
1942年2月,入读国立南京模范中学初中三年级。
1942年7月,从南京模范中学毕业。
1942年9月,入读南京伪中央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中一年级。
1943年9月,考入南京伪中央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
1944年9月,转入南京伪中央大学农艺专业。
1945年11月,入读南京临时大学农艺系。
1946年10月,入读浙江金华英士大学农艺系。
1947年2月,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艺系。
1948年7月,在台湾大学农学院实习。
1949年7月,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系,并留校协助学校实验室工作。
1949年9月,任南京金陵大学助教。
1952年10月,任南京农学院助教。
1953年9月,任南京农学院讲师。
1956年,入读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生。
1959年12月,获得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生物科学副博士学位。
1956年,刘大钧苏联留学期间留影
1956年,刘大钧苏联留学期间留影
1972年1月,任江苏农学院讲师。
1978年3月,任江苏农学院副教授。
1979年10月,任南京农学院育种教研组副主任。
1980年4月,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农学院做访问教授。
1980年7月,任南京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
1981年1月,任南京农学院副院长。
1981年12月,任南京农学院农学系主任。
1958年,刘大钧(左三)在苏联与同学合影
1958年,刘大钧(左三)在苏联与同学合影
1983年5月,任南京农学院教授。
1983年12月,任南京农学院院长
1984年10月,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8月2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刘大钧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大钧80年代初通过辐射诱变,育成宁麦3号。率先综合应用染色体分带、非整倍体、同工酶、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技术,为精确检测小麦的外源染色体与基因创建了完整的技术新体系。将DNA分子标记技术成功应用于小麦抗病育种。研究发现与定位的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经国际定名为Pm21,育成抗白粉病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异附加系、代换系与易位系,为抗病育种创制了优异的新种质。首先发现鹅观草、纤毛鹅观草等高抗赤霉病,并选育出一批抗赤霉病的小麦-大赖草、鹅观草、纤毛鹅观草的异附加、代换和易位系等。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8月,刘大钧发表论文170余篇,编著4部 ,其部分专著参考如下:
1、刘正辉,刘大钧.小麦铁锌营养品质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1):4.
2、张政值,马正强,刘大钧.通过小麦Ms2近等基因系的抑制缩减杂交分析揭示小穗和花药中差异表达基因[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5,31(2):175-182.
3、张政值,马正强,刘大钧.通过小麦Ms2近等基因系的抑制缩减杂交分析揭示小穗和花药中差异表达基因[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5.
4、房经贵,刘大钧,马正强.利用双杂合位点标记资料构建芒果遗传图谱[J].分子植物育种,2003,1(3):313-319.
5、袁建华,陈佩度,刘大钧.利用杀配子染色体创造普通小麦-大赖草异易位系[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3.
6、陈佩度,刘大钧,齐莉莉,等.小麦条锈病新抗源的抗谱鉴定初析[J].植物病理学报,2001.
7、刘大钧.基因组分析与小麦抗病育种[J].植物学报,2002.
8、亓增军,刘大钧,陈佩度,等.冬小麦种质”矮孟牛”中新型小麦-黑麦复杂易位的遗传传递分析[J].作物学报,2001.
9、刘大钧.基因组分析与小麦抗病育种[C]//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001.
10、刘大钧.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一个世界性难题[C]//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2001.
11、丌增军,刘大钧,陈佩度.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普通小麦-黑麦-簇毛麦双重易位系1RS·1BL,6VS·6AL[J].遗传学报:英文版,2001,28(3):9.
承担项目
刘大钧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级和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等项目。 其承担部分项目参考如下: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1981年3月
|
小麦远缘杂交与遗传规律研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立项资助
|
1982年11月
|
普通小麦—簇毛麦染色体异附加系培育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资助
|
1983年10月
|
细胞工程-植物染色体工程
|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
1984年7月
|
中国小麦起源进化和特有种质利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资助
|
1986年6月
|
小麦及亲缘植物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农牧渔业部“七五”重点科技项目支持
|
1986年7月
|
普通小麦的簇毛麦染色体异附加系培育
|
国家“七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支持
|
1987年
|
小麦抗病优质基因库建拓
|
国际合作项目支持
|
1987年8月
|
小麦原生质体培养
|
国家“863”项目资助
|
1989年
|
细胞工程培育农作物、经济作物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
|
国家“七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支持
|
1990年12月
|
小麦抗白粉病生物技术育种
|
国家“863”项目支持
|
1991年10月
|
生物技术实用化研究-小麦抗赤霉病亲缘种属染色体异附加系培育
|
国家科委立项支持
|
1991年11月
|
DNA原位杂交与染色体分带技术在检测小麦外缘染色质中的综合应用
|
农业部立项支持
|
1992年4月
|
小麦抗白粉病的RFLP研究
|
农业部“八五”重大科技项目资助
|
2000年7月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分离与克隆研究
|
科技部转基因专项支持
|
2002年
|
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资源抗性类型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
2004年
|
水稻、小麦重要抗病基因的克隆和应用研究
|
国家“863”项目立项支持
|
2005年
|
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
学术交流
刘大钧长期参与学术团体工作,多次组织并参加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50年12月
|
中华农学会会议
|
南京
|
1963年
|
江苏省作物育种协会科学演讲会
|
|
1974年4月
|
《小麦育种学》教材编写会议
|
偃师
|
1974年8月
|
南方冬麦区小麦科研协作座谈会
|
庐山
|
1977年1月
|
农业科技短训班(江苏省农林局举办)
|
|
1977年4月
|
江苏省小麦育种协作会上
|
|
1979年
|
中国遗传学会会议
|
|
1979年2月
|
全国农作物育种资源工作会议
|
合肥
|
1981年12月
|
中国遗传学会换届会议
|
|
1982年9月
|
“六五”科技攻关计划论证会议
|
北京
|
1983年10月
|
中国作物学会会议
|
北京
|
1985年
|
中国农业教育与科技国际讨论会
|
美国
|
1986年7月
|
生物利学与作物改良国际学术研讨会
|
英国
|
1986年10月
|
中日大学校长会议
|
日本
|
1987年7月
|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专家顾问会议
|
墨西哥
|
1988年4月
|
中国作物学会会议
|
北京
|
1988年7月
|
第七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
|
英国
|
1990年3月
|
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理论与应用研讨会
|
南京
|
1990年8月
|
第二届国际植物染色体操作会议
|
美国
|
1991年4月
|
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委员会会议
|
郑州
|
1993年7月
|
第八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
|
北京
|
1998年
|
第九届国际小麦遗传学大会
|
加拿大
|
1999年6月
|
麦氏基金第二次作物合作研究会议
|
美国
|
1999年10月
|
美国农学会年会
|
美国
|
2000年5月
|
第一届国际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讨会
|
南京、苏州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78年
|
宁麦3号、宁麦4号
|
江苏省革命委员会科技贡献奖
|
1983年12月
|
宁麦3号(南农701)
|
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
1986年9月
|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倍体
|
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1989年
|
细胞工程培育农作物、经济作物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
|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财政部三部委联合颁发集体荣誉证书
|
1991年9月
|
麦类作物染色体图像电脑自动分析研究
|
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92年11月
|
普通小麦-簇毛麦异附加系、代换系
|
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96年12月
|
抗白粉病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选育及pm21基因染色体定位
|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6年12月
|
高科技知识丛书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97年11月
|
扬麦158号
|
农业部1997年度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1997年12月
|
小麦抗白粉病易位系选育及Pm21基因定位
|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
1999年1月
|
小麦异染色体系及近缘物种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
教育部(基础类)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2年
|
小麦重要基因的发掘和分子遗传研究
|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03年1月
|
小麦重要基因的发掘和分子遗传研究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2012年
|
小麦-簇毛麦远缘新种质创制及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刘大钧1983年任南京农学院院长,从事高校行政和管理工作达10年之久,他为学校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重视端正办学思想,培养良好的校风。在他的任期内,学校从11个本科专业发展到20个本科与8个专科专业,拥有17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学校迎接“八五”“九五”规划的挑战和进入“211工程”打下了基础。
治学态度
刘大钧用通俗的语言,讲授难以理解的内容,治学严谨的他,深受学生爱戴。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项目主持人,刘大钧善于调动科研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他领导的学术梯队基础好、学风正,敬业勤奋、富有合作与开拓精神。
编著教材
1963年,刘大钧在南京农学院任教期间,编写了内部教学使用教材《遗传学》。
1972年,刘大钧在江苏农学院任教期间,为农学专业编写《作物育种学》教材。
1978年,刘大钧参加了全中国农学专业《育种学》统一教材的编写工作。
讲授课程
1952年,刘大钧先在南京农学院任教期间,担任遗传育种学的教学工作。
培养成果
刘大钧先后培养了20余名博士、30余名硕士,他们大部分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还是中国国内外名的中青年学者、学科带头人、国家攻关与“863”项目的主持人。 其指导的部分学生名单如下:
时间
|
姓名
|
类别
|
---|---|---|
1978年
|
陈佩度
|
硕士研究生
|
1979年
|
杨世湖、吴琴生、陈天佑
|
硕士研究生
|
1982年
|
吴沛良、陈文品
|
硕士研究生
|
1983年
|
齐莉莉、蔡习文、蒋继明、颜旸
|
硕士研究生
|
1984年
|
李锁平、徐利远
|
硕士研究生
|
1985年
|
翁益群、杨天宝
|
硕士研究生
|
1986年
|
黄迎春、马正强、吴明兴、张杭、董凤高
|
硕士研究生
|
1987年
|
陈文品
|
博士研究生
|
1987年
|
罗南平、成贵明、杨木军
|
硕士研究生
|
1988年
|
马正强
|
博士研究生
|
1988年
|
邓启铜、王兆梯、张航宁
|
硕士研究生
|
1989年
|
刘宝
|
博士研究生
|
1989年
|
吴丽芳、邢登辉、曹明树、陆瑞菊
|
硕士研究生
|
1990年
|
李万隆、张航宁
|
博士研究生
|
1990年
|
王秀娥、吴敏生
|
硕士研究生
|
1991年
|
汪杏芬、任晓琴
|
硕士研究生
|
1992年
|
柴守诚
|
博士研究生
|
1993年
|
王秀娥
|
博士研究生
|
1994年
|
刘金元
|
博士研究生
|
1995年
|
万平、陶文静
|
博士研究生
|
1996年
|
方玉达、黄剑华、房经贵
|
博士研究生
|
1997年
|
亓增军、牛吉山
|
博士研究生
|
2000年
|
庄丽芳
|
博士研究生
|
2001年
|
王海燕、李新燕
|
博士研究生
|
2002年
|
裴自友、李锁平
|
博士研究生
|
2004年
|
李方、马璐琳
|
博士研究生
|
2004年
|
李亚浩
|
硕士研究生
|
2005年
|
尚毅
|
博士研究生
|
2005年
|
林小涵
|
硕士研究生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5年9月
|
重点农业高校优秀教师奖
|
农牧渔业部
|
1990年12月
|
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奖
|
国家教育委员会
|
1991年10月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1993年9月
|
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
江苏省学位委员会
|
1993年9月
|
第三次教书育人奖
|
江苏省人民政府
|
1999年12月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国务院
|
2000年10月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
|
刘大钧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50年
|
中华农学会理事
|
1951年
|
南京市第10区人民法庭书记员
|
1952年
|
安徽省农业调查工作队副大队长、临时团支部书记
|
1952年10月
|
南京农学院团教员支部宣传委员
|
1953年9月
|
南京农学院团总支宣传委员、团总支教员支部书记
|
1964年
|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小麦品种研究室遗传组组长
|
1964年
|
盐城地委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工作组副组长
|
1964年
|
《遗传学报》编委
|
1964年
|
南京农学院农学系党总支委员、教师党支部书记
|
1979年
|
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
|
1979年
|
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
|
1979年
|
《作物学报》编委
|
1981年12月
|
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
1982年8月
|
中国共产党南京农学院委员会委员
|
1983年9月
|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科组成员
|
1983年10月
|
农牧渔业部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
1983年10月
|
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
|
1984年11月
|
《中国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
1984年11月
|
《科学画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
1984年12月
|
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85年2月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植物栽培与遗传育种学科评议组副组长
|
1986年3月
|
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室主任
|
1986年12月
|
农业部生物技术专家顾问组组长
|
1987年
|
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
|
1987年5月
|
《大辞海》编委、《大辞海》农业科学卷主编
|
1988年4月
|
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
|
1988年5月
|
农业部第二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1988年7月
|
《中国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
1988年7月
|
《科学通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
1988年12月
|
《农业大词典》编委会副主任
|
1990年3月
|
《中国小麦学》编写委员会委员
|
1991年4月
|
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委员会主任
|
1991年11月
|
江苏省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1992年4月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植物栽培与遗传育种学科评议组成员
|
1992年11月
|
《遗传学报》副主编
|
1993年5月
|
《自然科学进展》第二届编委会委员
|
1993年7月
|
国际小麦遗传学会地方组织委员会委员
|
199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211”工程咨询组专家
|
1994年5月
|
农业部部属高校“211”工程预审工作组专家
|
1996年7月
|
农业部“211工程”立项论证综合组专家
|
1996年9月
|
南京农业大学“农作物种质资源与育种”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96年12月
|
《丛书》分册主编
|
1996年12月
|
《生物技术》分册主编
|
1997年4月
|
国家级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1997年7月
|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98年
|
第十届国际小麦遗传大会组委会委员
|
1999年11月
|
《麦类作物学报》编委会委员
|
刘大钧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刘大钧的父亲是刘介堂,先后就读于河北保定高等学堂、北洋大学堂矿冶系,先后任探矿工程师、矿山经理、矿长等职;抗日战争结束后在若干私营煤矿公司担任顾问。
刘大钧的母亲是吴英,出身于官僚家庭,接受过初等教育。
刘大钧在家排行第四,次子,共有兄弟姐妹7人,按年龄顺序依次为:刘玉(女)、刘寿(女)、刘大鋆、刘大钧、刘淑华(女)、刘绮纹(女)、刘佩玲(女)。
婚姻家庭
刘大钧的妻子是植物病理学家陆家云教授。
1954年11月4日,刘大钧的儿子刘光宇出生。
1961年7月17日,刘大钧的女儿刘光仪出生。
刘大钧评价
“刘大钧是中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泰斗,是中国国内外知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评)
“您(刘大钧)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农作物遗传育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您长期献身于高等农业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您治学严谨,无私奉献,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评)
“刘大钧是一位非常直爽、思维深邃的学者。他思考与剖析现实问题非常有深度,无论在实验室操作或在田间观察选种,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作物遗传育种专家程顺和院士评)
2007年,刘大钧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7年,刘大钧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您(刘大钧)热爱祖国、开拓创新、求实进取、敬业奉献,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