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有根,水有源,根深方能叶茂,源渊故能流长。御龙堂刘氏乃古丰一大望族,人口数万,精英辈出,历朝历代,不乏卓荦之士。国史方志,纪传铭颂,可考可证。
追本求源,我御龙堂刘氏可上溯到远古轩辕黄帝。自黄帝下传五代至唐尧帝。尧帝贤能无私,禅位于舜,舜感其传位之恩,封尧帝第九子源明于“留”地,“留”后演化为“刘”。因地得姓,故尊源明公为刘氏远古一世太祖。源明公祖居山西平阳,妣风氏、巫氏,有一子名永河(一作柯)。从源明公历十八世到刘累公。累公筑城临颖,习学豢龙之术,而事夏第十三代王孔甲。时天降二龙,王命累公养之,遂赐其姓为御龙氏。后因龙死,潜醢以食。王命人求之,累惧,迁于鲁。后与大彭氏同事商,作商伯候,封为豕韦氏。后迁唐,又迁杜,故有唐杜之称。(依《天津刘氏大成宗谱世系序》说)。传自五十七世致禄公,字杜伯,伯生隰叔,官拜士师,徙居沛丰。传自六十三世祖士会,采食于范,因号范氏。
鲁文公六年,士会到秦国做官,后来又回到晋国,长子士变仍留居在秦国,因有功于秦,重授累祖之姓,复为刘氏。士会之孙范宣子曾自叙身世说:“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孟为范氏。”传自第七十一世刘乔公,事秦伐魏,为魏所获,遂事魏为大夫。秦灭魏,徙大梁,后迁丰,生刘清公。清生丰公仁浩,仁浩生公执嘉,执嘉生四子,曰伯、仲、邦、交。邦举义旗,诛暴秦,定天下,缔四百年大汉王朝,即为我高祖皇帝。至此,从源明公获姓以来,我刘氏已传了七十五世了!高祖生八子。依次为肥、盈、如意、恒、恢、友、建、长。四子刘恒,后妃薄氏生,公元前一百八十年即皇帝位,史称汉孝文帝。恒生四子,依次为启、武、参、揖。三子刘参始封太原王,刘武为代王,后刘武改封淮阳王,代国土地全部划归刘参,参便为代王,建都晋阳,在位一十七年。参子刘登嗣为代恭王,登之子刘义继为代刚王,义之子刘阳为代顷王,刘阳之子刘年仍为代王。直至王莽篡朝,代国灭亡。之后,刘参后裔播迁各地,繁衍生息。然作为参之直裔,我御龙堂之先人,仍留山西,坚守代国之祖业。延自第五十六世,我来祖金、玉、宝、贵、香兄弟五人,于大明洪武二年至永乐二年,相继迁回祖乡古丰,至今已经六百多年了。所以我御龙堂刘氏尊高祖刘邦为远祖一世祖,奉金、玉、宝、贵、香为来祖一世祖。
六百余年来,我御龙堂刘氏,为民者或农或商,遵纪守法,耕读传家;为官者或文或武,精诚报国,恪尽厥职,不愧为当世楷模,后世典范。来祖长门金爷,最先迁来祖籍丰县,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但此公坚韧不拔,在苗城一带扎根立业,为相继迁来的兄弟创出一片天地。来祖二门玉爷随明太祖南征北战,累军功至大明指挥史;来祖三门宝爷开埠经商,振兴一方,景泰年间时任知县孙安为表其功,将所居永卣更名为刘家集(即今之大刘集)。二门玉爷堂下十七世孙子翰,字青田,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拔贡,诰授奉政大夫,委内阁中书。公性恬淡,不避权贵,但敬祖尊宗之心尤重。为弄清我御龙堂一族的来龙去脉,此公在朝内广查族谱典籍,还亲往山西洪洞县详加勘察,终把我堂源流核实,才有后人修谱之依据。三门宝爷堂下十六世孙效曾,字省三,大清咸丰年间监生,以文学著称于当世,例赠文林郎;十七世孙俊杰,字汉山,号勋一,师从袁大华,清光绪早年廪生,例授县丞,赏戴五品蓝翎。出仕后,公谨记恩师教诲,清正廉洁,一尘不染,曾任河南巡按。后荣归故里,贫寒依旧,饭食衣着,一如寻常百姓。当代以来,我族人积极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潮,前仆后继,一往无前,事迹可歌可泣。他们或为国捐躯,永垂不朽;或战功累累,肩负更大职责。这些族中先贤的业绩,我堂各系支谱均有详载,这里难以尽述。
金、玉、宝、贵、香“老五门”原属同堂一家,但是几百年来战乱频仍,水患连年,族人们经常流离失所,各门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失谱的现象,后人在修谱的时候又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联系不便,各大门之间缺少沟通,排世与辈字难免错乱。导致一些族人人只知是本家,却论不清辈分,有的甚至连自己是多少世也说不清,闹出不少笑话。鉴于此,堂下金祖系义章、宗文,玉祖系敬斗、敬标,宝祖系本知、成轩倡议同堂联谱,统一辈字,重申世系,做到世平辈平。此倡议一出立即得到全族人的响应,才有今日大联谱之盛举。在此,我们谨对这些远见卓识之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宋代蔡元定在《题刘氏宗谱序》中说:“山必本于昆仑之派,千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祖于天心之精,千流万川皆其派也。人必祖于有生之原,千子万孙皆其胤也。”为念先祖懿德,明有生之原,刘氏来祖后裔,建祠立谱,命堂号为“御龙堂”,盖源自先祖累公豢龙之故事也。我后世千子万孙当勿忘出身之本,谨记堂号由来,恢弘先贤懿德,承担起光前裕后之重任。是为序。
御龙堂宝祖系第十九世孙立臻拜撰
公元二0一二年十月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